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以明代的会同馆入手,探析明代对接外国使臣的政策细节

以明代的会同馆入手,探析明代对接外国使臣的政策细节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作为泱泱大国对周边的国家都是以包容之态对待的。历代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用于对外交流的对接。

明代设置会同馆用于对接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臣,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等方面都给予关照。

体现出了天朝上国对于其他国家的“怀柔”之策,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彼此相安。

明代的会同馆不仅是对以前历代专门对接外国使臣馆舍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明朝政府对朝贡贸易设置的一些规定,采取封闭自守的相关政策,造成与外国使团彼此交流范围很狭隘。

妨碍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阻碍了贸易的正常交往,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交流的正常发展。

对于明代的对外朝贡贸易历来有很多的争议,一部分人以“郑和下西洋”为例,认为明朝很重视对外贸易;一部分人认为,实行朝贡贸易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海禁政策的执行,是明朝为了抵制海外贸易的手段。

那么明代的朝贡贸易到底是怎样的呢?会同馆作为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场所在日常的工作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会同馆

中国历朝在对外交流中非常重视对外国使者的接待,明朝的会同馆是古代很重要的一个涉外机构,对于发展和维护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继承了以前朝代的相关制度规定,在京城设置招待外国使臣的馆舍。在《明会典》中记载:明朝初年会同馆设置在南京,后来又在北京设置了会同馆。

1、会同馆的隶属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时期,会同馆在当时主要作为邮传机构,隶属于兵部管理,主要负责招待朝贡的使者,并且负责使节入京后的一切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

随着明朝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以至于对明朝朝贡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此时,也给会同馆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有效管理会同馆的一应事务,礼部便参与到会同馆的管理当中。

虽然职权在一步步扩大,但在实际的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礼部并不能对会同馆的一切事务进行管理,兵部仍然有很大的权力。

直到嘉靖十年,明世宗才下旨:会同馆内所有的一应事务,包括工作的分配、人员的赏罚等一切事宜均由礼部管理,兵部不能再插手,而发展到这个时期,明朝的朝贡贸易也进入到了衰落期。

通过对会同馆隶属的分析,明代会同馆不是完全归礼部掌管,也不是一直由礼部掌管。

而是在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由兵部及兵部和礼部共同掌管。这种管理体制的存在,也不是明统治者故意为之,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管理体制,是由明政府对朝贡贸易的政策所决定的。

2、会同馆的职能

明朝为了达到“万朝来贺”的目的,在对待对外使臣方面实行了“怀柔”政策。

明朝为了更方便的接待各国使节,会同馆作为主要的外交场所,对于明朝的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会同馆不仅负责各国使节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向各国使节传达明朝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会同馆负责使臣的日常生活起居。在《蕃朝来朝仪》中这样说了:会同馆要免费负责朝贡使节的日常生活起居,由礼部负责。

对于贡使的饭食也有规定,当使者第一次来明朝时,会同馆需要根据相应的人数作出相应的安排,并且需要把具体的安排上报给礼部。

会同馆还负责安排使臣觐见皇帝等一切事宜,明朝规定外国使臣觐见皇帝需要先学习礼仪,在熟悉相关的礼仪后才可以拜见皇帝。

由此,会同馆相关人员在教会使臣礼节,待使臣入宫觐见完之后,再领使臣回来。

负责朝贡的使臣与中国的商民进行经济贸易。外国使团不仅会携带大量的贡品,除此之外也会携带私货,当各国的使臣在觐见完皇帝并领取赏赐之后,会同馆会安排使者与中国的商民进行交易。

明朝政府规定会同馆交易日期为三到五日,在此过程中,会同馆的官员要严格监督,防止交易违禁物品。

同时也为了防止使臣受骗,害怕损害国家的形象,反之如果使者做了违禁的事,会禁止该使节再次入京交易。

负责对朝贡贸易国给予赏赐。各国使臣来京后会将自己所带的进贡之物呈送给礼部,礼部便会带人来会同馆一一验收,交给相关人员估价,最后呈送皇帝。

皇帝会对使者进行赏赐,而回礼一般是非常高的。在使臣交易完毕准备回国时,因为他们得到了比原来更多的回赐,行李变多,明朝还会派遣官员护送他们回国,还会给他们路费、粮食。

