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最牛太医刘文泰,连续治死明朝两位皇帝,竟还全身而退

大明最牛太医刘文泰,连续治死明朝两位皇帝,竟还全身而退

要说古代什么职业的危险系数最高,那就当属皇家太医。

道理很简单,皇帝的命在你手里,稍有差池那就必定是身首异处,严重的还会是满门抄斩。

但是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太医:刘文泰。先后治死了两位皇帝,但是最后竟然全身而退。

后人总结大明到底多不靠谱有这样一句话:翰林院的文章,五库寺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

对于太医院到底靠不靠谱我们这里不讨论,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个刘太医确实不靠谱。

那他究竟是医术无能,还是另有什么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奇葩的传奉官制度

再说刘文泰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大明中晚期的一个奇葩制度:传奉官制度。

古代的人才选拔主要还是依靠着科举考试,也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的莘莘学子为了夺取功名可谓是受尽苦难。

但是在明朝成化年间,却出现了一种当官的保送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你不需要参加科举,只要皇帝看上你了,你就可以当官。

这个制度的形成我觉得主要是有2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朱见深不甘心被受内阁掌控。

首先,朱见深时期,大明王朝已经延续百年,各项规章制度也是日趋完善,尤其是司礼监和内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朱见深觉得自己堂堂天子天天被管着,实在是面子上过不去。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

他创立了西厂,也就是直接听命于自己的一个特务机构。

西厂也与司礼监以及内阁分庭抗礼,朱见深在朝堂之上也是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话语权。

第二:朱见深喜欢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本身就喜欢炼丹吃药。

西厂的太监每天的职责之一就是深入百姓,替皇上洞悉民情。

朱见深跟万贵妃的爱恨情仇可能大家更熟悉,这两人也喜欢收集全天下的珍奇之物。

那太监们也是投其所好,满世界的帮他们找好玩的奇人。

现在想想,这类人可能就类似于现在的特长生,刚好碰到了一个好的机会,拥有一技之长从而走向人生巅峰。

奇葩的刘文泰治死朱见深

而太医刘文泰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但是至于他到底有什么样的特长,我们不得而知,史料里面没有记载。

根据史料的记载,开始的时候刘文泰被引荐进宫之后是被分配到了通政司,通政司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百姓们如果要投诉,那投诉的信件就会被送到通政司。

也不知道大明朝是不是还有管培生这个说法,需要新进来的官员轮岗培训的。

反正刘文泰在通政司没有工作多久,就被分配到了太医院。

也可能是刘文泰觉得太医院可以能更多地在皇帝面前露露脸?

到了太医院后,做了太医院使,轮岗不说还升官了,变成了一个四品的官员,而且还是主持工作的那种。

但是刘大夫却把好好的朱见深给治死了。

史料中的记载是“投剂乖方,致殒宪宗”,乖在现在的意思就是弄错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药用错了,导致宪宗死了。

这问题想想就很严重了,堂堂天子被你个庸医给弄死了,就算是不株连九族,那至少是要砍头的。

但是刘大夫也算是福大命大,哪怕是文官集团的极力弹劾,继任者朱佑樘也仅仅是将他从四品的太医院使降成了五品的太医院院判。

但是有些人会提出反驳意见,觉得朱见深的死好像是跟我们的刘大夫关系也不太大。

朱见深自个本来就喜欢炼丹吃药,后期吃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那就算是华佗转世可能也是无济于事。

