武陵观察网 历史 《清平乐》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历史上他真如此?谥号能说明问题

《清平乐》把范仲淹塑造成完人,历史上他真如此?谥号能说明问题

《清平乐》开播后热度不减,一位位历史大咖令人肃然起敬。其中范仲淹,一下子从中学生的背书回忆,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新偶像。在《清平乐》中,编剧把范仲淹塑造成了一个完人,他刚正不阿,能文能武,但是历史上的他真的如此吗?其实他的谥号已经说明了问题。

范仲淹

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仅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了问题。因为历史上但凡得此谥号之人,都是接近完美的完人。所谓“文正”,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精神理想。北宋名臣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二字因此也是文人道德的至高追求。这个谥号是很多文臣的一个梦,历代皇帝都不轻易给大臣这个谥号。

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历史上曾经出过三个半完人,第一是孔子,第二是范仲淹,还有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最后半个是清代的曾国藩。王阳明死后的谥号是“文成”,虽然有人觉得这对他有些不公平;曾国藩则谥号“文正”,这是因为曾国藩的时代,功绩比他还高、才华比他还盛的人极少,不少人对他能否担得起得这个谥号有争议。而在北宋,范仲淹得这个谥号大家却觉得理所应当。

范仲淹

要成为一个名人不易,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名人就更是难上加难。在《清平乐》中,范仲淹从出场开始就是皇帝及帝师晏殊口中的贤臣,所以他的仕途虽有起起伏伏,却一直是受到赏识的。但历史上的范仲淹,成名之路却远比电视演的难。因为要成为一个完人,既要有文之才,又要有武之谋。

范仲淹的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代表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在范仲淹之前,类似的表达也有,比如杜甫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爱寒士俱欢颜”;在范仲淹之后,顾炎武也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论影响力,都不如范仲淹这14个字。

岳阳楼

范仲淹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与他内在的修为密不可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在幼年之时,经历了多少辛酸和苦楚。范仲淹幼年失父,两岁随母改嫁,这是人生的极为悲惨的经历。然而他却通过苦读,最后得以恢复了范姓,得以供养母亲。所以在情感上,范仲淹能够体会人生的艰辛,能够体会天下黎民百姓之忧。

入朝为官之后,范仲淹直言敢谏,为民兴利,他把一生的成就建立在为百姓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一直身体力行,直到他去世,都恪守清贫,死无余财,正如《宋史》中这段话所写: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传》)

史书

范仲淹从26岁中进士后入仕,共担任官职50多处,其中京官20余次,地方官30余次。如果说读万卷书需行万里路,那么范仲淹如此频繁的职位调动,则让他的人生阅历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最后他病死于青州任上,死之年他依旧忙于赈灾,最后身患重病。这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非虚空之文,而是用尽一生去实践,去兑现文中的承诺,最终达到儒家“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范范仲淹为宋学开山祖师,开拓了儒学新境界,这一点与后来的王阳明,有可比之处。

其中天圣四年,范仲淹为母丁忧,期间受晏殊之邀,主持应天书院,关于这一段经历,宋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仲淹常宿学中,督训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

范仲淹还倡导了庆历兴学,推动建立太学,太学让底层官员及庶人子弟得以进入最高学府深造。其意义,是让寒门子弟获得出头之希望:

庆历四年,…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

范仲淹一生“乐得天下之英才,异于世俗之常见”,成为宋代之伯乐,他举荐的人才包括狄青、欧阳修、王安石。仅从这一点,范仲淹实为当时文坛领袖。钱穆先生指出:

盖自朝廷之有高平,学校之有安定,宋学规模遂建。后人以濂溪为为宋学开山,乃或上推之于陈抟,皆非宋儒渊源之真也。

钱先生以胡瑗和范仲淹并列为宋学渊源,可见范仲淹的文气,即便在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一代代学人。

