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趴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明代田庄制度害人不浅,与明覆灭大有干系

趴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明代田庄制度害人不浅,与明覆灭大有干系

历朝历代王公贵族们,和穷苦百姓的生活,从来都是两极分化严重。

但在明代,明朝王爷们依靠着自己的特权,通过自己拥有的田庄和产业,把自己的享乐放纵建立在了周围百姓的痛苦之上。

他们通过盘剥百姓以自肥,最终为明朝的覆灭推波助澜,也让自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有的人命好,出生便衣食无忧,仆从万千。对于明朝的皇族们而言,这些不过是最基本的东西而已,和他们呼吸的空气没有什么区别。

说起明代王府的田庄制度,就要从我们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说起。

有人说朱元璋是古往今来最励志的开国皇帝,有人说朱元璋是历史上最为严苛的皇帝。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后代,那是照顾至极。

为了让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千秋万代一直姓朱。也为了自己的孩子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侄孙都分为藩王。

甚至给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说:“你看,有你这些叔叔们在,天下谁敢造反。”

于是,朱家皇帝的子孙被封为藩王的策略,就在此被定了下来。

而在靖难之役之后,我们的永乐大帝把自己的侄儿给灭了,自己当了皇帝后,为了防范自己的兄弟们和亲戚们,把他朱棣这一系的人给拉下了皇座。

别说分封在地方的王爷不能染指兵权,读书成才甚至都不可以,还规定明朝所有的旁系王爷不得从事士农工商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所有人每天只能享乐生活,只能醉心于声色犬马。

由朝廷给他们发放俸禄,给他们田产,以供他们挥霍。这便是明朝王庄制度的根本来源。

而每位王爷名下田庄田产的来源,一般则是三个途径。一是奏讨,二是纳献,三是夺买。

所谓奏讨,是指明代的王爷们,除了自身出身便被朝廷分封的土地之外,额外向朝廷上奏讨要的。

在明朝初期,因为有着大批的荒芜田地,于是各地藩王都会向朝廷请求,将一些没有主人的荒地划归自己所属,来增加自己的田庄田产。

如洪熙元年,明仁宗便赐给就藩的赵王高燧80顷田产,之后屡有加封。

所谓纳献,是指别人将自己的田产当做礼物献给王爷们。明朝的王爷们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他们毕竟是皇家子孙,尤其是分封在地方的这些王爷们,若是地方势力能打着王爷的旗号行事,会有诸多方便。

于是,给王爷送钱送田送女人,结交王爷,博得王爷们的欢心,成为各地地方势力默认的行为。

而所谓的夺买,便是王爷们从别人手上把田产土地买过来。在古代,那个把田地看得比命都要重要的时代,没有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有谁会去卖自家的田产。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无主的良田,荒地早就被瓜分完了,那些好逸恶劳,又贪得无厌的王爷们,把目光投向了百姓们的家产上。

而一旦被王庄看上,一个蝼蚁一般的百姓,哪里有能力抵抗,田地就此被强行买走,那早就见怪不怪了。

也正是依靠着奏讨、纳献和夺买三种方式。明朝王爷们名下王府田庄对各地田地的占有量是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动摇国家安定的地步。

明代王府的田庄,核心是为了他们的庄主,也就是各地的藩王服务的。为了能让藩王们有足够的钱财挥霍,支持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王爷们名下的田庄,必须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入。

为此,最为常见的情况,便是王庄和当地普通百姓对于水源的争夺。

明代受封于山西的藩王中,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棢以及其子孙,在封地周围侵占了大批的田产,丰富自己的王府田庄。

而王府的田庄,本来就占据着丰腴之地,靠近泉水、汾水等利于引水灌溉的地点。

但王庄之人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除了要获得优先的轮灌特权之外,还特地开创渠道,增加王庄的田地用水量,去强行改变当地农田的水利分配和管理传统,一切都要以优先王庄田产为先。

而这样的结果便是,百姓们原本的良田逐渐荒废,而后被王庄所夺买。

根据《晋祠志》的记载,晋水流域的灌溉分配,从原来的南七北三,变成了南三北七。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时期,晋水周边的藩王其田产,全部都在晋水北岸,于是整个地区的用水分配,便因此而改变。