奇葩的刘文泰治死朱佑樘

想想朱佑樘算得上是刘文泰的在世父母,把本来是死人一个的刘文泰愣是力保了下来。

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自己的小命也搭上了。

大臣们自然也没有太当回事,当时正是春夏交替的季节,偶染风寒也是在正常不过。但是没过几日便传来了噩耗,说朱佑樘快不行了。

大臣们一下子慌了神,但是还没有缓过劲来,又传来消息说朱佑樘驾崩了。这大臣们就再也坐不住了,这不会是哪个不怕死地害死了我们的皇上吧。

由于当时皇帝的问诊包括问药都是有记录的,所以在朱佑樘死后的第五天,真相终于是大白于天下,又是这个刘文泰,连原因都没有变,这个哥们又用错药了。

这就奇怪了,这哥们不是被降职了吗?怎么还有机会给皇帝用药。

这就要提到朱佑樘身边的太监张瑜,朱佑樘感染风寒了之后就命令张瑜组织太医院会诊,而刘文泰跟张瑜的私交极好,于是就专门打点张瑜想要参与朱佑樘的会诊之中。

张瑜以为上次把朱见深治死是个意外,哪想到这个刘大夫是个标准的庸医。

这真是天皇老子都救不了他了吧,立马和张瑜、高廷和一起被逮捕投入死牢。

但是这一次诡异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他虽然医术不太行,但是搞关系可是一等一的高手,就连内阁的谢迁、李东阳也跟他有着某种不知名的关系。

于是在谢迁、李东阳力排众议,据理力争的情况下,刘大夫又被保了下来,而仅仅是被流放到了广西,又火了很久才去世。

当代人都看不懂,那我们现代人那就是更看不懂了。

编制《本草品汇精要》

但是你要说他一事无成,好像也不太对。

因为他编纂了《本草品汇精要》,这个书名大家可能不太陌生,但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相比大家很熟悉。

单单就是这本《本草品汇精要》的编纂就是个离谱的事情。

当时修编这本书的用意是朱佑樘想要太医院对宋元两朝的医书做一下整理和汇编。这本书整体的编撰时间并不长,也就仅仅两年的时间。

上面说过,刘大夫跟太监张瑜的关系很好,那这个活自然也就落到了他的头上。并不是要他去修编,他就只需要组织一下人,分一下任务就好了。

所以在《本草品汇精要》的封面上看到的都是刘文泰纂而不是刘文泰著,而且还是刘文泰等纂,那就更加能表明这本书是很多人一起编纂的,至于刘大夫那就是个牵头编书的。

还有当时的史料记载“文泰等于草本实懵然”,这个懵字就很精髓了,作为修编医学著作的这一群人,明朝史官记录的是“懵然”,那作为牵头人的刘文泰那就更是懵上加懵。

这么一看朱见深、朱佑樘的去世就完全像是自作自受。

据史料记载,刘大夫等人连汇编都显得很吃力,那没办法啊,活都揽下来还是得干啊。

于是朱佑樘就找到了翰林院,他心想翰林院本来就是负责文学史书的编纂记载,太医院写不出来他们肯定能写出来。

大学士刘健不堪此辱说了那句“岂有词臣为医士校书之理”,但是朱佑樘可不管那么多,我不管你们怎么弄,反正你们给我弄完就行了。

虽然过程极其坎坷,但是兜兜转转之下这本书也算是编完了。

也就是说这本书其实是翰林院编纂的,但是刘大夫可是个不讲理的主,他愣是把封面印上了自己的名字。

后记

其实刘文泰也只是成化时期的一个缩影。

自从传奉官制度以来,朝堂之上也是乌烟瘴气,各类官员的水平良莠不齐,当时的民间人们想的并不是怎么考取功名利禄,而是想的怎么投机取巧进宫混个差当当。

俗话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想必当时的人们也是这个想法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牛太医,文泰,朱佑樘,朱见深,内阁,皇帝,奇葩,制度,大明,观点评论,刘文泰,刘大夫,朱佑樘,朱见深,张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牛太医,文泰,朱佑樘,朱见深,内阁,皇帝,奇葩,制度,大明,观点评论,刘文泰,刘大夫,朱佑樘,朱见深,张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牛太医,文泰,朱佑樘,朱见深,内阁,皇帝,奇葩,制度,大明,观点评论,刘文泰,刘大夫,朱佑樘,朱见深,张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