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舜禹与三苗的大对决:中华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规模战争

舜禹与三苗的大对决:中华历史上最早的一次规模战争

范勇/文

4100年前,中华大地开始了民族统一的进程。

当时有三大民族集团,即中原的华夏集团、江汉的苗蛮集团、东面沿海的海岱集团(东夷),就像后来的“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一般,相互之间开始了土地和民众的争夺,冲突也就必然发生。

中华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就发生在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

统领华夏集团的尧舜禹,与江汉地区的苗蛮集团(书称三苗,以示其部族众多)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战争。

双方的力量对比,华夏族明显处于优势:

这个集团是由几个强势的部族组成——久经战阵的炎黄族陶寺人,他们在晋南盆地与舜的族人完成整合,然后由山西南下,在河南与华夏的另一主干支系王湾三期人完成民族融合。

然后,开始向周边大力扩张。

他们组成的华夏军队,各个部落队伍整齐、人员训练有素。他们一手持捆绑在木把上的石斧、玉斧,一手持木头皮革制成的盾牌;腰佩弓箭,用尖锐的石箭镞和羽杆组成的箭与硬木、竹子做成的弓箭,这种远射武器,在当时,无疑具有强大的威力。

更要命的是,他们完全听从于神谕,无条件服从神的指示。上神的旨意,巫师经由占卜来知悉,并传达到每一个人。

他们是一个纪律严明、目的性明确、颇具执行力的武装集团。

这样的武装集团,令人胆寒。

相比之下,三苗族(石家河文化)的弱点就很明显:

石家河文化玉雕工艺

稻作农业和河流丰富的鱼类,为三苗人提供了丰沛的食物来源,他们衣食自足,缺乏土地扩张的意愿;尚处于初期阶段的原始宗教意识,万物有灵论(泛灵论)无法凝聚部族的向心力,更无法统一部族的意志,完全达不到整合群体的目的;在这样相对松散的社群关系之中,威权机构自是难以成形,暴力机构和队伍也就难以有效构成,更谈不上训练有素。

长期缺乏扩张动力的结果便是,众多的部落,松散的内部纽带,无法承担大规模的战争的后果。

当面对的是普通的部族或部落联盟的外来侵扰,即一般性的侵扰或战争,三苗人还能有效防御和抵抗。但一旦面临训练有素的武装集团,大规模的战争来临,三苗人的弱点就会暴露无遗,他们就只能采取守势,退守要地,修筑聚落和城址,抵抗外来入侵者。

然而,这次江汉苗蛮族面临的是让任何集团都不敢小视的北方强敌——华夏族。

悲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很快,中原的华夏集团与江汉的三苗集团在今豫南和湖北一带相遇,双方发生了激烈地冲突。

第一次战争,是尧舜率华夏族军队南进,攻打位于豫西南和鄂西的三苗。这次战争,尧舜领导的华夏族军队,取得了胜利。

但是,数量众多的江汉地区三苗族并不愿意臣服,他们奋起反抗。舜为了压制三苗族,亲自率军征讨,结果这次舜征讨三苗,并不很顺利,不仅未能真正将三苗打败,而且处处受限,其结局是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礼记·檀弓下》“舜葬于苍梧之野”句下郑玄注:舜征有苗而死,因留葬焉。《书》说舜曰:‘陟方而死’。”是说舜是在登高指挥时突然死去。

舜未完成的任务,历史地落在禹的肩上。

四川·汶川县大禹纪念馆

于是继位不久,禹便亲率华夏大军,再次征讨三苗,第二次华夏族与三苗族的大规模战争开始了。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文献上有记载,是说三苗为政不善,致使禹兴兵讨伐。

作为禅让制度的受益人,继承舜所禅让帝位的禹,成为华夏族各部族的共主。理所当然地要继承尧舜的统一天下的遗志。由于此次是与江汉地区苗蛮集团进行大决战,事关重大,必须全力以赴。禹下定决心,召集了华夏族各个部落以及姻亲部落——及来自山东的有缗氏、有仍氏的武装,秣兵历马,准备决战。盟誓之时,禹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济济有群,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禹用简洁有力的话语,向华夏族以及盟友、姻亲部落发出了向苗蛮集团宣战的号令。这就是中国上古史上非常有名的一篇宣言,出自于《尚书·禹誓》。

公元前2070年,时机一到,禹亲率大军,征伐三苗族。

当时战斗的情形非常猛烈,双方打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墨子·非攻下》记载了这次冲突: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中国历史文献如此详细记载这场禹征三苗的战争,并且将战争历程和场景写得活灵活现,是很罕见的。何况,诸多古籍都记载了这场战争,足见古代先民对此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记忆尤其深刻。

处于松散联盟的三苗族哪里是久经炎黄战争考验的华夏族的对手。

终于,三苗族大败,溃乱四散了。

战败之时,三苗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从古代的一些史籍中能够看到这次战争带给三苗族的几乎是覆灭似的创伤:

“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际,上不象天,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国语·周语下》

华夏与三苗的两次大的战争,均以三苗的大败和崩溃而告结束。

——摘选自《解谜三星堆:开启中华文明之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历史,部族,江汉,苗蛮,部落,中华,规模,华夏族,战争,集团,知识科普,华夏集团,三苗族,苗蛮集团,三苗,华夏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历史,部族,江汉,苗蛮,部落,中华,规模,华夏族,战争,集团,知识科普,华夏集团,三苗族,苗蛮集团,三苗,华夏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历史,部族,江汉,苗蛮,部落,中华,规模,华夏族,战争,集团,知识科普,华夏集团,三苗族,苗蛮集团,三苗,华夏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