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文宗试图利用仇士良除去王守澄并谋划甘露之变,却导致自己退位

唐文宗试图利用仇士良除去王守澄并谋划甘露之变,却导致自己退位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开始逐渐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干涉把持朝政决策,甚至废立帝位,成为唐后期一大政治毒瘤。赵翼《廿二史劄记》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唐文宗继位后,励精图治,废除腐政,一派革弊立新的中兴气势。由于文宗爷爷,兄长皆死于宦官之手,对宦官专权的危害了解较深,这种情况下,文宗决定铲除宦官集团,以挽救日益破败的政局。

一个宦官,历经六朝皇帝,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最后功成名就之后还得以全是而退,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了。他就是“甘露之变”的主角,宦官仇士良。

唐顺宗时期,仇士良净身入东宫,侍候太子李纯。幼小的他一进宫就学会了玩弄权术,由此地位稳步高升。

宝历二年(826年)12月,唐敬宗暴崩,唐文宗李昂登基。和他的前任一样,他的这个皇位,依然是由宦官拥立的。

主政以后,唐文宗就心有不甘了,他不想这样始终被捆住手脚。于是琢磨着,怎样除掉目前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太监王守澄,好建立自己的班底。

但此时他陷入了一个怪圈,自己手头无兵,想要除恶,还就得借助于宦官,因为他们掌握着禁军。于是他开始琢磨起来,通过仔细观察,他了解到,仇士良和他的首领王守澄俩人一向不和,于是唐文宗决定拉拢仇士良,来个以毒攻毒。

王守澄

他先封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明升暗调,夺去了王守澄的兵权,而把仇士良封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军的实权。王守澄失去了禁军兵权,不久被一使者暗中将其毒死在家里。“文宗嗣位,守澄有助力,进拜骠骑大将军。帝疾元和逆罪久不讨,故以宋申锡为宰相,谋因事除之,不克,更因其党郑注、李训乘其罅,于是流杨承和于驩州,韦元素象州。遣中人刘忠谅追杀元素于武昌,承和次公安赐死。训乃胁守澄以军容使就第,使内养赍酖赐死,事秘,时无知者,赠扬州大都督。其弟守涓自徐州监军召还,死于中牟。”

除了利用宦官,唐文宗又暗地里培养了自己的心腹。宰相李训和大臣郑注进入了他的核心圈。

唐文宗是唐穆宗的次子,唐敬宗的兄弟,原名李涵,后改名李昂。唐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册立李昂为帝。王守澄以为这样可以控制皇帝。但唐文宗却是个有为青年。他不像唐穆宗,也不像唐敬宗那样爱狐狸,他对这些极为厌恶,权且也不近女色。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这样。 根据史书记载,唐文宗非常勤勉,恭俭儒雅,也非常聪明,他最喜欢读的书是《贞观政要》。即位后,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他遣散了三千多宫女,放五坊鹰犬,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他也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重现大唐盛世。他的努力,可以说让朝野感动得热泪盈眶。百姓也期盼着太平盛世的出现。所谓“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是也。必须夺回自己身为君主的权力。于是,这位少年天子决定铤而走险,铲除阉党。

唐文宗要铲除宦官的做法得到许多大臣的一致赞同。于是在太和二年(828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位名叫刘贲的士子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对策,并直指宦官专权,称宦官“总揽大权,威慑朝廷,势倾海内”,如果宦官不解决则“社稷将危,天下将倾”。这篇对策可谓针砭时弊。但是,这篇文章却被王守澄看到了,他怒火冲天,一个书生竟然对时政指指点点,这还了得?此人绝不可录用。

刘贲的对策让唐文宗感受到了压力,但也更坚定了信心。但凡多大事,必须要有靠得住的好帮手。唐文宗为寻找人才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终于物色到了一个名为宋申锡的大臣。文宗看重他的是此人并不参与党争,为人忠厚。“帝恶宦官权宠震主,再致宫禁之变。而王守澄典禁兵,偃蹇放肆,欲刈除本根,思可与决大议者。察公忠厚,因召对,俾与朝臣谋去守澄等,且倚以执政,公顿首谢示。”

可是,很多事情单干比不上合伙,宋申锡觉得此事事关重大,必须找个合伙人,于是他找到了自认为可靠的王瑶。这个王瑶不知就里地当了京兆尹,事后才得知要铲除宦官,于是他泄露了这个计划,很快此事被王守澄得知。王守澄果然是久经考验的政治老手,“璠不能谋,而郑注与王守澄知之,潜为其备。漳王凑,文宗之爱弟也,贤而有人望。豆卢著者,职属禁军,与注亲表。唐文宗不省其诈,乃罢申锡为庶子。时京城恟恟,窦易直曰:‘人臣无将,将而必诛。’闻者愕然。唯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连上疏请出内狱,且曰:‘王师文未获,即狱未具,请出豆卢著与申锡同付外廷勘。’当时人情翕然推重。初议申锡抵死,顾物论不可,又将投于岭表。文宗终悟外廷之言,乃有开州之命。”

