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水灾频发、粮食陈化,宋朝如何储粮?

水灾频发、粮食陈化,宋朝如何储粮?

在中国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使得当时既没有更为先进发达的耕种工具,也没有可以实现增产增收的化学药剂。

再加上连年的战乱以及不时的苛政,更导致了农民们在农业生产上会遇到诸多困难,粮食生产自然也就成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

而当粮食生产出来之后,如何进行保存则更是一个大问题,对古代封建王朝来说更是足以影响到它们的国运兴衰。

因此,在宋代时期,为了应付粮食的陈化现象,宋朝政府在考虑到实际情况后,发明了一些相对应的方法来尽量延长粮食的保质期。

一、粮食出现陈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

1、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储存造成了巨大困难

自唐朝覆灭以来,中国在长达几百年的群雄割据当中逐渐形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情景,宋朝则是在篡夺了五代之一——后周的政治基础后才最终建立。但是,宋朝却需要面临一个相当严重的政治遗留问题,那就是燕云十六州此时掌握在契丹手里。

当初后唐将领石敬瑭因自身位高权重,使其遭到后唐政府的猜疑和打压。为了保全性命,他毅然决然地以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为条件,决定与契丹结盟,最终将后唐覆灭。

这一举动既将唐朝复兴的火苗彻底掐灭,因为当时的后唐一直以唐朝正统自居,也使中原政权失去了一道赖以防御的可靠屏障,需要时刻面临来自契丹的威胁。正是由于这一先天劣势,宋朝才无法真正做到统一全国、对外也几乎一直呈战略防御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只能转而大力开发南方,粮食种植、运输与存储的重任自然也被安排在了南方。但是问题来了,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南方并不适合存储粮食。

一方面,南方的空气更为湿润,容易使仓库中的粮食受潮、发霉乃至变质;另一方面,南方降雨更为频繁,河流分布也更广泛,每到雨季更容易引起水灾。尤其是在没有现代科技帮助的情况下,当时的人是很难防范和抵御水灾侵袭的。

纵观两宋320年,光记载在册的水灾就有465次,一些因为规模较小而没有记录在册的水灾肯定更多。空气潮湿一点点都能对粮食保存造成极大危害,更何况是直接的水灾?

除了水灾,火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朝代,城市的愈发繁华和人口的快速膨胀使当时的许多城市内部都出现了房屋鳞次栉比、相交纵横的场景,开封、临安等中心城市更是如此。

但是,人口多了起来,也会造成管理方面的困难,火灾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由于古代房屋和粮仓几乎都为木质结构,一旦出现火苗且没有及时扑灭,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快速蔓延成长为一场大型火灾,危害甚重。

尤其越是繁华的城市,粮仓也越多,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火灾所造成后果的破坏性。另外,即便粮食没有直接被烧毁,因火灾而造成的周围温度上升同样会加快粮食的发酵过程,使其保质期大幅缩短。

2、粮食管理上容易出现漏洞

在粮食运输和保管的过程当中,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的。而只要有人,那么就难免出现因个别人的贪心而导致的管理漏洞。

一方面,由于粮食收购过程相当繁杂麻烦,这不仅使他们懒得进行全面的严格管理,也萌生出了以次充好、偷卖粮食的想法,极大降低了粮食的整体质量;

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在政府已经出高价收购粮食的情况下,仍然在其中掺杂劣质粮食。劣质粮食本身的存储期便不长,很快就会无法食用,同时还会引发连锁反应,破坏其他优质粮食的稳定性,进而大幅度缩短它们的存储期,以至于最后造成无粮可用的恶劣后果。

另外,受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代粮仓的建设在很多时候只能起到一个遮风挡雨和蔽阳的基础作用,无法有效提高粮食的存储时间。

除开人的恶意破坏行为,粮食管理在古代本身就具有一定困难。由于交通及运输工具的落后,使当时的粮食从获得调遣命令到抵达目的地的这个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要计算粮食从存储到使用的时间,运输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否则就将出现粮食在路上就已经腐烂的情况。

最后,粮食的价格在不同时期容易出现变动,可能去年政府是高价收购进粮仓,后几年就沦为了贱价。为了不担上使政府财政遭到损失的罪责,官员们只能选择将粮食一直屯在粮仓当中,就算腐烂完了也不敢拿出来使用和卖出。

