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集权”到“极权”,剖析朱元璋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和本质

从“集权”到“极权”,剖析朱元璋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和本质

导语

纵观古代中国史,就是一部君权与臣权的博弈史,绝大部分时候,君权神圣且有限,皇帝要将自己的意志贯穿到国家治理中,需要和大臣妥协与磨合。历史的车轮,就在这个妥协和磨合的过程中向前迈进。

朱元璋画像

当历史接力棒传到朱元璋手上时,一切都变了。朱元璋

白手起家、布衣出身

,是唯一一位没有权贵背景,没有利益共同体的皇帝,他决不允许任何人分他的权、掣他的肘。为此,他肆无忌惮的打破了千年来权力游戏的规则,瞄准

文官、武将、外戚、宦官四个制约皇权、削弱皇权甚至威胁皇权的高危人群

,大刀阔斧的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试图建立一个皇权无限大、国祚永流传的完美政治体制。

一、废除丞相、明晰职责,夺文官之权

自汉朝以来,皇帝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特别是宋朝将“尚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后,文官集团的地位和权力直线上升,皇权受到士大夫的强烈冲击。因此,朱元璋首先要对付的,就是文官集团,他使出了四个连环杀招。

第一招,废除丞相制度。

帝王与丞相,就像董事长和总经理,董事长负责重大事项决策,总经理主抓日常事务管理,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国家发展。但是,朱元璋认为丞相既分了皇帝的权力,又可能对皇帝造成威胁,实在是多余,于是以“胡惟庸案”为契机,一举废除了丞相制度,并掷下严令,决不允许复设丞相,试图将所有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丞相和内阁的区别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第二招,扩大六部权力。

朱元璋对唐宋元的六部制度进行了实质性改革,洪武初年,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隶属于中书省,品秩正三品。废除丞相制度后,将中书省一并废除,六部尚书升为正二品,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是,由于没有丞相协助,皇帝工作量实在太大,于是他又另设并无实权的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秘书。

六部职能示意图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置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史·职官志》

第三招,设立监察部门。

也就是督察院和六科这两个言官机构。

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品秩正二品,最高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清晰划定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实现了对中央机关和各省的监察全覆盖。

六科

是专门监督六部的独立机构,最高掌管为都给事中,品秩正七品,官虽小但权力非常大,可以稽查六部所有官员的过失。

“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史·职官三》

第四招,设置布政使司。

为防止地方割据,他废除了元朝以来的行省制度,除京师、南京外,在全国设置13个布政使司,建立起

“两京十三布政司”

体制,奠定了沿用至今的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就这样,朱元璋还不放心,在13个布政司内,又分别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者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平起平坐、相互制衡。

明代布政司示意图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伴随着“洪武四大案”的血雨腥风,从地方到中央,文官集团被打的趴在地上动弹不得,朱元璋成功将文官集团的权力收入囊中。

二、分割权力、设置军户,夺武将之权

朱元璋起于行伍,靠武功夺取天下,对掌军之事非常清楚,所以,对武将的夺权就更加精准、标本兼治。

从治标上,逐步削减最高军事机关权力。

唐宋时期,国家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院,负责掌管军权及军令,枢密使位高权重,后周太祖郭威就是从枢密使的位置上起兵称帝的。所以,为防止枢密使权力过大,朱元璋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由侄子朱文正担任大都督。但是,朱元璋对大都督府仍不放心,洪武十三年,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划分为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军都督府

,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同时,为了防止五军都督权力过大,他又规定五军都督府无权调遣军队,只负责统领卫所、训练士兵,遇到战争时,皇帝临时委派总兵官负责战斗,战斗结束后,总兵官拍屁股走人,将军权交还皇帝,部队则回到卫所。

五军都督府分管示意图

“涖军者不得计饷,计饷者不得涖军;节制者不得操兵,操兵者不得节制;方自以犬牙交制,使其势不可叛”《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从治本上,全面推行军民合一的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首创,在全国各地根据防卫、战略的需要设立卫所,每5600名军人为一卫,每卫设置5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千户所下面还有百户所、总旗、小旗等单位。在各省,卫所由前文提到的都指挥使司管理,到了中央层面,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一由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

卫所制度简表

同时,朱元璋汲取了历朝历代屯田经验,实行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思路。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将普通群众分为了民、军、匠等多种户籍类型,其中军籍又分为力士、弓、铺兵等,户籍世袭罔替。军户之人,需要到卫所当兵,一边操练军法,一边屯垦生产,产出的粮食一部分上交国家,另一部分归军户所有,以此保证卫所的兵源和后勤供给。

