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铭其功烈,以示子孙: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铭文化是如何兴起的?

铭其功烈,以示子孙: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铭文化是如何兴起的?

墓志铭,这种文字形式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文字就带有一定的哀悼意味。而墓志铭也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的,分别是墓志和墓铭,在当时能够以志这种文学载体呈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散文,而以铭这种文学载体呈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韵文。

无论选择哪一种文化载体,在最终都是刻在石碑之上的。而墓志铭的追溯就可以把时间线推移到东汉时期。在这其中也经历过一些波折,甚至还到达了发展的低谷期,但令人疑惑的便是,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墓志铭文化又再一次被兴起了呢?

一、墓志铭的起源

1、追溯到东汉

有关于墓志铭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因为这也是墓志铭,应运而生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是萌芽状态。《庄子》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就像卫灵公的墓志铭,虽然强调的重点就是和治国相关的道义,与他本人没有任何的联系。然而这却是墓志铭最开始的雏形。

2、经历秦汉的发展

当时间线来到了秦汉时期,就有墓志铭的长篇存在。《王史威长葬铭》就有墓志铭的书写,并且相比起之前的墓志铭而言,在结构以及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着质的飞跃。尽管有关于墓志铭,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有着较大的争议,但是得到众多学者所支持的说法,还是墓志铭起源于东汉时期。

3、墓志铭的特征

墓志铭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墓志铭的特征,因为墓志铭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让子孙后代以逝去的祖先为典范。如果采取碑志,在这上面所刻有的就是逝者的姓名以及籍贯,还有逝者的家世,包括死亡的具体时间,称得上是比较详尽的资料,并且这也具有一定的传承意味。

倘若是以碑铭存在的,大多数都是在歌颂逝者的某种功德或者是行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子孙后代,学习逝者身上的某种大无畏精神。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文体去书写,所书写出来的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够隐瞒也不能够夸张。

二、墓志铭文化的催化剂

1、在碑石上铭刻文字

在碑石上铭刻文字,也有着相应的文化,并且在时间的推移之下还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就像在殷商以及西周时期,当时所提倡的就是有金无石,紧接着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所提倡的就是金多石少。

来到了东汉之后,所提倡的就是石盛金衰。不难看出,在东汉时期在石头上刻字,都已经掀起了一股热潮。最为原始的碑也只不过是一种实物而已,在上面是没有任何文字的。直到出现了在坟墓之前,立一个碑来歌颂逝者品德的现象时,丧葬制度才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2、东汉兴起的碑刻文化

在东汉初期兴起的碑刻文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有很多的细则没有得到完善。并且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还一度走向了衰落。这就令很多人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种刚刚诞生的文化在还没有完善之际,再一次被泯灭呢?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下这两点原因:

第一,东汉末年,战事不断,军阀混战。在这个乱象丛生的年代里面,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巨大程度的创伤,人们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对于那些功德比较高的人,如果继续采用后葬的方法,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并且后葬的习俗在当时也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可以作为支撑。

更何况当时的皇权也在不断的走向衰落,所以皇室所兴盛的后葬方式都没有办法继续开展,更何况平头老百姓呢?当时有很多的军阀,为了充盈自己的军队实力,他们会选择通过盗墓这样的方式来筹集军费。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哪怕立碑刻文,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性意义。

第二,两晋时期,曹魏执掌者,下达命令严禁立碑。当朝的执政者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之后,这也就意味着在石碑上课文的做法已经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了。并且也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允许。

而这正是因为曹丕曾经亲身经历过,在汉代末年所发生的盗墓事件。《宋书.礼二》中针对于这件事情就有着很明确的记载,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所以魏文帝曹丕执政之后,一直强调的就是,人逝去之后要推行薄葬。

然而这样的做法也并非是绝对的,虽然执政者已经下达了禁止在碑文上刻字的命令,但是也有可以活动的余地。

那就是朝廷对于立了大功的人,在奖赏的时候可以立出一个碑文,用来表示优待。紧接着那就是某个地方的官员一心为百姓着想深得民意,老百姓的呼声特别的高昂,在这位官员去世之后,老百姓亲自为他请命,要立碑。