宋申锡

“忽降中人召宰相入赴延英。路随、李宗闵、牛僧孺等既至中书东门,中人云:‘所召无宋申锡。’申锡始知被罪,望延英以笏叩头而退。随等至,文宗以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所奏,得本军虞候豆卢著状,告宋申锡与漳王谋反,随等相顾愕然。初,守澄于浴堂以郑注所构告于文宗,守澄即时于市肆追捕,又将以二百骑就靖恭里屠申锡之家。会内官马存亮同入,诤于文宗曰:‘谋反者适宋申锡耳,何不召南司会议。今卒然如此,京师企足自为乱矣。’守澄不能难,乃止。乃召三相告之。又遣右军差人于申锡宅捕孔目官张全真、家人买子缘信等。又于十六宅及市肆追捕胥吏,以成其狱。文宗又召师保、仆射、尚书丞郎、常侍、给事、谏议、舍人、御史中丞、京兆尹、大理卿,同于中书及集贤院参验其事。”众口铄金,唐文宗稀里糊涂地也相信了此事,于是宋申锡被贬到开州做司马,让他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最终这位正直清廉、洁身自好的官吏最终郁郁而终。而漳王李凑莫名其妙地做了巢县公。就这样,第一次铲除宦官势力地斗争就此失败。事后,唐文宗含泪地追忆宋申锡说:“我当时亦悟其失,而诈忠者迫我以社稷计,故耳。使逢汉昭宣时,当不坐此。”由此可见,当时宦官势力之大。

经过宋申锡事件之后,唐文宗觉得还是无法与宦官争斗,所以继续忍着,也在继续寻找人才。唐文宗可谓“御宇多年求不得”,内心真是“愁云惨淡万里凝”。终于,两个人走进了唐文宗的眼里,那便是郑注和李训。

郑注原本是个医生,经人举荐到王守澄门下任职。太和七年(833年),文宗患了风疾不能言语,太医束手无策,王守澄便推荐已为昭义行军司马的郑注进京为文宗治病,文宗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从此,唐文宗很信赖郑注,每每都与他吐露自己的心事。虽说郑注主业是医生,但政治也玩得不错,更为难得是口才十分了得,从此郑注成为了皇帝的常客。人红了,自然有人巴结,这其中就包括李训。郑注把李训推荐给王守澄,通过王守澄,李训很快进入了文宗的眼里。文宗见李训相貌堂堂,口若悬河,又多权数,且擅长《易经》,这很符合唐文宗的心意。从此郑李二人可谓平步青云。王守澄也绝没想到断送自己性命的竟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两个人。

原来,郑李二人本是王守澄派来监视唐文宗的,唐文宗却将他们引为知己,一番诉苦后,二人感动得老泪纵横,并表示了忠心,二人也发现皇帝更有前途,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王守澄死之后,宦官势力依然存在,铲除所有的宦官势力才是最终目标。于是唐文宗和郑李二人联合其他官员,又开始了一场密谋。

郑注

他们几经斟酌,终于谋划出一个严密的行动方案来。就是王守澄入葬时,由郑注奏请皇上批准率兵护卫葬礼,这样郑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带亲兵随从前往。与此同时,还请皇上下诏,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的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这个理由也很充分,因为王守澄是神策军的最高领导,手下给首脑送最后一程也符合人伦。等这些人都到场以后,看准时机,郑注便下令关闭墓门,这样就可以将其全部诛除了。

这个计划堪称完美,只要按预定方案严格实施,那就大功告成了。但谁成想,在这关键时刻却出现了差头。

在一致对外上,李训和郑注还是很精诚团结的。但文人就是心计多,下来以后一细想,李训觉得不太对劲。这样一来,那天就是郑注唱主角了,这种定策之功,自己只是敲个边鼓,他心有不甘。于是又和另外一位宰相舒元舆密谋,他们俩进行合作,抢先一步建功立业,诛杀这些宦官。

原定的计划就被他们做了人为的改变,此时郑注还蒙在鼓里,一心筹划着在王守澄的葬礼上大显身手呢。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把一切前期工作都准备妥当。这天上早朝,百官参拜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卧递门奏讫。”

这可是天降祥瑞!百官马上向皇帝祝贺,并劝皇帝去看看。在众大臣的鼓动下,唐文宗带领百官来到左金吾卫旁边的含元殿。唐文宗要李训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李训

李训进去转了一圈,回来说:“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回答完后,他提出建议,让仇士良他们先进入院中,去仔细观察确认。