二、宋朝政府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1、粮仓的修建更具科学性

科技能够让工程变得更加完美这毋庸置疑,但没有使用科技的工程同样可以无比优秀也没有任何错误。在选址方面,宋朝政府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诸仓窖,皆于城内高燥处置之,于仓侧开渠泄水,兼种榆柳,使得成阴……仓内仍为砖场,以拟输户量覆税物。

也就是说,粮仓需要修建在一个空气较为干燥且地势较高容易通风的地方,同时需要配备完好的排水系统防止潮化,栽种绿植来降低温度。

除了房屋外,地底则是另一个粮食储存的重要选择,而且相比于气候较为多变的地面,地底的环境反倒更为稳定,只不过需要格外注重防潮。

除了直接的选址外,粮仓在具体的修建上也充满了考究。一方面,为了防止粮食接触到温度与湿度都不稳定的泥土,每个粮仓都必须按照要求铺设地砖,粮仓外面更是需要建设砖墙。

“其仓厥木石坚好造作精致,下砌以砖,复铺以板,外缭以墙,复包以砖,风雨不侵,蒸湿不人,委堪耐久。”

地窖则需要铺设厚度达五尺的槀草,槀草上面再铺设由秸秆做成的耙子,耙子上面再用草苫覆盖,其防潮效果可谓达到极致。

另一方面,宋朝政府将粮食根据质量好坏专门建设相对应的粮草来分别存储,有效防止了出现前文所提到的劣质粮食影响优质粮食的情况,而当粮仓和地窖建设完成后,宋朝政府也会专门拨款资金来对遭到损害的地方进行及时修补。

2、人为管理变得更加严格全面

如果说在粮食征集和运输上面,宋朝政府依然无法做到很好的防范,那么在粮食的存储上,宋朝政府可就变得相当严格了。

除非是遇上了水火等人力无法避免和应对的自然灾害,如果是因为粮仓管理人员平时疏于照看和劳动,出现如排水不畅等人为引发的原因才导致粮食出现腐坏现象,那么粮仓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上报受损粮食的具体数目和情况,否则就要受到严厉制裁。

当然,不管上报没上报,粮食都已经坏了,惩罚是怎么都逃不开的了。而且由于每个粮仓的管理人员都有具体记录,政府追查起责任来也变得更加轻松和准确,而像那种农户在粮食中掺假就是真的难以追查了。

这种管理几乎覆盖了粮食保管的各个方面。日晒作为中国传统的防止粮食腐坏的方法,在宋朝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当时宋朝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因为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将粮食放在日光下暴晒而最后导致粮食腐坏,那么管理人员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与此同时,日晒的次数和时间还有具体规定,“受纳粮纲应摊曝者,自三月至八月终,温润,限两日……”甚至还有专门的官员来进行检查。

虽然古人并不一定懂得日晒为何能够提升粮食存储期限的科学原理,但他们无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

最后,宋朝政府还想出了另一个较为独特的方法——以新易陈。简单来说,就是当某地粮食快要接近储存期限的时候,采取售卖、充当军粮和救济灾民的方式来将它们快速消耗出去,其核心宗旨就是把老米用完后再用新米。

同时,对于粮食的出运情况,宋朝政府也要求需要严格记录在册,其目的也是防止有官员在其中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虽然这些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通过这一方法,宋朝既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粮食,又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总结

粮食陈化作为一个历朝历代乃至于现代社会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使无数人都投身其中、绞尽脑汁。虽然宋朝政府已经在竭力从粮食管理等方面来遏止陈化问题走向严重,但奈何其社会情况限制了它举措的有效性。

无论是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还是臃肿庞大的官僚体系,都使粮食管理成了一个有漏洞可寻的方面。但即便如此,宋朝在粮食管理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粮仓建设当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便是一个值得后人借鉴的优点。以至于直到现在也仍然在全国各地广有分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府,古代,方面,过程,水灾,宋朝,粮仓,存储,火灾,城市,消息资讯,契丹,水灾,宋朝,粮仓,粮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府,古代,方面,过程,水灾,宋朝,粮仓,存储,火灾,城市,消息资讯,契丹,水灾,宋朝,粮仓,粮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府,古代,方面,过程,水灾,宋朝,粮仓,存储,火灾,城市,消息资讯,契丹,水灾,宋朝,粮仓,粮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