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风华绝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响后世?

“风华绝代”南唐何以立足中原,影响后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就好像是误入藕花深处的小舟,惊起了一滩鸥鹭,却又很快隐于碧波,只留下当年惊鸿的照影,令后人念念不忘。

南唐存在的这短短三十九年,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它足以影响后世的魅力?它因何而来,又为何只留下传说而去?

在中国漫漫五千年的历史中,南唐仅仅存在了三十九年,相比开创千古统一基业的大秦帝国、无人敢犯的盛世汉唐,南唐的存在似乎没有那么耀眼,甚至它并不能作为一个朝代而存在。

后世许多正统的历史学家认为,南唐绝不是一个正统的中原王朝,而是一个“篡权”“窃国”的“窃贼”,它与五代十国其他国家并无不同,都是背叛旧主的贼子、叛逆。

然而,同为割据一方的政权,五代十国的其他政权,却又都无法盖过南唐的辉煌。

草根皇帝的建国史

李昪生于微末,父亲李荣不幸在战乱中失踪,不久丧母,李昪从此浪迹在濠州,这时候的李昪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流浪汉,在开元寺附近讨生活。战乱年代,朝不保夕,说不准哪天自己就被战火波及,就算不受战乱之害,没钱没粮,更遑论前途。

正如李昪所想,战火很快就烧到了濠州,濠州城破。就在这个时候,李昪遇到了改变他人生的贵人——李昪的养父,吴太祖,杨行密和他的部将徐温,改名徐知浩。不用担心生存问题的李昪开始谋求自己的发展,读书、骑射无一不精,建功立业,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李昪和他的子孙不同,是一个极富野心的人,他在等一个机会。终于,养父杨行密、徐温相继去世,他的机会终于到了。他步步谋算,环环相扣,终于,公元937年,李昪称帝,两年后,以李唐子孙自称,改国号“唐”。自此,南唐建立。

李昪以唐朝正统自诩,但历代历史学家却不这么认为。正统史学家认为,南唐是“世家”,是“僭伪”,野史中对李昪却多有推崇,这与当时的政局密切相关。关于南唐的“正统”之争一直持续至今,未有定论。

但是,“正统”与否,却不是南唐得以立足,并流传后世的原因。那么,是什么使得南唐如此风华绝代?

南北政权的牵制者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割据的朝代,分裂是这个时期政权的基本格局。

每一个割据政权都渴望实现一统,却都不了了之。这个时期的割据政权中,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矛盾——南北之争。

北方政权想南渡长江,一统江淮,南方政权也无时无刻不想北伐。南唐立国,继承江淮吴地基础,占据长江天险,东与闽、越相接,北踞长江与中原政权对峙,西靠荆楚,南临南汉,可谓兵家之必争之地。

中原政权想要入主南方,必然要解决掉南唐这个绊脚石。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唐政权如果被吞并,意味着其他南方割据政权也同样危在旦夕。

杨行密在位时期,吴国曾与朱温一战,吴国大胜,从此盘踞江南,中原政权不能与其相争。

南唐继承吴国基业,休养生息,不妄动兵戈,但是在南北关系上,表现出一贯的强势,到中主李璟,对北方进行过几次征伐,尽管收效甚微,没有对北方政权造成实质上的伤害,但是足以看出,在当前格局中,南唐是占据一定主动权的,并不是一直处在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纵横,早期的行政区划以山河为界,再加上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各地区之间极其容易形成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缺乏交流,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观念。

从这个角度上讲,大一统的实现,本质上是某个强势地区利用自身强悍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对其他地区实行控制,并采取一定手段,缓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矛盾,维持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当政权不够强势时,就会出现五代十国这种分裂割据的情况。

很显然,当时中原政权、南方分裂政权之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具有这种压倒性的优势。因此,政权之间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或者为了自保,就会选择联盟。

南唐同样如此。当时北方政权与荆楚隐隐有联合之势,为了防止北方实力壮大吞并南唐,南唐与北方游牧民族——契丹结盟,利用契丹牵制北方政权,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以便将来直取中原。