这样的安排虽然略显仓促,但包括皇帝在内,所有朝臣都被蒙在鼓里,所以,每个人的表现都很自然,没有一点纰漏。

事先李训已在左金事吾卫的院里帐慢后面埋伏了几百名金吾卫将士。只要借各种理由把皇上和太监们分开,仇士良他们一进庭院,院门一关,剩下的就是刀斧手他们的正常工作了。

韩约领着仇士良一帮人,离开含元殿来到金吾卫,但谁知李训所托非人,这个韩约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此时紧张起来,竟至于汗流不止。“士良怪之曰:‘将军何为如是?’俄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士良等惊骇走出,门者欲闭之,士良叱之,关不得上。士良等奔诣上告变。训见之,遽呼金吾卫士曰:‘来上殿卫乘舆者,人赏钱百缗!’宦者曰:‘事急矣,请陛下还官!’即举软舆,迎上扶升舆,决殿后罘,疾趋北出。训攀舆呼曰:‘臣奏事未竟,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兵已登殿;罗立言帅京兆逻卒三百余自东来,李孝本帅御史台从人二百余自西来,皆登殿纵击,宦官流血呼冤,死伤者十余人。乘舆迤逦入宣政门,训攀舆呼益急,上叱之,宦者郗志荣奋拳殴其胸,偃于地。乘舆既入,门随阖,宦者皆呼万岁,百官骇愕散出。训知事不济,脱从吏绿衫衣之,走马而出,扬言于道曰:‘我何罪而窜谪!’人不之疑。王涯、贾餗、舒元舆还中书,相谓曰:‘上且开延英,召吾属议之。’两省官诣宰相请其故,皆曰:‘不知何事,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谋,怨愤,出不逊语,上惭惧不复言。”

宦官掌握了皇帝,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了。此时的仇士良已经发疯起来,带领神策军开始疯狂报复,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被灭门。

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一日之间将政敌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最后“士良因纵兵捕,无轻重悉毙两军,公卿半空。”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彻底掌控了军国大政,唐文宗彻底变成了傀儡,最终竟郁郁而崩。

文宗驾崩后,宰相李珏、杨嗣复准备拥立太子李成美即位,但仇士良自认为与李成美关系不睦,竟然颁发伪诏,拥立文宗之弟、颍王李瀍为帝,是为唐武宗,时在开成五年(840年)。由此可见,那时的宦官权力有多大,只差自己没有登基当皇帝了。

甘露之变失败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官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皇帝没有和文官集团没有充分合作。但首先指出的是,自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就不信任文官集团和藩镇,开始重用宦官,也就是说唐朝的宦官只是皇权的继续,只不过后来由于宦官掌控了神策军和军权,才让皇帝失去控制权。而甘露之变的实质不是皇帝,而是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为了争夺最高权权力的一次争斗。

文宗志大才疏,有志向,无能力,作为皇帝。平衡政局是第一位的。当时宦集体已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文宗希望彻底除掉所有宦官,显然不现实和不对的, 而让宦官和文官集团相互制衡是最好集团,可以说。文宗的出发点就是失误的,文宗的能力是甘露之变失败的首因。当时的唐朝已经衰败,经不起折腾越,文宗这场政变失败,也彻底让政局失衡,宦官拥有了最高权力,文官集团就此失事,宦官换皇帝也就习以为常了,就算甘露之变成功,大唐也不会复兴,李训、郑注成功后这二人大概也会成为“权臣”。唐朝完全有可能四分五裂,神策军牢牢掌握在宦官手里,下面啥都没有的宦官完全可以展开疯狂的报复。闹大了,地方藩镇再借口造反,那就太有意思了。

具体到计划实施,唐文宗无人可用,也说明文宗目不识人,缺乏能信任,有能力的大臣;只能用李训和郑注这两个人,但文宗想不到是李训和郑注面和心不和,根本就无法充分协作,各有各的小算计,而且在最重要的时刻并没有按照原计划行事,所以蔡东藩评价是李训、郑注,皆小人耳,小人安能成大事?甘露失败以后,他自比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但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仇士良

仇士良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了,这点比别的宦官要明智得多。不像他们,死把住权力不放,最后往往落个悲惨的下场。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李辅国、鱼朝恩、陈弘志、王守澄等跋扈宦官大多死于非命,很少能得善终的。

他却拿得起放得下,于会昌三年(843年)请求告老还乡,得到唐武宗的恩准。临行前,宦官们给他送行。对于这些小字辈,虽然不是一伙,但总归是宦官阵营,只要他们不到,宦官这杆“金枪”就不会倒。所以,他语重心长的给这些小字辈上了一堂理论课。告诉他们驾驭皇帝、邀宠固位的两条“秘诀”:“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当然,仇士良只谈出秘诀的一半,而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半,就是要牢牢控制神策军,用禁军威胁朝廷。当然,他不是刻意隐瞒。任谁这么大胆,也不敢这么明挑,这就等同于造反了。

其实,仇士良后半句不说也对,世间的事哪有能够完全复制的呢?还得有自己的创意不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唐敬宗,宰相,甘露,禁军,皇帝,仇士良,宦官,王守澄,唐文宗,宋申锡,故事传记,李训,宦官,王守澄,唐文宗,文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唐敬宗,宰相,甘露,禁军,皇帝,仇士良,宦官,王守澄,唐文宗,宋申锡,故事传记,李训,宦官,王守澄,唐文宗,文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唐敬宗,宰相,甘露,禁军,皇帝,仇士良,宦官,王守澄,唐文宗,宋申锡,故事传记,李训,宦官,王守澄,唐文宗,文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