经过了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别是两晋时期,禁止立碑的命令在推行的过程中,严重的阻碍了立碑刻文的发展。所以碑刻的数量,在一瞬间就出现了巨大的下滑。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遏制厚葬的风气,也为了能够遏制立碑的做法。

3、老百姓的对策

然而在民间立碑这样的做法都已经深入骨髓了,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下葬之时,不成文的一种规定。所以老百姓们就想出了相应的对策,不让在碑上刻文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人们把刻好的碑文,埋进了坟墓,也就是埋进了墓穴。

虽然坟墓前面没有立碑刻,实际上坟墓中还是有碑文的,正是这样的做法,才形成了墓志铭的说法。

三、墓志铭的百花齐放

1、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

墓志铭文化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还是相当迅猛的,哪怕是文化意识较为薄弱的南朝,在墓志铭文化这一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转变。就像在这一时期,文人们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文学创作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地位。

所以文人们就能够将心中所想,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这样的盛象呈现在了墓志铭上面,同时丧葬制度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而碑铭文化也拥有了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伴随着墓志铭文体的不断增多,一些世家大族也会把自己整个家族的成员进行罗列。然而在这罗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人员数量巨多,罗列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有的墓志铭,只是把墓主进行简单的介绍,不再过多的阐述墓主的家人,以及墓主生前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事迹。

2、文学语言的转变

文学语言的转变也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南朝时期,文人们都倾向于太康的诗风,当提起笔墨的过程中,就在追求着华丽的词藻以及对偶的句式,更加直白一点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不断的追求着完美。

特别是南朝齐之后,这样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在吟诗作画的过程中,更加的讲究声律和韵味。所以这一时期呈现出来的墓志铭,不仅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文学语言转变的影响。甚至有的文人在书写墓志铭的过程中还会引用典故,《李氏太妃墓志》就具有比较强的说明性和代表意义。

如果去仔细品读不难发现,在志传这个部分,句式都是特别工整的,并且还是互相对仗。在叙述的过程中,语言是高度精炼化和精巧化的,不仅把李氏太妃的仪态体现了出来,还把李氏太妃高尚的品德凸显了出来。

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发展到这一时期墓志铭不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还是在人物传记的过程中,在言辞这一方面都在不断的追求着高度的概括化,完全没有任何多余的铺垫和叙述。

但是对于歌颂之人的赞美却乐此不疲的尝试着引用典故,或者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法进行烘托和渲染。站在这个维度来看,书写者是毫不吝啬笔墨的。也正因如此,墓志铭发展到这一时期都已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但终归一家的状态。

结语:

在整个文学史上,墓志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小分支,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来之后,墓志铭再一次迎来了一个可以繁荣的大阶段,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墓志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语言方式的转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把这一时期文人墨客的风骚凸显了出来。但令人唏嘘不已的,便是因为墓志铭的存在以及载体都是具有比较特殊的性质,所以在仅存的这些文献中并不多。不管是墓志铭上面的文字,还是制作的方法以及采用的文体,所反映出来的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的大变动。

虽然只不过是一块小小的墓碑,但是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缩影,不仅仅是文人墨客,还有市井中的老百姓,甚至还有当朝为官执政者。

参考文献

《庄子》

《王史威长葬铭》

《宋书.礼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晋南,墓志铭,子孙,文化,东汉,时期,老百姓,逝者,北朝,发展,消息资讯,墓志铭,东汉,碑文,逝者,李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晋南,墓志铭,子孙,文化,东汉,时期,老百姓,逝者,北朝,发展,消息资讯,墓志铭,东汉,碑文,逝者,李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晋南,墓志铭,子孙,文化,东汉,时期,老百姓,逝者,北朝,发展,消息资讯,墓志铭,东汉,碑文,逝者,李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