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玄宗皇位不稳且对哥舒翰有所怀疑才不断催促其出兵

唐玄宗皇位不稳且对哥舒翰有所怀疑才不断催促其出兵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斩杀。之后,玄宗召见哥舒翰,希望其能出山。

哥舒翰不傻,他知道出山就意味着出征。这平叛的仗,打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打不好,自己可能会人头落地。就如同封常清、高仙芝那样。

当时的唐玄宗被叛乱搞得是焦头烂额。为了尽快平叛,他便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然而,当哥舒翰抵达前线,挫败了安庆绪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后,玄宗马上就食言了。对前线不断插手。

明明说好的事,为什么玄宗说话不算话呢?原因很简单。唐玄宗的皇位不稳,他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挽回面子了。

众所周知,安禄山造反前,早就有人给玄宗通风过。但玄宗不信。后来安禄山造反,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的第一反应还是不信,怀疑有人在造谣。

为了“辟谣”,唐玄宗反复强调,安禄山是自己干儿子,义子怎么可能会造干爹的反?

之后,叛军势如破竹,仅一个月时间,就攻陷了河北的所有州县。

可以说,正是由于玄宗的不作为,才导致叛乱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后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带着新兵出征。这本来就是苦差事,封、高二人打输了很正常,打赢了才是奇迹。但唐玄宗为了面子,且怀疑他们的忠诚。又莫名其妙杀了他们。搞得卧病在床,腿脚不方便的哥舒翰不得不出山。

捅出这么大的篓子,是不是得承担责任?比如说,像汉武帝那样,发个罪己诏,安定民心。否则,唐玄宗凭什么服众?有什么脸面坐在龙椅上?凭什么让文武百官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臣服于他?

当然,不担责也是可以的。

当时的唐玄宗就是这么做的。

他不想担责,就把本不适合出征的哥舒翰推到前线。

在他看来,只要哥舒翰尽快搞定叛军,自己仍能稳坐龙椅。可是,哥舒翰在潼关与叛军对耗五个月。叛军长期不能剿灭,让玄宗实在坐不住了。于是,玄宗也就不得不食言,把宰相杨国忠推出去,让杨国忠到前线催促哥舒翰出兵。

而也正是因为玄宗的这一手操作,让哥舒翰与杨国忠的矛盾激化。继而,又导致玄宗也开始怀疑起了哥舒翰。

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哥舒翰对玄宗还是很忠诚的。

杨国忠催促他出征,他认为时机没到,不能出征。但他又不敢忤逆唐玄宗的命令。于是他就只能把矛头对准了杨国忠。

比如杨国忠为了跟哥舒翰叫板,曾命令杜乾运新建一支万余人的部队,监视哥舒翰:“即募牧儿三千人,日夜训练,以剑南列将分统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使腹心杜乾运为帅。”结果,哥舒翰直接把杜乾运杀了,然后上奏玄宗,吞并了这一万多人:“翰疑图己,表请乾运兵隶节下,因诡召乾运计事者,至军,即斩首枭牙门,并其军。国忠愈恐。”

关于这一则史料,由于是以后来唐肃宗的视角所写,所以后人每每读起来,总认为潼关守军想用武力迫使唐玄宗换掉杨国忠这个奸臣,这才多大点事嘛?甚至而言,还会认为前线的爱国军人为了帝国利益,希望年老的玄宗赶紧下台,这才多大点事嘛?

但问题是,如果以唐玄宗的角度看呢?

潼关前线的守军,居然想兵谏,迫使自己撤掉杨国忠。这是要干嘛?这就是潼关守军想造反啊!

安禄山和是哥舒翰,都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哥舒翰的兵,都是藩镇的兵。既然安禄山这个节度使能造反,那拥兵自重的哥舒翰,自然也有可能造反。

潼关到长安,也就几天的路程。一旦哥舒翰造反,或者说,潼关守军裹挟哥舒翰清君侧,那长安就完了。

所以,尽管哥舒翰不同意清君侧,他对唐玄宗也是忠诚的。但是,由于玄宗的利益与杨国忠一致。最起码,在维护皇权威严这方面,唐玄宗与杨国忠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皇帝因为军队闹事就妥协了,那皇帝也不存在所谓的天子威严了。具体可以参考马嵬驿之变)。

而出兵的结果,就不忍细述了。可以说,这一败,改变了唐朝的国势。

后来为了平叛,唐肃宗从西北藩镇调边军补充中央。结果导致西北空虚,吐蕃和回鹘趁机崛起。等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西域、河湟陆续被吐蕃、回纥吞并后,唐朝彻底转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杨国忠,国忠愈,前线,守军,皇位,潼关,封常清,哥舒翰,唐玄宗,观点评论,杨国忠,哥舒翰,玄宗,唐玄宗,舒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杨国忠,国忠愈,前线,守军,皇位,潼关,封常清,哥舒翰,唐玄宗,观点评论,杨国忠,哥舒翰,玄宗,唐玄宗,舒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杨国忠,国忠愈,前线,守军,皇位,潼关,封常清,哥舒翰,唐玄宗,观点评论,杨国忠,哥舒翰,玄宗,唐玄宗,舒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