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为何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

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为何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谈起魏征,大家都会想起其与唐太宗之间的美谈,两人被公认为君臣的典范。一个秉直上书的臣子自是好臣,但这也需要一个有博大胸怀的帝王,因而,但从阴谋论上说,两人各取所需,魏征成一代名相,唐太宗需要一个好的形象掩盖自己囚父杀兄的罪名。但是在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命人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又是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惨烈结局吗?

《旧唐书·魏徵传》这样写道:“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据此,魏征的墓碑被推倒是因为被侯君集连累和私自将谏诤言辞给史官。那么,就要对这两件事一一探究了。

首先,来看看侯君集事件是怎么回事。侯君集,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也算是战功累累。可坏也坏在自己居功自傲上。在攻破高昌后,将宝物据为己有,擅作主张、私吞财物本是一件大罪名,毕竟是越界和腐败的范畴了,他回朝后被囚禁,虽然后来被放出来,但不知悔过,“志殊怏怏”。

而这种心怀不快就被有心人加以利用了。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就和侯君集商量策划着谋反确保自己的地位,甚至企图“更上一层楼”,富贵险中求,侯君集也想换朝天子以换地位。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侯君集也被人抖出来 ,下场不必想,这种谋反罪名自然是要判处死罪。

可就是这么一个心怀不轨、密谋造反的人被魏征推荐、重用,这也让人疑惑,魏征是否实际上不同于其表现的刚正不阿,反而是个拉帮结派、培植自己势力的人?此次谋反的背后是否有魏征的身影,即使魏征已经死了却还有顽固的势力?

这时候的唐太宗,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唐太宗了,晚年时期,唐太宗自信不复,开始疑神疑鬼,对于权力的把控欲也逐日膨胀,自己眼皮子底下的这种动作自是不能忍,没有一个帝王希望朝堂之上一边倒,最好的局面是朝中大臣相互制衡,帝王超然物外,玩弄权衡之术,可以接受自己提木偶似的对待臣子,却不希望臣子玩着“反掌握”,这种猜疑,唐太宗不得不猜忌起了魏征。

再来就是魏征私自将谏诤言辞给史官。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啊,将话传给史官,这不是可使史书翔实,让人更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但是,有些东西却不是能随便往外泄露的,对外泄漏与最高统治者的对话涉嫌泄露机密,也许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但蛛丝马迹都会引向大致的结果。再者,太宗与魏征的关系是一种如上文所说的政治手段,那么太宗苦心孤诣给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倘使对话中有些事情、有些话不该说或是不能这么说,对话泄露出去,会暴露太宗的品行,那么,唐太宗不就白费苦心,反而凸显魏征的聪明才干、直言善谏吗?这只会让唐太宗认为魏征是一个造作之人。

确实,唐太宗与魏征有了一定的间隙,但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感受到了魏征的作用,让人重新立起碑墓。

魏征的下场并没有很惨,只是一时的碑墓问题和解除婚约,可实际上,魏征去世后,“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荣光仍在,凌烟阁排行中魏征位列第三,这种死后的偶有猜忌并没有产生什么过大的后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魏征,朝五日,谏诤,墓碑,帝王,唐太宗,罪名,侯君集,对话,言辞,故事传记,魏征,唐太宗,高昌,李承乾,侯君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魏征,朝五日,谏诤,墓碑,帝王,唐太宗,罪名,侯君集,对话,言辞,故事传记,魏征,唐太宗,高昌,李承乾,侯君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魏征,朝五日,谏诤,墓碑,帝王,唐太宗,罪名,侯君集,对话,言辞,故事传记,魏征,唐太宗,高昌,李承乾,侯君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