“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史·食货志》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朱元璋

可以看出,从行枢密院到大都督府,再到五军都督府,从募兵制到卫所制,朱元璋改革军队体制的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

铲除任何既有统兵权、又有出兵权的岗位,彻底让将领和士兵脱钩,

实现兵将分离。将领掌控不了足够的军队,自然无法威胁皇帝的统治。

三、严格选妃、严加管理,夺外戚之权

外戚之权,主要依附于皇权,当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后宫干预政事,外戚才有把持朝政的机会。为防止这种情况,朱元璋从制度设计上就直接堵死了外戚干政之路。

一是选妃极其严格,绝不纳达官显贵之女。

朱元璋认为,外戚干政的根源,就在于后宫嫔妃娘家的势力过大。所以,他要求皇帝或亲王的结婚对象必须来自普通人家,尤其是皇帝,必须在全国选妃,然后在众多妃子中根据喜好确立贵妃、皇贵妃和皇后,决不允许权贵联姻。就这样,平民后宫失去了宗族力量的支持,再也无法对朝廷产生影响。

“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皇明祖训·内令》

二是管理极其严格,绝不允许后宫干政。

明朝不仅对后宫的出身要求极其严格,对其日常行为也要求极严。他称帝之初,就打造了一块铁牌,上面刻着后宫不得干政的字,悬挂在宫门之上,以此告诫后宫众人。

“造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其牌用铁,饰字以金。”《典故纪闻》

“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皇明祖训》

后来,他又让朱升重新编订《女诫》,并明确加入一条:不私行擅权干政!《女诫》编订后,在后宫开设课堂,由朱升主讲历代贤德后妃的光辉事迹,教后妃们如何做一个纯粹的好女人。

三是选人极其严格,绝不可能凭关系上位。

从古至今,外戚想要掌权,要么像霍光一样控制内朝,要么像曹操一样控制外朝,要么像杨坚一样掌握军权,以上三种形式,不管哪一种,都需要外戚身处关键岗位。但是,明朝想要从百姓成为权臣,必须

经过科举、庶吉士、翰林的层层选拔

,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没有任何后门可走,这就彻底将外戚平步青云的路给堵死了。就算外戚读书又行、情商又高、运气又好,侥幸进入了内阁,那也没用!首先,内阁大学士不止一个人;其次,内阁只拥有票拟权,批红权在太监手里,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专权的希望极其渺茫。

明朝科举示意图

那么,考试不行,册封这条路行得通不呢?不好意思,朱元璋他老人家已经将规矩立下了,决不允许册封后妃的娘家人!

“惩女宠之祸,而戒母后临朝,惩外戚之乱,而令不封后家”《明史·记事本末》

就这样,困扰历代王朝上千年的外戚问题,就彻底得到了解决,纵观明朝十六帝,没出过一位能干预朝政的外戚!

四、细分岗位、严禁参政,夺宦官之权

皇帝也是人,少不了亲疏远近,宦官整天和皇帝待在一起,自然更受皇帝信任和喜欢。但是,宦官由于少了某个器官,容易因生理缺陷导致心理病态,所以朱元璋对宦官群体也下了紧箍咒。

首先,

将宦官机构细分为司礼监(负责批奏章、传谕旨)、内官监(负责皇宫内采购)、尚膳监(负责宫廷膳食)等十二个衙门,也就是俗称的“十二监”,另外还设置有四司八局,构建了“二十四衙门”的内廷体系。这24个衙门严格控制宦官人数,工作中分工协作、各负其责、高效运转,构成了一套功能完备、互相制衡的权力运行体系。其中,十二监的最高长官分别为掌印太监,官秩仅正四品,四司、八局的最高长官仅为正五品,避免了宦官权势过大。

二十四衙门部分示意图

其次,

为了防止宦官参政并进而形成专权之势,朱元璋在宫门外立了一块牌子: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同时,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认字,不得兼任外臣职务,不得与朝廷官员的沟通联系,避免内官和外官相互勾结、谋取私利。

“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山书》孙成泽

五、朱元璋不同于历代的君主极权统治模式

除了以上四种收拢权力的方式,朱元璋还首创了锦衣卫这个侦查机关来实行特务统治。其实,明朝的司法机构是非常完善的,

刑部是最高司法机关是刑部,负责掌握天下刑名;大理寺是慎刑机关,负责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督察院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三者互相制衡、协同工作。但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朱元璋设立了凌驾于法律之上、只听命于皇帝本人的锦衣卫,专门负责刺探情报、侦查逮捕、告发秘密等工作,可以绕开法律直接秘密审讯犯人甚至处决犯人,从此朝野相顾不自保,人人自危、信任全无。

