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杜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为何都是以落榜而告终?

杜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为何都是以落榜而告终?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水平。杜甫生活于盛唐时代,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受到后人的推崇。然而作为一代诗歌大家,杜甫在科举方面却难有建树。他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为此在长安蹉跎耗费十余年岁月,最终都毫无所获,以落榜而告终。对于杜甫科举考试落榜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唐朝奸相李林甫执政导致的政治腐败,也有的人认为杜甫不善于科举考试。那么杜甫科举落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简要地剖析一下。

与后世文人十多岁就参加科举不同,杜甫参加科举算是比较晚的。在二十岁之前杜甫除了读书就是游览名山大川,并没有参加过科举。二十三岁的时候杜甫才回到故乡参加“乡贡”,第二年获准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这次考试的结果并不理想,杜甫最终落榜。但是杜甫并没有放在心上,接下来几年漫游齐鲁大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天宝六年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让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当时三十五岁的杜甫再度参与了这次考试。可是因为主持考试的是奸相李林甫,杜甫再次得到落榜的结局。

两次科举落榜后,杜甫认为自己科举不太适应,于是开始走权贵的门路。他客居长安十年,到处拜访权贵,做些投赠干谒、奔走献赋的事情,却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在此期间唐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献上了《大礼赋》。这篇文章得到了唐玄宗的嘉奖,命他待制在集贤院,获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朝廷分配。可是在分配官职时,主持的官员又是李林甫,于是杜甫的愿望再度落空。虽然后来朝廷还是给了杜甫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等职位,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官,杜甫始终郁郁不得志。

把杜甫科举总是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唐玄宗中后期的政治腐败,是因为杜甫每次考试都遇到奸相李林甫主持。而这些考试中大多数有才华的考生都以落榜而告终,尤其是“通一艺者”考试之中,李林甫搞出个“野无遗贤”的闹剧,使得天下考生全部落选。最为奇葩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竟然认可了李林甫的说法,认为这些考生中没有合格人才,于是以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考生被遗落在民间。由于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高超的水平,也有人认为杜甫不擅长策论,所以在科举考试中不具备竞争力,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说杜甫因不擅长策论而落榜,实际上是不了解唐朝科举考试的规格,以明清科举来论唐朝的说法。在背诵欧阳修推广古文运动之前,诗词歌赋在科举考试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从欧阳修之后才逐渐压低诗文的比重,直到明清时期形成了重八股而轻诗文科举套路。唐朝是诗歌的时代,那时候诗文在科举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杜甫如此诗文而落榜,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从这个角度看,说杜甫是因为奸相李林甫垄断唐朝朝政而导致落榜,成立的可能性还大一些。但从历史大背景上看,其原因却不只在李林甫身上,于唐玄宗李隆基也息息相关。

唐玄宗自开元末年后重用李林甫为相,挤走了名相名相张九龄,开始了李林甫独霸朝政十余年的时代。在此期间李林甫任用私人,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大患。以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考生的不断落榜,就是李林甫排挤贤才的主要表现。在“通一艺者”考试之中李林甫让选拔考生的官员严苛控制,故意拔高选拔标准,使得杜甫等名家落榜。当李隆基问到这个事情时,李林甫以“野无遗贤”来辩解,认为天下贤才都在朝廷中了。李隆基竟然也认可这种荒唐的说法,没有再追究李林甫。

从这个史料记载来看,似乎是李林甫独霸朝政,蒙蔽了李隆基的视听,所以才导致了杜甫连续落榜的情况。可是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种说法其实是以偏概全的。李隆基不是昏庸的皇帝,否则他也不会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剔除了武则天留下的残余势力,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李林甫自欺欺人的辩解连普通小孩都骗不了,怎么可能蒙蔽李隆基呢?从史料上来看,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李隆基所纵容的,李林甫只是作为工具人给李隆基背锅而已。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搞阴谋手段,心腹大臣背黑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那么问题来了,李隆基为什么要如此做,将杜甫这样的贤才排挤在朝廷之外呢?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李隆基如此做法也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延续。自从李亨当了太子之后,他的身边便聚集了大量的贤才,尤其是来自于隋唐门阀士族和官宦人家的子弟。这样的人才在朝廷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舆论上倾向于太子李亨,这就对独霸朝政的李林甫产生了重要的威胁。而李隆基也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在朝廷影响力上超过他,所以采取了各种手段打压李亨。于是李林甫就成了李隆基打压李亨的工具人,制造了不少迫害李亨党羽的冤假错案。

