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周公:孔子的梦中人,摄政称王引骚乱,却与姜太公关系微妙

周公:孔子的梦中人,摄政称王引骚乱,却与姜太公关系微妙

在《论语·述而》中有一个关于孔子“梦周公”的典故,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时,孔子感慨自己老得,连做梦都梦不到周公了。

孔子怎么会这么喜欢周公,做梦都希望能够遇见他,这周公可是个大咖级的人物。原来,孔子是用“梦周公”来表达自己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和对周公这个人的敬仰,当然,也有些许对周代礼仪文化失落的遗憾。

那由此看来,我们熟悉的“梦周公”和“周公解梦”中的周公,是个人,但这个周公也解不了梦。

那么,周公是何许人也,能被称作孔圣人的孔子如此推崇?

周公本尊,姓姬,不姓周,名旦,全名叫做姬旦,也被称作叔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老四,周武王姬发的四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因为他的封地在周地,位置在现在的陕西宝鸡,所以称他为周公。

周公睿智过人,他不仅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得力的权臣,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历史称他为“圣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圣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公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他主张“以礼治国”“明德慎罚”,制定了周朝完整的统治制度、礼仪仪式。他的这些观点在《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都有迹可循。

我们现在沿用的中华礼制,可以说是周公一手创建起来,他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基础的奠定,功不可没。

周公是周武王众多兄弟中,最具有才干和贤德的。武王临终时,将未成年儿子的姬诵,也就是周成王托付给他。当时的西周,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政权尚不稳定,周公摄政,作为宰相负责军国大事,代行治理朝纲。

周公辅成王

为确保周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周公制定了一套适应周朝当下的制度典章,包括政治、经济、宗法等各个方面。

他制定了五等爵位分封宗亲和功臣,在奴隶主贵族内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阶梯式的等级关系,还制定了王位继承法,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的制度。这一系列制度,起到了稳定朝纲的作用。

同时,周公还把宗法进行了创新,将周天子定义为天下大宗,同姓的诸侯就是小宗,以此类推,从而形成一个塔式等级,顶端为周天子。而且,规定同姓不婚,这就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权。

这种尊卑有别的“周礼”,同时也表现在服饰、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成了统治阶层的法制依据,逐步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他还推行“井田制”,在经济上实行分公田、私田的方法,使老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吃。

周公甚至对社会风气也进了约束。对当时不加节制的男女滥情,进行了整治,男女不得在婚前进行房事,只有结婚才可。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周公之礼”,这个词也成为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代名词。

在周公亲自摄政七年间,代成王治理朝纲,通过他一系列的治国兴邦的策略,周朝的天下很快稳定了下来,百姓安居乐业。

为什么周公摄政期间以王自称,后又还政于成王,背后又有什么隐情呢?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周公与武王手足情深,希望武王能够尽快好起来,他就向祖太王、王季、文王祈祷,自己愿意替哥哥去上天侍奉鬼神,并将辞文放到进了金藤箱里。这在今天看来有些好笑,但在三千年前,周公的这个举动,是万分虔诚和真心的祈愿。

之后,武王的病情虽有好转,但不久还是离世了。临终前,武王本想将王位传给德才兼备的周公姬旦,但周公不肯接受。按照当时继承制度,由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武王临终托孤给周公,当时成王姬诵只有十几岁,根本不能应付当时的内忧外患。

《尚书·大诰》对当时的情况,有过这样的记载“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有“群公惧,穆卜。”的记录。

武王的离世,使整个周朝失去了定海神针,时局迫切需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出来稳定局面,这个重担就落到了周公身上。在周朝危急关头,周公从国家大局出发,他对外称王摄政,代成王治理国家。

周公的称王这一举动,引起了部分宗族的质疑。原本,周公推行的王位继承法,嫡长子继承制等统治制度,就让管叔姬鲜周公的三哥,蔡叔姬度周公的五弟极度不满。

特别是管叔,如果按照周朝原先的老规矩“兄终弟及”,排行老二的武王去世后,顺次上位的应该是老三管叔,但按照“嫡长子继承法”,管叔就不能继承王位,被姬诵取而代之,眼看一步之遥的王位落入他人之手,这让管叔一直记恨在心。

加之,管叔和蔡叔被分封的属地是原来商殷朝歌的旧址,他们与商纣之子武庚各占三分之一,历史上称为“三监”。因为,这块属地离镐京很远,管叔和蔡叔主要的任务就是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这就让他俩更加怀疑周公有什么阴谋诡计。

周公现以王自称而摄政,这更让他们怀疑周公要篡位,便四处散布谣言。周朝上下很快就出现了骚乱,特别是以纣王之子武庚为首的殷商贵族们,借机开始大肆炒作,“三监”开始勾结蓄谋动乱。

这时的周成王也因谣言,开始怀疑自己的叔父。无奈之下,周公为了避开诽谤和嫌疑,主动辞去了宰相的职位,离开了镐京回到洛阳。

传说周公离开镐京后,有一天,天下大雨,雷鸣闪电,雷电把金滕箱给劈开了,成王翻看放卜辞的金滕箱时,发现了当时周公为武王虔诚祈愿,自己甘愿替武王归天的辞文,方才明白,是自己糊涂听信了谣言,误会了叔父周公,便隆重地把周公请了回来。

成王请周公回来

归来之后的周公,奉成王之命出兵东征,平息了武庚和“三监之乱”,他还趁机东进,征服了九夷各小国,占领了奄国西、南两边的邻国,这一战,奠定了周朝的疆土基业。

东征平叛

周公辅政周成王姬诵七年,平定叛乱,二次东征,营建东都。最终,周成王满二十岁时,正式接手,管理朝政。周成王在祖庙祭告的祭礼仪式上,向文武百官感慨,自己一定要吸取以前教训,引为戒,以防止后患。

成王如此信任周公,同为周朝元勋的太公,又是如何看待周公的呢?

周公与太公都是大智慧之人,乃圣贤之辈。周公的鲁国,太公的齐国,是友邻之邦,也就是我们现在齐鲁大地,两位既是周朝的权臣元勋,又是属地相邻的“国友”。

周公治理鲁国推行“尊尊亲亲”,太公对此持不同的看法,认为鲁国这样治理下去,无法强大起来。

太公治理齐国推行“举贤尚功”,周公对这个理念也不甚赞同,认为齐国日后肯定会有易主的大变动。

尽管两人观点不同,但是预言却成了现实。鲁国经历790年,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强大起来,齐国经历了823年,一直是诸国中的强国,齐国也是秦统一六国最后征服的一个国家。但是,其间齐国的大夫田和夺了王位,成了齐国的主宰者。

由此可看出,周公希望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互助,靠大家的“自觉性”“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些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尽管有些过于理想化,但在奴隶社会时期,这一理念确实个有其特殊的作用。

纵观历史,周公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建立健全了周朝的政治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社会繁荣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被看作为儒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周王朝,关系,姜太公,称王,骚乱,周武王,孔子,周成王,管叔,周公,消息资讯,武王,武庚,周成王,管叔,周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周王朝,关系,姜太公,称王,骚乱,周武王,孔子,周成王,管叔,周公,消息资讯,武王,武庚,周成王,管叔,周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周王朝,关系,姜太公,称王,骚乱,周武王,孔子,周成王,管叔,周公,消息资讯,武王,武庚,周成王,管叔,周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