明代中央集权示意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一手缔造的政治体制,与明朝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相同,如果是

明朝以前是“中央集权”,那朱元璋的目标则是“君主极权”。

中央集权制度,

是一种国家政权制度,其关键是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其本质是

一切权力归属中央

,由中央专断独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央不仅仅是指皇帝,而是以皇帝为主,包括丞相等人的最高统治阶层。

君主极权制度,

是一种个人政权制度,其关键是平衡君主极权和臣子分权的关系,其本质是

一切权力归属君主

,由君主专断独裁。

所以,朱元璋主导的政治体制改革,其逻辑就是将最高权力由集体共有,转变为最高权力由皇帝独享,其本质就是要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应该说,朱元璋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极其成功的,不管是废丞相、罢中书,还是分行省、置锦衣卫,他想要的一切都实现了。但是,君主极权体系在朱元璋死后便土崩瓦解,并未万世传承下去。究其原因,就在于

朱元璋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历史规律,他用绝对的权威将历史的弹簧压缩得无以复加,却没想到历史的反弹也无以复加!

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历史报复

朱元璋死后,他曾经压抑的各方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甚至有的集团走上了历史巅峰。

文官集团方面,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组建了内阁,本意是将相权收归所有。但没想到内阁取代了丞相,在日后成为君权最大的对手,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内阁首辅的权力远远超过历代丞相,开启了辉煌的名臣时代,将最专制的皇权碾压得七零八落。

张居正

武将集团方面,

朱元璋苦心设置的卫所制,在土木堡之变后开始崩溃,卫所军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朝廷开始大规模恢复募兵制,戚家军、辽东铁骑等名声赫赫的部队,都是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募集的私人武装。同时,朱元璋费尽心机实现兵将分离,但到了明朝中后期,但凡有点战斗力的部队,都不实施兵将分离。

戚继光雕像

宦官集团方面,

朱元璋严令宦官不得干政,但他的儿子朱棣就率先启用宦官建立东厂,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又开始教宦官读书。不到80年,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的铁牌就被王振摘掉了,而这个王振一手导演了土木堡之变,差点让如日中天的大明王朝突然猝死。有明一代,权阉之多、地位之高,在历史上均属罕见,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明朝宦官专权发展简图

外戚集团方面,

好吧,终于有一个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被坚持下来了,明朝几乎没有出现过娃娃皇帝,年级较小的万历刚好又遇到了超级牛人张居正,外戚也好、后宫也罢,根本无法兴风作浪,这也算是给他老人家一点安慰吧。

结语

作为历史规则的践踏者,

朱元璋在有生之年获得了绝对的权威、无限的权力。

但他的子孙很快就尝到了苦头,皇权被限制的越来越多,修个房子、玩个游戏,甚至和嫔妃睡个觉都要被大臣干预。就好像朱元璋到历史规则开的银行中贷了一大笔款项用于自己消费,最终却由自己的子孙去偿还,何其的讽刺!正如朱元璋训诫子孙所说:

人君一生当谨嗜好,嗜好之间,治乱所由生也。

其实,他也许没有发现,自己最大的嗜好就是权力、最大的短板就是极权!

今天回顾朱元璋政治体制改革的得失成败,小确幸认为,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

人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天而行。

人生在世,我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期望能获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这本没有问题。但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克制,

顺天之势、顺地之势、顺人之势、顺己之势,这样才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己优,才能事半功倍、收获成功

。否则,不惜一切代价,强行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就算侥幸成功,也可能像朱元璋一样,受到历史规则的反噬!

#热词创作实验室-历史#

参考文献:

1.《明史》;2.《皇明祖训》;3.《明夷待访录》黄宗羲;4.《典故纪闻》余继登;5.《山书》孙成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皇权,丞相,朱元璋,权力,逻辑,皇帝,制度,大都督,极权,消息资讯,丞相,朱元璋,皇帝,文官集团,外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皇权,丞相,朱元璋,权力,逻辑,皇帝,制度,大都督,极权,消息资讯,丞相,朱元璋,皇帝,文官集团,外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皇权,丞相,朱元璋,权力,逻辑,皇帝,制度,大都督,极权,消息资讯,丞相,朱元璋,皇帝,文官集团,外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