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为何普遍出现了结义亲现象?都是为了利益

五代十国时期,为何普遍出现了结义亲现象?都是为了利益

义亲,就是和原本没有亲属关系的人通过某些方式结成形式上的一种亲属关系,是古人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五代十国时期,结义亲的现象十分普遍,义亲的种类、结义亲的方式等也多种多样,关于这一时期的义亲现象,有很多可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义亲现象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格局,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五代十国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很多问题,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头绪的。譬如义亲现象,就可以从很多方面梳理出其原貌和背后的原因。

和对自己有利的人用以父母名义收养子女、结拜兄弟等方式结义亲

相较于其他时期,五代十国时常见的结义亲种类十分丰富,共有八种之多:养父子、养父女、养母子、养母女、义兄弟、义叔侄、义叔侄女、义甥舅。

前四种,我们可以概括为是以父母名义收养子女,不过在收养儿子和女儿的原因上,区别很大。无论养父还是养母,收养儿子的理由都比收养女儿复杂得多,而他们收养女儿,通常只有几种很平常的理由。

有些女儿主动结义亲的,是因为养父母曾经对其有恩,女子不知该如何报答,干脆就认恩人作养父或养母,日后为供养养父母出一份心力。有些是出于某些原因需要抬高女子的身份,所以会有高门大户的养父母出面认下这个养女。

除了这两种外,还有一种在平民中极为常见的原因:战乱时遗留下的孤女,会被好心人带回去领养。

收养儿子时,由于古代男女的地位和身份差异,往往理由会更加复杂。首先就是男性的继承权使得很多无子的养父会选择过继或认养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财产,这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养老生活。

其次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社交机会,所以男性攀附一些权贵的机会也更多。不少想要走捷径的男子,都会主动寻找有权势的人认作养父母,以此来获得向上进阶的机会。而养父母愿意和这些养子结义亲,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喜爱,另一方面也是看好他们的才能。

收养儿子时最复杂的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某些目的而结的义亲,这个目的可能是养父母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也可能是出于某些政治原因,比如后周太祖郭威登基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认后汉太后为母。

年纪相差较小的同辈之间,不大方便用这种方式来结义亲,通常都是采取义兄弟的形式结义亲。五代十国时的义兄弟,不同于桃园结义式的义兄弟,他们之间的感情十分淡薄,结义亲大多是出于互相利用的心理。

有些晚辈在和长辈结义亲时,并不想抛弃自己原本的姓氏,所以除了以父母名义收养子女外,很多权贵也会采用义叔侄、义叔侄女、义甥舅这样的关系结义亲。其中义甥舅稍微特殊一些,一般都是长辈与晚辈的母亲同姓时使用。

不管是如何结义亲,五代十国的人在选择结义亲的对象时,大多都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人。对于强势一方而言,对方最好能为自己所用;对于弱势一方而言,对方最好能拉自己平步青云,说白了,都是利益交换的结果。

结义亲会采用签订契约、诏书等方式且此时的义亲有很多特殊之处

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在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对自身安危十分在意,对外界的环境和人并不信任,所以结义亲大多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这并不难理解。这些人结义亲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复杂和简单两种类型。

复杂的结义亲方式,需要经办一些既定的手续和流程:签订记载了结义亲的成员、内容和背弃契约的惩罚的契约。这种比较正式的契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养子契,另一种就是义兄弟之间的契约。

养子契自然就是针对父母收养子女时签订的契约,这两种契约有一个共同点:签订契约的双方,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不会太大。双方结义亲的目的,也是为了强强联合。

还有一种复杂的结义亲方式,是专属于皇帝或统治者的方式:通过诏书结义亲。诏书,一般指圣旨,是皇帝的专属。五代十国时期,皇帝的地位并不稳固,国与国之间也需要互相扶持,这都需要皇帝或实际上的统治者做些事情来维持统治。

皇帝或实际上的统治者,可能会通过诏书的方式和他国统治者结义亲,也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和其他人结义亲,但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目的是不变的。