这还是有河流的地区,对于那些只能靠水渠,或者井水来支持农业生产的地区,王庄对于水资源的侵占,则更加的明显。

此外,前面也有提及过,王府田庄为了获得更多的田产,或者为了王庄的发展,会从百姓手上夺买田产,也会因为收取地方黑恶势力供奉的礼物,而成为这些黑恶势力的保护伞。

更有甚者,分封到地方的这些王爷们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源头所在。

例如被封于广西的靖江王这一支,在宣德七年就被告发他们贩卖私盐,获取暴利,导致桂林地方盐类涨价,百姓怨气滔天。

至于欺男霸女,强取豪夺之事,更是常见,只要是宗室子弟看中的女子,不顾其是否婚配,一并抓入府中凌辱,稍有不从,便在凌辱后残忍杀害,恣意妄为,草菅人命。

而这种情况,一遇到干旱,或者水灾等自然灾害爆发时,尤为突出。百姓们的田产本就没有王庄田产那般有优势,但遇到天灾时,还是需要缴纳各种税负。

甚至因为田产没有收获而饿死于街边。但拥有良好优势的王庄田产,即便是大丰收,也不会顾忌百姓丝毫。

还时不时要骂两句这些不懂事的贱民,居然跑到自家门前讨饭,惹自己不开心,败坏了自己享乐的兴致。

也正是如此,在正德、嘉靖、崇祯三朝,广西地区先后多次爆发过农民起义,甚至还有数次少数民族的起义,动摇国本。

可以说王庄以及王庄背后的利益集团,也就是这些地方藩王,自己亲手把赋予自己特权的大明王朝送入了绝境。

明朝各地的藩王们犹如吸血的寄生虫,只因为他们的出身,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毫无节制的压榨百姓们的生活空间,当百姓们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时候,便会有人前赴后继的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明朝中期,有两次比较严重的农民起义,全部和王庄侵占百姓田地有关。成化元年,失去土地的流民刘通,石龙揭竿而起。

成化六年,李原和王洪又组织失去田地的流民举起起义。虽然这两次起义被明朝残酷的镇压,将这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屠杀殆尽,解决了表面的危机,但其实,愤怒的种子已经在百姓心中种下。

到了正德年间,再次由于王庄强行兼并百姓土地,加深对百姓的盘剥。被逼入绝境的百姓们在河北农民刘六,刘七的率领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和当年朱重八的起义,颇有几分相似,若是起义成功,想来刘六和刘七也会改一个更好听的名字,例如刘灭明,刘破明等等之类的名字。

但一次次由于王庄带来的危机,并没有让明朝的统治者们警醒,这些王庄背后的藩王们变得更加的贪得无厌,更加的肆无忌惮。

在他们看来,百姓就是待宰的牛羊,即便是百姓们造反了,也能轻松剿灭。

于是,被藩王和他们的王庄制度欺压了百年了农民们,最终在明末,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复仇。李自成,张献忠横空出世。

当李自成的军队杀入河南的时候,百姓们纷纷响应,只要是起义军诛杀明朝藩王,便能得到大批百姓的拥戴。

李自成的起义军或许并没有那么的军纪严明,没有那么的完美,但是对比其对藩王们的仇恨,百姓们宁可帮助起义军,乃至帮助自后南下入关的清军,也要诛杀这些明朝藩王。

可见这些藩王们对百姓的压榨之深,百姓们对他们的怨念之深。

其中那位被封在洛阳的福王,肥头大耳,视财如命。等到起义军都打到洛阳城门口了,有人劝他开仓赈粮,奖赏军士,以聚人心,抵抗贼军。

他却依旧不愿意,等到起义军攻克洛阳,他慌忙带着女眷躲起来,最终被抓后处死。

民间传说中,被抓后的他,哪里还有平日里作威作福的架势,在他平日看不起,被他视为蝼蚁的起义军百姓面前磕头如捣蒜。

但最终的下场,也是被李自成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和几头梅花鹿一起给煮了,名为“福禄宴”。

不论是起义军将士,还是当地百姓,对此本来很是残酷的做法,却纷纷拍手叫好。

民间传说不知真假,但可以看出来的是,百姓们对于这位福王的恨意之浓烈,早已不是杀了他就能平息的了。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朝的田庄制度,完全成为了明朝皇族盘剥百姓,欺压百姓的工具。

而且还规范化,堂而皇之地进行,这样的田庄制度,可以说是成为了明朝覆灭的强力推手,自顾一家的奢华享乐,不顾万千百姓的死活,这样的王庄制度,必将走向灭亡。

独夫之心,千万人之心!王庄并财,百姓亦念其家。失百姓之心,又安能坐享天下?

参考资料:

《明史》卷116《诸王传》

《明仁宗实录》卷4,洪熙元年七月癸未

《晋祠志》,第579页

《水利禁例公移碑记》

《太原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

《明英宗实录》

《明史·五行志》记载天顺七年(1463年)

《明史纪事本末》卷38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王爷,地方,明朝,王庄,田产,制度,田庄,百姓,田地,王府,消息资讯,藩王,王庄,田产,田庄,百姓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王爷,地方,明朝,王庄,田产,制度,田庄,百姓,田地,王府,消息资讯,藩王,王庄,田产,田庄,百姓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王爷,地方,明朝,王庄,田产,制度,田庄,百姓,田地,王府,消息资讯,藩王,王庄,田产,田庄,百姓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