可以说,在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南唐是维持南北方对峙平衡关键角色。

但是,由于南方各政权和南唐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冲突,消耗了南方各国的实力,最终使北方政权趁虚而入,瓦解了南方政治集团。

江南经济的推动者

分裂割据,无疑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分裂,归根结底还是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各个地方不满朝廷对地方经济政治的压制,于是就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建立新的格局。五代十国正是新的经济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

经历了前代的几次战乱之后,北方人民南逃,随着人口的南迁,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涌入江南,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逐渐拉近了与北方经济的发展差距。

到了五代十国时代,经济中心南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而南唐的存在,加速了这种格局的最终形成。

李昪出身寒微,早年经历过一段贫苦生活,因此对战争给民生经济带来的伤害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因此在他建立南唐之后,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保境安民,发展经济。

李昪不妄动兵戈,将重点放在国家内部的发展上,劝课农桑,奖励生产,轻徭薄赋,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南唐百姓在乱世之中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免去战乱之苦的百姓开始为他们的生计忙碌,一时之间,南唐恢复了生机。

南唐本就占据了江淮地区,江淮富庶,无论是农耕还是手工业都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李昪的政策,无疑是将这片土地的潜力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出来。

在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口和粮食。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暂时无法准确的知道南唐统治时期人口增长的准确数据,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口增长的同时,南唐的粮食也获得了极大的丰收,加上掌握了漕运,南唐“比年丰稔”。

由此,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隐隐超越北方,为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文化的发展者

南唐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南唐教育文化的繁荣。加之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大肆兴办书院,建立太学,社会上下形成了一种重视文化的良好氛围。除了教育,诗词舞乐等艺术文化,同样蓬勃发展。

南唐对中华文化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将词推上了新的发展高度。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李煜。

词,最初产生于市井之间,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它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息。正因如此,早期的词往往以倾诉男欢女爱为主要内容,这也是为了贴合市民阶层的审美。

比如《菩萨蛮》中“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且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 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

短短几句,将男女之间炽热的爱情展现无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由于文人的参与,词中的俚语俗话变成了更加文雅的语言,但是词的内容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青楼歌姬,倚红偎翠,充满了香艳缠绵的气息,也因此一直被人认为是艳词,不被人当作正统看待,直到李煜的出现才使词脱离了艳情色彩,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邃的意境。当时人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更奉后主李煜为“词中之帝”。

从古至今,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判,多少带点政治色彩。宋人评价李煜的词为“亡国之音”,批评他诗词误国,当时的人们都在说,如果李煜把作词的功夫用来治国,南唐也不会亡,但是这却恰恰证明了李煜的诗词造诣之高。

艺术的魅力总是无穷的,尽管当时的士大夫从政治角度将李煜的诗归入末流,但是,他们又被李煜词的艺术魅力而感染。宋代的词人填词之前,必读后主词,感受它“凄婉幽怨”的故国情思,效仿后主词的创作手法。

李煜的词真正走上神坛,成为千古词帝是从明朝开始。没有了政治上的考量,加之诗词艺术的不断发展,这使得明代以后的人对李煜的词进行评判时,少了几分偏见,更多的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欣赏。

明人更是将其称为词的“开山祖”,将李煜词奉为“正宗”。及至清朝,词论家们更是将李煜与李白并称,足见后主词影响之深远。

结语

南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其创造出的灿烂文明,却足以称一句”风华绝代”。它是南北平衡的重要维持者,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更是灿烂文明的创造者。

任何一个朝代存在的价值,都不能以它存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或者说,不能以它某一方面的功过来评判。站在今人的角度,我们应该去感谢,感谢他们曾经来过,曾经创造了如此辉煌而灿烂的文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李昪,南唐,割据,小农经济,影响,立足,南方,政权,中原,观点评论,李昪,李煜,南唐,杨行密,政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李昪,南唐,割据,小农经济,影响,立足,南方,政权,中原,观点评论,李昪,李煜,南唐,杨行密,政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李昪,南唐,割据,小农经济,影响,立足,南方,政权,中原,观点评论,李昪,李煜,南唐,杨行密,政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