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

历史上只有十恶不赦的罪人才有可能被株连九族,而真正被诛九族的人也少之又少。

作为一介文弱书生,方孝孺到底是犯了何种大罪,以至于要被诛十族?方孝孺又是否真的被朱棣诛十族了?到底是杜撰还是确有此事?

至今,有关方孝孺被灭十族一说,依然无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

因此,多数的历史学家认为方孝孺被灭十族的这一说法,其实并不正确,甚至是后人夸大其词、杜撰的,目的在于让世人认为朱棣是一位残忍的暴君。

朱棣与方孝孺的恩恩怨怨

幼时的方孝孺便酷爱读书、喜欢长时间地阅读书籍,可谓在读书方面极具天分。每天的读书量甚至超过一寸厚。

方孝孺成年后一直跟随学者宋濂学习,在宋濂所有的门生中,方孝孺都是较为优秀的,其他门生与他相比,甚至都略逊一筹。身为前辈的苏伯衡也自认为不如方孝孺。

方孝孺真正得到重用是在朱允炆继承皇位后,方孝孺在升任翰林侍讲的第二年,方孝孺被提拔为侍讲学士。

方孝孺获得了朱允炆的信赖和倚重。几乎大部分的国家政事都与方孝孺商议。

加上朱允炆喜爱读书,遇到不解之处,便让方孝孺为其讲解。

朱允炆临朝时,对于部分朝臣的奏折方孝孺也可进行批答,可见方孝孺此时的地位非常人可比。

方孝孺一生曾组织编撰了大量的书籍、典籍。朱棣因不满朱允炆削藩的政策,起兵南下,意欲图谋皇位。

朱允炆察觉朱棣有不臣之心,便命令方孝孺编写诏令和檄文。方孝孺认为朱棣出兵乃大逆不道,对叛逆分子十分痛恨,所编写的檄文、诏书辞色极为锋利。

建文三年,燕王领兵攻入大名府,黄子澄等人惧怕燕王势力,请求朱允炆放弃进攻。

面对这样的局势,方孝孺向朱允炆建议,此时的燕军驻扎大名府,必然无法适应长时间的暑热天气,军队必然疲劳不堪,无法作战。

而如果此时调令辽东军进入山海关,与燕军一战,燕王一定无法从容应对。

趁燕王回军增援的间隙,派大量军队紧逼燕军,必然能够将朱棣擒拿归案。

如今燕王呈上奏事文书,可暂时予以答复。而文书往返时间超过半月,此时他的士兵必然心生懈怠。

趁此机会消灭燕军将指日可待。

朱允炆即刻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诏书中对燕王做出承诺,只要他此刻撤兵,便赦免他的罪行。

随后又写下谕旨交给薛岩,命令他秘密散发给燕军将士。

薛岩在接到谕旨,由于惧怕燕王而不敢将其发散给士兵,燕王对诏书更是不予理睬。

建文四年,朱棣率领军队在江北安营扎寨,朱允炆害怕朱棣此时进攻,与方孝孺商议对策。

方孝孺认为此时需要尽量稳住朱棣,派人与朱棣假意示好,并向他承诺增加封地面积。

从而拖延朱棣入京的时间,待集结军队兵马后与燕王决战江上,一决胜负。

朱允炆便按方孝孺地建议派人前往燕军,对于朱允炆做出的承诺,燕王不屑一顾。

于是朱允炆命令众将士于江上与朱棣开战,但主帅陈瑄直接率兵投降,燕军因此而顺利渡江。此时的朱允炆彻底被朱棣吓坏了,极为畏惧。

朝中大臣眼见朱允炆几乎出完了所有的牌依然无法战胜朱棣,只得劝朱允炆暂时迁往别处,来日再做图谋。

而方孝孺则认为此时应该坚守城池。

即使事情无法扭转,也不能让贼人轻易获得江山。然而,即便朱允炆坚守城池,也无法改变燕王已兵临城下的事实,燕王入京后,朱允炆失踪。

文武百官在朱棣入京后纷纷归降,方孝孺则拒死不降。

在入京前,朱棣曾答应姚广孝会赦免他,所以,对于方孝孺拒死不降的态度,朱棣并未与他计较。

而是给了方孝孺一个机会,命让写一份承认朱棣可以名正言顺继位的诏书即可。

方孝孺无论如何都不肯为朱棣写继位诏书,此时的朱棣如何再肯赦免方孝孺,处之以极刑车裂。

其实,方孝孺若为保全性命并非难事,在削藩这件事情上,方孝孺参与的实在较少,他所提出的建议也并未得到朱允炆的采纳。

所以,方孝孺和朱棣之间的矛盾似乎并不深,朱棣是有理由赦免方孝孺的。

而朱棣又曾答应姚广孝,放方孝孺一条生路,也就是说朱棣并不会过分为难他。

此时的朱棣也需要借助方孝孺的名声安抚读书人,如果方孝孺写了诏书,说不定朱棣能够给予他内阁大臣的官职。

而方孝孺也并非愚钝之人,他很清楚只要归降,朱棣起码能够放过自己。

但如果拒绝投降,后果一定是极为严重的。

朱棣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只要求写继位诏书,荣华富贵便唾手可得。但方孝孺毕竟是方孝孺,他怎愿意接受篡位的藩王的招揽,对于方孝孺来说,朱棣就是一个谋逆贼子。

