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历史杂谈-大明“救时之相”张居正(下)

历史杂谈-大明“救时之相”张居正(下)

为民做主

张居正对于这些人的安排是十分合理的,他们本身就是“小官”,能够给百姓做主,而且都是“有为之事”的人,所以就不会对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张居正将他们安排到地方上去任职,这样就可以减轻皇帝和地方官员对于底层官员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加强中央对于地方事务的掌控。

这些人在做“小官”的时候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

张居正经常在地方官面前强调:“要爱惜百姓。”

他还会给一些地方官下命令说:“如果你把事情办砸了,就要把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 他会给一些官员下达一个命令:“我想吃什么就去买什么,谁让我花钱?” 这样他就可以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收入。

张居正还要求官员们在工作之余要为老百姓做实事,要做一些利民的事情。

有一次,他让一个地方官对百姓们说到“我不能给你们安排工作了”。

张居正说:“这是国家的政策,我们应该服从命令”。

张居正还要求地方官们要对老百姓负责到底——他会对百姓进行监督、抽查,如果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就惩罚那些官员;或者是可以帮助朝廷监督到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合规合理。

推行新政

张居正在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万历新政。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整顿吏治;改革赋税制度;发展教育;加强边防。

张居正所实行的这一系列改革,不仅为明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让明朝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张居正不仅在政治上为大明王朝提供了诸多帮助,而且还在经济方面对大明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

他先是对当时万历年间发生过大灾旱涝等灾害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措施,之后又对农民征收高额赋税,以增加国家税收。

最后还要发展教育,兴办学校和工厂等一系列举措来推动明朝教育事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

人事任免

张居正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也留下了一些后患,而这些后患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首先,张居正实行“考成法”,就是选拔人才时采用“考成”的方法。

而实行“考成法”就需要一个人来对这些官员进行考察。

其次张居正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不管是谁只要对国家有贡献就任用,不看资历只看能力。

他任命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来进行改革,这些人大多都获得了提拔和重用。

再者明朝官员俸禄低,而且经常拖欠。

这使很多官员都没有积极性为国家做事,而张居正却能给他们发工资,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

再有明朝官员大多贪图享乐、不理政事、贪污腐败等行为也是张居正所看不惯的。

最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就是把全国分成十大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司来负责这十大区域的治理工作。

这样不仅能使政务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而且有利于地方百姓安居乐业。

再有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也很成功。 当时万历帝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却不能去上学,而且还要学习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

张居正知道后就开始为万历皇帝讲课:“四书《易》《中庸》是圣人之学;四书中最难学的就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什么?”

又教他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等一系列的课程。

张居正还让一些有才华但不得志的人为万历皇帝讲解儒家经典和四书五经里所包含的道理。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向万历讲解学习儒学知识是怎么样做到“明德”和“亲民”的,并且还将一些官员写好的文章拿来让皇帝看。

而万历皇帝则通过张居正了解儒家经典思想中对于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好措施和不好措施等问题。

另外张居正还非常重视与文官之间的关系,他觉得要想让自己能够走得更远就要团结所有人,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去打击另一部分人。

于是张居正制定了“三长制”,也就是三司官(正一品)有一名正二品副司官、两名从二品员外郎和一名从四品主事;

另外还有三人分别负责不同部门官员和地区的管理工作;

而内阁成员有十人之多。五品员外郎、六品主事和七品主事各一人;

翰林院侍讲学士一名、侍读学士三名、侍讲学士一名、编修七名官和翰林院侍讲三人及各府中书十个左右小同;

翰林院侍讲二员及翰林院编修各四人共二十四个官职组成;其余还有左右赞善各七人及左右通事七名官,共十八位官职组成;

左都御史三人以及右副都御史三人选内,而副御史则有十二人之多。

员外、五品主事等共二百五十余人组成一个文官集团

财政问题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改革财政制度时,他首先将原来的“银矿”改为“矿务”,将盐政改为“盐务”。

他将原先的银矿由户部移设到盐巡御史,将矿务直接划归矿监管辖。

万历二年(1574年),张居正又将税赋由户部移至工部处理。

从此,中央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长。 但由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从而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当时国库空虚,在这一年里朝廷所发生的各种支出都要靠国家财政来支付。

张居正首先对国库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重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军队所用的田赋数额。

他下令“凡民田每年三斗者,皆免其一斗”。

这些政策不仅使中央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而且为地方财政提供了充足的财源。

但由于张居正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税收机关而使得他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政策都没有得到贯彻实施。

这一年所发生的种种问题表明张居正改革存在很大的问题,其次是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与皇帝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张居正反对皇帝使用武力来对付内阁大臣,他不希望内阁成员卷入军事斗争中去;

他也反对国家出现一个强有力、独立于朝廷之外、拥有自己特殊权力并能进行独裁统治的君主;他还反对皇帝和大臣之间存在着私人感情和权力争斗;

他对政府机构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感到十分失望。

为了加强对国家财政工作的控制而使朝廷内部存在明显争议是十分不明智、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面对张居正一系列针对他提出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改革措施而出现的问题,内阁大学士李廷机和顾秉谦等人极力为他辩解。

同时,也有一些大臣对张居正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持怀疑态度。 例如户部主事刘若愚因与内阁意见相左被张居正罢官而退隐;礼部尚书江彬、国子监祭酒王崇简因反对改革而辞职等等。

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张居正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军事问题

嘉靖时期,国家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军事形势,边关上的敌人由倭寇变成了蒙古人。

张居正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边关上的问题。

国家虽然有强大的军队,但是这些军队并不能完全控制边境地区。

蒙古人在西北边境上势力很大,而且善于用计谋。

张居正认为应当利用蒙古人来加强边防,他在嘉靖年间就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

但是当时皇帝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夏天,蒙古人大举入侵京师地区,明军不能抵抗。

嘉靖三十九年(1540年)春天,明军再一次陷入困境。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于危难之间,张居正又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

张居正主张与蒙古人谈判解决问题。 但明朝不允许其他民族与明朝进行谈判以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张居正认为蒙古人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如果想要和平解决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国家作为后盾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会被那些野蛮残暴的游牧民族征服和奴役” 张居正主张通过和蒙古族进行谈判来达到谈判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春天对明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部署后又提出“和议”的建议。

但是嘉靖拒绝了他的建议,他坚持要采取强硬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

张居正的改革,是对明朝统治体系的一次重大冲击,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规模变法。

虽然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政敌所害,但是这位改革家在改革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张居正作为一个政治家,却没有一般文人那样的小聪明,他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在改革中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得国家有了新的面貌。

而万历皇帝也是一个十分开明的皇帝,对张居正这位改革家极为尊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国家,地方,明朝,皇帝,时之相,杂谈,百姓,大明,改革,张居正,故事传记,嘉靖,翰林院,皇帝,官员,张居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家,地方,明朝,皇帝,时之相,杂谈,百姓,大明,改革,张居正,故事传记,嘉靖,翰林院,皇帝,官员,张居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家,地方,明朝,皇帝,时之相,杂谈,百姓,大明,改革,张居正,故事传记,嘉靖,翰林院,皇帝,官员,张居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