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什么吕后死了,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精辟

为什么吕后死了,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精辟

一个比较级的问题,其实稍微比较一下就能看出原因:

手段的不同,矛盾的不同

①吕雉的手段

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雉干哭无泪,张良的儿子对陈平说:“这是因为吕后没有儿子可以作为依靠,害怕你们联合起来反对他。”

陈平问:“应该怎么办呢?”

后者回答说:“为了保全自己,你们应该上书请求吕后封吕氏子弟为王。”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史记·吕后本纪》

陈平等一班旧大臣为了避免自己被吕后政治打击,在张良之子的建议下主动要吕后封赏吕后子弟。其实这是以退为进,避免吕雉进一步的专权擅政。右丞相王陵对此表示反对,便会吕雉罢免了官职。

用陈平和周勃的话来说,叫做: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

因此当时形成了以陈平、周勃这些旧大臣为首的官僚集团,以及以吕雉为首的吕氏一族,而刘氏则成为了博弈的棋子。吕雉大封诸吕为王本身已经违背了“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祖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麻痹了吕雉,让她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举动。

但吕雉没有意识到,当她大封诸吕,打击刘氏的时候,本身就已经激化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她在世的时候尚能压制这种矛盾的爆发,但是她一去世这个矛盾立马就失去了平衡,换言之,她活着的时候没有妥善的处理这个矛盾。

最终导致她去世以后,诸吕和诸刘之间爆发了流血事件。

②武则天的手段

武则天并没有像吕雉那样用大封吕氏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政治势力,恰恰相反武则天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唐高祖李治驾崩以后,武则天立刻临朝称制,这和吕雉的经历大体上是相同的。

但和吕雉不同的是,吕雉觉得自己孤家寡人势单力薄,所以需要吕氏族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武则天并没有这么干,她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像她废除唐中宗李显都是没有受到阻力的,因为这时候她还需要扶持一个李氏皇族来充当傀儡。

虽然后来发生了李敬业谋反的事情,但很快就被她镇压下去,这无疑让她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旧唐书》

大臣们并非不知道武则天的打算,但皇帝只要还是李氏,这种矛盾就暂时无法被激化。所以武则天从前期开始,就把皇帝当成自己的傀儡行使权力,实际上这对当时的吕雉来说也是非常容易的。但两人在心态上出现了不同,吕雉更希望组建一个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武则天没有这样做,仅仅只是把权力拽在手中,其实这就够了。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开创了告密制度,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这些酷吏,让当时的整个朝廷上弥漫着一股令人恐惧的风气,以至于大臣们每天上朝时都要和家人告别。

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资治通鉴》

所以你会发现,由于武则天和吕雉在巩固自己统治的手段上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因此衍生出不同的矛盾。武则天依靠自皇太后的身份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而吕雉则是找了一大群族人来给自己撑腰。

这就造成吕雉的面临的矛盾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矛盾,但武则天面临的矛盾只不过是大臣们和李氏与自己的矛盾。

应该说,当时张良之子给陈平提出的那个建议避免了吕雉像武则天那样对旧大臣们进行政治打击,由于事先揣摩到了吕雉的心思,反而让吕雉没有借口打击大臣们,看起来她虽然成功让一大群吕氏族人组成一个政治集团。

但实际上却等于是给自己埋了一颗炸弹,至于这颗炸弹会不会爆炸其实谁也不知道,有可能吕氏一族从此就把持了朝廷中的权力。可一旦这颗炸弹爆炸的话,吕氏一族显然无法得以幸免。

面临的局势不同

①吕后家族面临的局势

吕雉扶持自己的侄子吕产为梁王和吕禄赵王,这是当时诸吕的核心人物。吕雉去世前,又下诏让吕产担任相国,算是稳固了吕氏的权力。吕雉并非没有意识到刘氏和吕氏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她要求吕产等人不要去送葬,以免发生政变。

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资治通鉴》

但这种矛盾依然还是在她去世以后爆发了,其实这个还不是旧大臣和刘氏挑起的。而是吕产和吕禄主动挑起的,他们试图发动叛乱,也许是想更进一步的掌控朝政,或者直接把皇帝取代。这一点不得而知,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昏聩的决定。

因为这件事后来被吕禄的女人透露给了刘章,而刘章又是一个坚定的拥刘派,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联合诸刘准备反抗吕产,双方之间的矛盾就这么爆发了。

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硃虚侯以吕禄女为妇,故知其谋,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硃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资治通鉴》