简单的结义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行动;另一种是更简单的口头形式。

行动上的结义亲方式,主要是举行特定的仪式,这是一种常见于武人之间的结义亲方式。这或许是武人更注重这种仪式感的缘故,同时举行仪式也可以给武人间提供一个商谈条件的时机,方便武人间进行条件上的拉扯。

不过这种利益性质更强的行动上的结义亲方式带来的义亲关系,一旦遇到利益冲突,往往会崩溃得非常迅速。

更简单的口头形式结义亲,就是只改变一个口头称谓,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义亲形式。毕竟五代十国时期的结义亲,大多是追求利益的手段,结义亲不过是双方结为同盟的一种象征而已,只要同盟已经达成,这种形式上的东西也就不重要了。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分裂严重,民众为求自保基本都会拉帮结派地到处和自己认为未来可能有用的人结义亲,所以这一时期的结义亲现象相比其他时期,范围广得多,类型更加丰富,涉及面也大得多。

但这些义亲关系结合得太过随意,只看重利益使得这些义亲关系太过脆弱,这也是和其他时期十分不同的一点。从结义亲这个行为的开始就不难看出这些关系的不稳定性,那么一旦遇到利益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时,关系破裂也就成了必然。

结义亲背后是少数民族伦理观念、唐后期结义亲风气、利益等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结义亲现象广泛出现的背后,不只是社会混乱的影响,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

东汉时期开始,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进入中原,对中原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数民族的伦理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原人之中。生活在游牧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他们的伦理观念通常是屈服于求生欲望的。

为了活下去,少数民族更崇尚力量,追求弱肉强食的生存机制,他们通过结义亲的方式集聚力量,将有能力的人都收拢到自己的阵营中。不过一旦遇到困难,这些结来的义亲也随时都可能成为他们牺牲的对象。

鉴于少数民族的第一目标是生存下去,所以在少数民族的伦理观念中,结义亲和中原人所认为的“亲戚”并不是一个概念。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是可以为了生存利用和出卖的,更何况这种同盟式的义亲。

唐朝时少数民族内迁进入中原后,统治者采取的是同等待遇,对少数民族多有照顾,这给了少数民族融入中原的机会,也给了少数民族伦理观念影响中原的机会。

在少数民族伦理观念的影响下,五代十国时期的结义亲越来越重利益轻情义,这些义亲关系也越来越不堪一击。

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后期,宫廷中存在着大量的结义亲现象,这也给五代十国时期的结义亲现象带来了很大影响。比如著名的杨贵妃杨玉环,和叛臣安禄山之间,就有养母子的义亲关系,这在很多影视剧中也多有体现。

从唐朝遗留下来的结义亲风气,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风行,特别是中央失去对地方的实际控制能力后,地方上为求自保,很多地方势力也开始通过结义亲的方式报团取暖。

到了五代十国时,帝王宗室内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或自保而开始结义亲,这种行为给下面的普通民众起到了带头作用。在帝王宗室的引领下,结义亲现象开始普及。

还有一个促使结义亲现象广泛产生的原因,就是法律约束力的严重下降。五代十国的政治混乱,导致法律朝令夕改的现象十分严重,政权不稳的统治者根本无力大力推行法律的严格执行。

没有执行法律的严苛力量,法律的约束力自然也就下降了。法律的约束力下降,使得民众的自保意识更强烈,自然也就更倾向于结义亲报团自保。

五代十国的义亲现象范围广泛且十分普遍,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要想彻底研究清楚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义亲,养父,签订契约,时期,形式,地位,方式,儿子,原因,现象,消息资讯,义亲,少数民族,结义,结义亲,中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义亲,养父,签订契约,时期,形式,地位,方式,儿子,原因,现象,消息资讯,义亲,少数民族,结义,结义亲,中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义亲,养父,签订契约,时期,形式,地位,方式,儿子,原因,现象,消息资讯,义亲,少数民族,结义,结义亲,中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