无论如何,方孝孺必然都不肯为燕王办事而丢了自身的道义和气节,宁愿一死,也不肯苟且偷生的活。

从史书中我们能够准确地得知,朱棣确实下令杀死了方孝孺。但至今,仍未有任何证据表明,朱棣灭了方孝孺的十族。

古代最高的刑罚便是诛九族,九族包括父族、母族和妻族。因此,可以说株连九族几乎是最为残酷的刑法了,而诛十族还包括学生一族。

众所周知,方孝孺的门生遍布天下,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诛十族,天下多少贤士将无辜受牵连。

而此时的朱棣刚刚登上皇位,哪怕他再恨方孝孺,此时下令诛杀他的十族,恐怕将失去天下人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棣也并不会对方孝孺采取诛十族这样的酷刑。

方孝孺是否被诛十族

对于方孝孺是否被诛十族的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方孝孺因不肯投降而被诛十族这一事件未在明清的正史中有任何记载。

如果说明朝史书中不记载是因为诛十族实在有违天和,如若将这件事情记录下,必将为世人留下朱棣暴君的形象。

但为何清史中也未有任何记载呢?

清朝是外族人,若真有此事,清朝必定会写下来。但事实上,这件事情在明史或者清史中,并未留下任何清晰、明确的记载。

对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之事,直到明中叶后才开始各种增添细节,明嘉靖年间逐渐成为主流的说法。

此时,言官上奏说嘉靖皇帝应该给方孝孺修建祠堂,民间也出现了方孝孺的姻亲和后裔。

如果方孝孺当时真的被诛了十族,为何会出现姻亲和后裔呢?

株连九族便会牵连甚广,株连十族更无法想象。

倘若这些人真的是方孝孺的姻亲,自然也说明了朱棣并未诛方孝孺十族。

对于方孝孺的死,在《天顺日录》中记录较为详尽,史书中对方孝孺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了方孝入仕、给建文帝朱允炆披麻戴孝以及如何拒绝朱棣起草诏书等等。

但这样详尽的资料中,却只字未提朱棣到底诛了方孝孺几族。

甚至方孝孺的近亲,其实也并未受较大的牵连,在史书《方氏重修家谱序》中记载了方孝孺的血亲都顺利逃离的南京。

从这本史书中可以看出谱系完整,方孝孺的后代依旧生活在江西一带。

方孝孺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将道义作为生命的根本,也重新建立了道义的原则。在明朝前,人们对大一统的重视明显比道义要多得多。

因此,皇帝在正统的争夺中,往往选择以武力解决问题,导致了民不聊生。

而道义的重建使得天下人对正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如果皇帝得位不正、缺少道义,则必将受到天下人的讨伐,江上也因而无法永固。

皇帝为稳固江山、坐稳皇位,只能主动或被动地讲道义,对统治者的行为和欲望进行了一定的约束。

道义的核心在于正。随着方孝孺正统论中道义的重建,鼓舞了当时一大批的读书人,修正了对理想的追求。正统、道义逐渐成为约束皇帝行为的存在。

而对于朱棣为何一定要杀方孝孺,有学者认为,如果留下方孝孺,必定让天下人时时刻刻记得朱棣地位不正,当时天下多数的读书人受方孝孺的影响,几乎都明里或暗里反对朱棣登上皇位。

如果朱棣将方孝孺留下,那么对于自身是如何获得皇位的世人必将永远记在心里。

所以,也许是为了立威、也许是为了在天下人眼中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朱棣需要让天下人对自己感到害怕,只有这样,才无人敢反对自己。杀掉方孝孺成为朱棣的第一目标。

朱棣希望杀掉方孝孺而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历史,诏书,承诺,建议,燕军,朱棣诛,朱允炆,命令,军队,方孝孺,故事传记,燕军,燕王,朱允炆,朱棣,方孝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历史,诏书,承诺,建议,燕军,朱棣诛,朱允炆,命令,军队,方孝孺,故事传记,燕军,燕王,朱允炆,朱棣,方孝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历史,诏书,承诺,建议,燕军,朱棣诛,朱允炆,命令,军队,方孝孺,故事传记,燕军,燕王,朱允炆,朱棣,方孝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