实际上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吕产和吕禄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谋而不决,决而不断。

策划的事情不敢决断,决断了又不敢去干。结果让刘氏抢占先机,率先发动了针对诸吕的战争,吕产命令刘邦时代的旧大臣灌婴去讨伐诸吕,但是后者是忠于刘氏家族的,因此军队行进到荥阳时就不走了,并联合齐王刘襄要一起反抗吕产。

应该说当时吕产等人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那就是天下人和大臣们的心都在刘氏家族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节的,不是刘氏亡,就是吕氏亡,没有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形势的紧迫性,从而先下手为强,最终是导致吕氏一族遭到清算的最大原因。

吕禄、吕产欲作乱,内惮绛侯、硃虚等,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资治通鉴》

②武氏面临的局势

武则天在前期通过一系列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以后,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改朝换代的大戏。

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馀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资治通鉴》

武则天威慑天下,尽管当时并非没有大臣反对她,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反对也是没有用的。这个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武则天当朝时虽然也册封了许多武氏族人为官或为王,但是他们的处境也是十分危险的。

这种危险直接来自于武则天,后者非常喜欢任用酷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就导致酷吏们变得无法无天,不管是李氏还是武氏都一起诬陷。当时来俊臣为了在武则天面前邀功,也为了进一步摄取权力,竟然打算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皇嗣李旦和李显、张柬之和南北衙禁卫军要谋反。

结果遭到后者联合一起反击,这位臭名昭著的酷吏最终因此垮台。

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盗国权,河东人卫遂忠告之。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资治通鉴》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武氏诸王在地位上是远不如吕氏诸王的。这是因为武则天始终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没有奢望这群武家人成为自己的政治依靠,因此当时的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武则天那里。

换句话说,武则天一个人就吸引了所有的火力。

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取代李旦成为继承武则天的太子,武则天也有这个意思,于是武氏和大臣们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当时的宰相狄仁杰连忙劝说武则天道:

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此外像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一班大臣都劝说武则天把李显册立为太子,连皇嗣李旦都要求逊位于李显。

后来又发生一件事,更加说明武则天当时面临的形势其实是和吕雉毫无二致的。

圣历元年: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资治通鉴》

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意孤行的话,必然会激化李氏和武氏之间的矛盾。而且恐怕连自己也名声不保,因此她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就是把李显册立为太子。由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血事件的爆发。

另一方面,由于张柬之等人在武则天尚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发动了“神龙政变”,从根本了避免了以武三思和武承嗣为首的武氏族人发动政变的可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保全了当时的武氏,因为武则天同意禅让给李显,那么张柬之等人自然没有理由再去攻打武三思他们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张柬之等人之所以没有清算武三思他们,是想让李显自己亲自铲除,以树立皇帝的威严。

主上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吾留诸武, 冀自诛锄耳。今事势已去,知复何道——《旧唐书·张柬之》

而且当时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武三思他们那里,还是集中在武则天身上。

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於是复即位——《资治通鉴》

其实这也得益于当时武则天还活着,因此压制了武氏和李氏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张柬之等人是在武则天去世的时候才发动政变,那么极有可能演变为李氏和武氏之间的一场流血事件,就像当年的吕氏一族一样。

因为当时武三思等人之所以没有被清算,也得到了李显的庇护,毕竟武则天还活着,李显尚还不敢直接清算武三思等人。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资治通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武三思和李显是亲家关系,李显的女儿李裹儿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所以李显复位以后,武三思凭着这层关系依然得以受宠,这也说明李显的昏庸。这也是让张柬之等人措手不及的,当年原本打算把武三思留给李显,让他树立威信,结果没想到李显对武三思反而更加信任。

后来武三思和上官婉儿,韦后勾结淫乱后宫,由于李显的昏庸,韦后专权,大有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趋势。后来太子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成功杀死武三思等人,但却没有杀死韦后,自己也在士兵倒戈后被杀死。

武三思的死,也象征着武氏的垮台,取而代之的是韦氏的崛起,后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这才避免韦后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吕后,权力,吕产,皇帝,陈平,武则天,刘氏,武家,吕雉,清算,消息资讯,吕氏,武三思,武则天,李显,吕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吕后,权力,吕产,皇帝,陈平,武则天,刘氏,武家,吕雉,清算,消息资讯,吕氏,武三思,武则天,李显,吕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吕后,权力,吕产,皇帝,陈平,武则天,刘氏,武家,吕雉,清算,消息资讯,吕氏,武三思,武则天,李显,吕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