从上述情况可以得知,朝贡国去明朝觐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于明朝来说在维护外部安定的条件下,达到了万朝来贺的目的。

二、对外朝贡贸易的变化

明朝建立初年,朱元璋为了建立明王朝在海内外的威望,确立以明王朝为中心的正统地位,在以此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朝前期在对待外国使臣的态度上一直“怀柔远人”。通过会同馆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对于朝贡国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从吃穿用度到衣食住行都给予了来明使者极大的包容,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体现出了一个天朝上国的友好他国的态度,但是这些都是要在其他各国不给明朝找麻烦的前提下。

由于明朝对待朝贡国的太优厚,越来越多的国家来朝见明朝,其中就掺杂一些不怀好意之徒。企图借朝贡的机会来窥探明朝的虚实。

例如明朝时“倭寇”侵扰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后期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等,这一系列的外来力量使得明朝统治者在对待对外关系上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理。

逐渐开始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这项政策不仅是限制私人对外贸易,同时,也体现在对外朝贡贸易上。

1、对诸国朝贡贸易的限制政策

明朝在后期的朝贡贸易中对朝贡国等进行了诸多限制。面对纷至沓来的朝贡国,明朝深感“入贡既频,

烦荣太甚”。

首先就是限制朝贡国入朝觐见次数,对朝贡国家进行排查,在此之下,“堪合”的验证方法应运而生。所谓堪合就是明政府为朝觐国颁发的朝贡凭证。

其次是限制进贡使者人数。使者入境之后,要先接受市舶司和布政使司的资格审查,无诈之后方可入京。但是不是所有的使臣都可以住进会同馆,一些使臣只能住在边境。

然后是限制贡使的行动。当使者进入会同馆后,它们的行动受政府严格管控,按照规定每五天出去一次,其他时间不能随便走动。

而政府允许的会同馆“开市”也只能店铺老板带货进去交易,交易期间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官员的监视下进行的,发现有违禁活动,立即处理。

最后是限制使者“互市”。在前文中提到使者得到皇帝赏赐之后,会同馆会开市三到五天。

允许他们进行私货交易,而这一点才是真正体现对外贸易的地方,但此时也受到了时间、管控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三、明朝对外朝贡贸易的评价

明朝的朝贡贸易是当时一种重要的贸易体制,尤其对于政治上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的时期内明朝通过该政策防止邻国侵扰边境,实现了彼此“相安无事”,使得明朝能够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但是朝贡贸易的一切开支都是由政府补贴,这直接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益长远的发展。

最主要的是,朝贡贸易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使各国臣服于明朝,建立在这种前提下的贸易不是真正的海外贸易,中国逐渐丧失了前代以来积累的海外贸易优势。

加之明政府推出的“海禁”等政策,严格的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民间走私活动猖獗,一度成为明朝后期影响边境治安的主要因素。

结论

通过对会同馆一应管理的分析可以看出,明代统治者的对外朝贡贸易实现了“万朝来贺”,安抚四邻的目的,是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安定的生产发展。

但是在朝贡贸易体制不是真的对外贸易,加之后期“海禁”等一系列的限制,真正阻止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来往,不利于中国认识海外世界。

让中国渐渐地与世界经济失去联系。自明代开始,中国渐渐落后世界大潮,延缓了中国的进步,人们应该谨记这一教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探析,明朝,礼部,朝贡,管理,贸易,政策,入手,外国,使臣,消息资讯,明朝,礼部,朝贡,朝贡国,使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探析,明朝,礼部,朝贡,管理,贸易,政策,入手,外国,使臣,消息资讯,明朝,礼部,朝贡,朝贡国,使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探析,明朝,礼部,朝贡,管理,贸易,政策,入手,外国,使臣,消息资讯,明朝,礼部,朝贡,朝贡国,使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