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命此人与史可法同守南京, 清军南下史可法殉国, 他开城投降

崇祯命此人与史可法同守南京, 清军南下史可法殉国, 他开城投降

明朝的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两京制”,起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孙子朱允炆继位后也继续在南京,但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皇位,为了摆脱建文帝的影响,朱棣决定迁都,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同时保留了南京作为“留都”的功能,象征性地保留了六部和其他中央部门,但是这些基本都是摆设,只有一个部门除外,那就是南京兵部。

南京城墙

为什么兵部不同于南京的其他部门呢?因为南京也需要人来守卫,兵部作为掌管军事的部门,自然接手这一职责,所以南京兵部有实权。除此之外,南京还有两个官员负责南直隶地区的防务,分别是守备南京勋臣和镇守南京太监,他们和南京兵部尚书是南京政府中掌握实权的三个人。

南直隶

镇守南京太监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太监担任,通常都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而守备南京勋臣则由开国或者靖难功臣的后代担任。以崇祯末年为例,担任守备南京勋臣的是忻城伯赵之龙,“陪京缺守备勋臣,部推忻城伯赵之龙。”第一代忻城伯名叫赵彝,他跟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朱棣继位后封其为忻城伯。

朱棣

而此时,南京的另外两位实权人物则分别是兵部尚书史可法和司礼太监韩赞周。赵之龙向崇祯皇帝辞行时,崇祯皇帝对赵说道:“今得卿而三,朕无忧矣。”又说:“若卿与国休戚,较二臣更异,知必尽心,副朕委任也。”可见崇祯皇帝认为赵之龙作为勋臣后代,他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更为相关,必然会比另外两位要更加尽心,然而令崇祯皇帝想不到的是,最有负他所托的反而是被寄予厚望的忻城伯赵之龙。

史可法

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皇帝自尽,北京城破。大臣们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但是弘光政权仅仅坚持了一年。1645年五月,清军兵临南京城下,弘光帝连夜出逃,首辅马士英等大臣也随之出逃,留在南京的大臣群龙无首。此时,身为守备勋臣的赵之龙站了出来,他站出来并不是要抵抗,而是要组织投降。五月十五日,多铎率清军到达南京城外,忻城伯赵之龙率领魏国公徐久爵、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三十多名高官跪拜于道路两旁,打开城门向清军投降。赵之龙作为守备南京勋臣,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带头投降清军,可谓恬不知耻,这与另外两位守备大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投降清军剧照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弘光帝登基后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督师江北,在守扬州的战斗中兵败被俘,后不屈而死,虽然史可法的能力备受诟病,但是他的气节令人敬仰。而镇守南京太监韩赞周则在清军进城后自杀身亡,保存了自己的名节,也算是为国尽忠了。而手握兵权的赵之龙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深受崇祯皇帝的重托,到头来连一个太监都不如,不知道崇祯皇帝地下有知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错误任命。

参考资料:张怡《謏闻续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开城,皇帝,崇祯命,清军,史可法,南下,朱棣,赵之龙,南京,忻城伯,消息资讯,史可法,崇祯皇帝,朱棣,赵之龙,南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开城,皇帝,崇祯命,清军,史可法,南下,朱棣,赵之龙,南京,忻城伯,消息资讯,史可法,崇祯皇帝,朱棣,赵之龙,南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开城,皇帝,崇祯命,清军,史可法,南下,朱棣,赵之龙,南京,忻城伯,消息资讯,史可法,崇祯皇帝,朱棣,赵之龙,南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