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要杀忠诚的部属房玄龄、杜如晦?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要杀忠诚的部属房玄龄、杜如晦?

准确地说,李世民“要杀”房玄龄、杜如晦的时候,不是在玄武门事变之时,而是在事变之前。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也是一场冒险行动。毕竟,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李渊,帝国的二号人物是太子李建成。大权在握、功劳赫赫的秦王李世民,只能算帝国的第三号。

在“玄武门”之前,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已经如火如荼。李渊居中调停,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倾向性,不过是在不可能和解的两个人之间和稀泥。

李渊不忍心废掉任何一个儿子,就只能打压参与争斗的大臣。比如他曾下令房玄龄:“不听复事王”,不许再接受秦王的领导。这是很天真的想法:釜底抽薪,不允许大臣在太子秦王之间“站队”了,他俩就斗不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要发动政变,连房杜二人,这秦王的亲信和嫡系,态度也有所保留。李世民派人密召房玄龄时,房玄龄就回答了上段中的引文。全话是:“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

客观地说,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早就被打上了“秦王亲信”的烙印。如果他们真的背叛李世民,恐怕也没人会信任他们。所以房玄龄的回答,其实是对李世民的一种试探:“你是真的准备干了,还是叫我去喝喝茶、吹吹牛、修复一下被皇帝‘敕旨’破坏的感情?”

房玄龄的保留并不是没有道理。说到底,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是有血缘之亲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父子兄弟闹得再凶,也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可能性。这两句诗是千年以后的鲁迅写的,这里面的哲理可以古今一贯的。

如果人家父子兄弟在争斗之后“相逢一笑”了,倒霉的只能是房玄龄这些部属大臣。晁错给景帝出了“削藩”的建议,后来不是被景帝当成替罪羊腰斩了吗?

李世民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坚定决心,以打消属下的疑虑。于是他做出一个激烈的决定,派尉迟敬德拿着自己的佩刀去找房、杜:“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要么起事,要么砍头。

和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都共事多年、彼此非常熟悉的尉迟敬德,当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所以他找到房玄龄杜如晦之后,没有用激烈的“要么来,要么死”威胁他俩,而是推心置腹地说:“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

并且提出具体的建议:“吾属四人,不可群行道中”,咱们四人目标太大,不可以光明正大地走在路上。于是房杜二人穿上道士服装,跟着长孙无忌来到秦王府,而尉迟敬德走另一条路来王府。

这里的引文,全部出自于《资治通鉴》。有些网络黑子又要说了:《资治通鉴》是宋人写的,距离玄武门之变已经好几百年,能信吗?

唉,千年以前的事情,你我都没有亲历。不相信《资治通鉴》、否定《资治通鉴》,都可以,但要用更可信的资料去否定它。总不能“凡是资治通鉴说的,一律是错的”、甚至“凡是我凭空想象的,一律是对的”吧?

如果没有更可信的资料,我们只能相信,在“玄武门”之前的李世民,已经到了相当危急的时刻,有一丝丝的犹豫,都可能导致内部分裂,从而导致彻底的失败。

李世民的当机立断、以死相胁,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态度,取得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信任,才有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才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房玄龄,李渊,资治通鉴,兄弟,李世民,争斗,部属,秦王,帝国,李建成,房玄龄,李世民,玄武门,李建成,杜如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房玄龄,李渊,资治通鉴,兄弟,李世民,争斗,部属,秦王,帝国,李建成,房玄龄,李世民,玄武门,李建成,杜如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房玄龄,李渊,资治通鉴,兄弟,李世民,争斗,部属,秦王,帝国,李建成,房玄龄,李世民,玄武门,李建成,杜如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