原范仲淹祠堂

范仲淹的武功

只有文治,没有武功,还算不得完美。范仲淹担任宰执时,发动庆历新政,每出任地方,则必有德政惠民,民间立祠达十八处之多。其历史功绩之遗存,如兴化县捍海堤,至今依然泽陂后代。

与后代的王阳明、曾国藩这些“完人”相比,范仲淹的武功,不可忽视。王阳明打的是倭寇,曾国藩剿的是太平军,范仲淹灭的是西夏的铁蹄。范仲淹时代,宋朝军队对外作战,可谓屡战屡败。而宋代对外作战的重要对象,便是西夏。范仲淹对西夏作战,扭转了宋朝屡战屡败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与宋议和。从这一点而言,范仲淹几乎就是北宋的岳飞。

1040年,西夏边患,宋军“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一触即溃。这个时候,范仲淹已经52岁,这在古代算是一大把年纪了。不过,朝廷还是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这相当于是把范仲淹推向了第一线,他的计谋是:

为今之计,莫若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

范仲淹的第一政策就是要稳定关中,充实自己的防备力量。然后以静制动,根据实际情况,一一实施作战计划,局部打击,各个击破。这一招果然奏效,因为宋代国力相较西夏,雄厚太多。因此,论持久战与消耗战,西夏必败。这一点在近代战史上依然被频繁运用。

而在精准打击过程中,范仲淹特别重视营造军威,让“西贼闻之惊破胆”,从精神上彻底瓦解敌人的斗志,西夏人认为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军事策略的成功,还需要严明的军纪作为保障。范仲淹麾下,军纪严明。此外,范仲淹知人善任,识人用人的本领令人称奇。史书记载,范仲淹任人无失,如张载、狄青、种世衡等猛将,都是范仲淹发掘的栋梁之才。

在长期的对战过程中,范仲淹步步为营,最后居然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筑造了一座大顺城。这几乎相当于在西夏的心脏位置,安插了一把利刃,随时可以置敌人于死地。西夏国君元昊亲率强军攻打,最终铩羽而归。

军事打击以外,范仲淹特别重视“文而化之”。范仲淹扶持羌人以制衡西夏,同时对西夏人进行文化劝导和教化。这样的范仲淹,一时间风采无双,被羌人尊称为“龙图老子”。不过,胜利的背后,一定是无尽的辛苦和辛酸。遥想范仲淹的一阕《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就是“真将军之叹”。然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却依然沙场驰骋,无怨无悔。

红马奔驰在树上的背景秋天

三、范仲淹给现代人的启示

自小就要吃得苦

范仲淹幼年丧父后,随母改嫁并改姓。上学后,开始奋发读书,要为母亲争一口气。他苦读于醴泉寺,每天两升小米粥,冷水洗脸,数年如一日。最终,范仲淹得以改回父姓。

有羡慕王者的时间,不如自己成为王者。

真宗皇帝途径应天府,大家都羡慕皇帝的王者风范,争相围观。范仲淹不为所动,说“将来再见也不晚”,言下之意,将来一定能够在朝堂为官,得见天子。果不其然,范仲淹最终官拜副宰相。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负责任。

不是每个人都能出将入相,但仍然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担负起职责所系。范仲淹在泰州修海堤,亲率几州民夫奋战在修堤一线。此时的范仲淹,与民夫是一样的。最后这道海堤,被百姓敬称为“范公堤”。所以,能否担负起责任的人,才能每一行都干好,才不会眼高而手低。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宋史》

3、《范文正公文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学,文正,王阳明,谥号,完人,历史,曾国藩,天下,塑造成,范仲淹,消息资讯,宋学,王阳明,谥号,曾国藩,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学,文正,王阳明,谥号,完人,历史,曾国藩,天下,塑造成,范仲淹,消息资讯,宋学,王阳明,谥号,曾国藩,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学,文正,王阳明,谥号,完人,历史,曾国藩,天下,塑造成,范仲淹,消息资讯,宋学,王阳明,谥号,曾国藩,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