李隆基之所以排挤打压李亨,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开元盛世导致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开元盛世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全面的鼎盛,朝廷中也出现了大量来自于士大夫阶层的官员。这些官员围绕开元名相们组成了不同的政治团体,在促使国家发展昌盛的同时,也掣肘了李隆基的皇权。李隆基为了自己的权力,扶持了李林甫等官员来排挤开元名相,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斗争。李隆基既能够通过李林甫打压士大夫阶层,又能够扩张自己的皇权,所以他对于这种阴谋手段操纵朝廷的事情乐此不彼。

李林甫上位后开元名相逐渐被排挤出朝廷,很多士大夫官员也受到排挤和打压,于是纷纷集中到了太子李亨的周围。这些官员之中既有官宦人家子弟,又有隋唐门阀贵族的后人,于是受到李隆基的忌讳。李隆基打压李亨,顺便打压李亨周围的官宦世家和门阀贵族,李林甫就是李隆基手中的工具。

比较倒霉的是,杜甫从出身到家世,再到政治倾向,全部都犯了李隆基的忌讳。在当时李隆基纵容李林甫迫害和打击太子党的政治氛围下,李林甫对于打压李亨的潜在势力是不遗余力的。别说杜甫这种还没考上科举的,就是太子李亨身边的亲信都被折腾了不少遍,连李亨宠爱的太子妃韦氏和杜良娣都不能幸免。

杜甫出身极为高贵显赫,他虽然是河南人,但确实京兆杜氏的分支,祖上是西晋名将杜预。京兆杜氏是北周至隋唐的关陇贵族门阀集团的中坚力量,家族大本营在长安城南,于韦氏并称为“城南韦杜”。杜氏在唐朝史上出现过不少名臣将相,最为出名的便是初唐名相杜如晦。杜甫本家三代为官,家族地位很高,与朝廷的权贵官宦都有密切往来。他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他的母亲来自清河崔氏,继母来自范阳卢氏,这些都是五姓七宗中的大家族。他的妻子来自弘农杨氏,与隋朝皇室是本家。

如此显赫的家族出身,让杜甫在政治上背上了沉重的报复。与他密切关联的这些家族,都是与太子李亨息息相关的,都是李隆基和李林甫打压的对象。李亨的第一任太子妃是韦氏,韦氏与杜氏长期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在长安城中求官,不可能不拜访韦氏的亲戚,这样必然会被李林甫挂上号。

李林甫构陷太子妃韦氏及其兄韦坚,目的就是为了打击李亨。这个案子也使得韦坚被贬官外放,李亨被迫休妻。后来李林甫又制造冤假错案,打击的对象是李亨身边的杜良娣及其父亲杜有邻,而这两人正好是杜甫的远房亲戚。其结果是杜良娣被废为庶人,杜有邻被杖毙。

在当时的这种政治氛围下,杜甫没有被牵连已经不错了,科举求官就是痴人说梦。而在政治倾向性上,杜甫是极度倾向于李亨的。他的很多朋友都在李亨阵营,自己对李亨冲破李林甫对唐朝朝廷权力的垄断充满了期望。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兵荒马乱的时局,杜甫千里迢迢都要去迎接在灵武即位的李亨,可见其投靠李亨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对于这样有着明显投降李亨阵营的官宦世家子弟,李隆基和李林甫都不可能接收的。对于他们而言,让杜甫进入朝廷做官,实际上就是把官位让给自己的政敌,是绝不允许的。

因此不论杜甫如何才华横溢,如果忠于国家,但对自私的政客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从品行角度上看,李隆基本就不是政治家,他骨子里就是弄权的政客。而李林甫更是贪得无厌的小人,自然不会为自己树敌。这两人都不是能够唯才是举的执政者,杜甫遇到他们自然也就没了出头之日。实际上被杜甫寄予厚望的唐肃宗李亨也不是英明的君主,对于私人权利看得比国家百姓还重。这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迁延不灭,和唐朝两皇内斗造成的国家衰落。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心为国为民的杜甫是难以得到重用的,多次科举落榜对他来说也许是好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林甫,科举,杜甫,考生,李隆基,朝廷,李亨,唐朝,贤才,唐玄宗,知识科普,李林甫,科举,杜甫,李隆基,李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林甫,科举,杜甫,考生,李隆基,朝廷,李亨,唐朝,贤才,唐玄宗,知识科普,李林甫,科举,杜甫,李隆基,李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林甫,科举,杜甫,考生,李隆基,朝廷,李亨,唐朝,贤才,唐玄宗,知识科普,李林甫,科举,杜甫,李隆基,李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