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历代帝王庙发展过程,供奉有黄帝轩辕氏等帝王、从祀了张浚等名臣

明朝历代帝王庙发展过程,供奉有黄帝轩辕氏等帝王、从祀了张浚等名臣

作者:史遇春

明朝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有其发展过程。

(一)

最早,也就是在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朝廷祭祀的帝王,只有三皇。

所谓三皇,根据下文可知,当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祭祀三皇时,进献太牢一。

所谓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也有专指牛为太牢者。

《礼记·王制》云: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也就是说,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太牢。(其意或为:太牢为天子祭祀所用。)

其时,配享三皇的,是勾芒、祝融、风后、力牧。

(二)

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令,命天下设立三皇庙,并在每年的春、秋二季进行祭祀。

本年,朝廷又命令相关官员,参考历代圣帝贤王,选择其中在中原赡养过人民的三十四位君主(名录不详),在同一个庙中祭祀;同时,选择历代名臣,从祀于帝王庙。

(三)

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礼官上书朝廷,言是:

“古时,曾有过帝王父子、祖孙在一庙之中合祭的情况,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于是,朝廷下令,另外设立历代帝王庙。庙中所祀的帝王,同在一堂,但各自分室。

每年春秋二季,祭祀三皇、五帝、禹汤、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计一十七位帝王。

比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三十四位君主,此时,人数减半。

除以上一十七位君王之外,其他各个朝代守成有功的贤能君王,朝廷命令这些君王陵墓所在地的官方,每年也要前往他们的陵寝进行祭祀。

(四)

朱元璋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朝廷议定,塑历代帝王冠冕坐像。

朱元璋指示:

“伏羲、神农之时,还没有衣裳之制,故,不要为这二位帝王加冕服。”

随即,朝廷进行郊祀。

所谓郊祀,即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此年郊祀之时,祔祭了历代帝王。

因郊祀祔祭,于是,朝廷便省去了本年在历代帝王庙进行的春祭。

到了本年仲秋,朝廷仍旧派遣官员,前往历代帝王庙进行祭祀。

(五)

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以武成王(即太公望,姜子牙)从祀历代帝王庙,去除其王号,罢除其旧有的武成王庙祭祀。

(六)

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礼官经过选择,上呈能够始终保全名节的历代名臣共计三十五人,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对此,朱元璋指示:

“赵普有负宋太祖,此人不忠,不可从祀。元代的木华黎,是安童的四世祖,不可以祭祀其孙而去除其祖。可以让木华黎从祀,罢除安童从祀。可让伯颜从祀,去除阿术从祀。”

朱元璋又说:

“汉代的陈平、冯异;宋代的潘美,都应该从祀。”

没过多久,朱元璋说是:

“周文王虽然是周受天命的根基所在,但是,其始终恪守人臣之节;唐高祖虽然拥有天下,但全是依凭唐太宗之力;周文王、唐高祖可勿于历代帝王庙祭祀;这二位,只在其陵寝之地祭祀。另外,还需增祀隋文帝。”

本年,历代帝王庙发生火灾。

于是,朝廷下令,在钦天山之阳(即鸡笼山,今江苏南京解放门内鸡鸣山;山南为阳)改建历代帝王庙。

此次改建历代帝王庙时,去除了隋文帝。

(七)

再后来,又有变化:

子午卯酉年,朝廷传旨:

历代帝王,只在其陵寝进行祭祀,停职在历代帝王庙进行祭祀之事。

(八)

明神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罢除历代帝王从祀南郊制度。

礼官上请,既然罢除历代帝王的郊祀祔祭,那么,就增加在南京历代帝王庙的春祭,朱厚熜没有许可。

随后,朱厚熜下令,在京师(北京)建造历代帝王庙,每年的仲春、仲秋入庙祭祀;同时,罢除南京历代帝王庙的祭祀。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春,京师历代帝王庙还没有建成,于是,本年的春祭,朱厚熜就在文华殿进行。

(九)

京师历代帝王庙刚刚建成之后,朱厚熜还亲至庙中,进行祭祀。

这一年,修撰姚涞上请,罢除对元世祖的祭祀。对此,礼官论议之后,认为不可。朱厚熜听从了礼官的建议。

(十)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给事中陈棐又上言,建请罢除对元世祖的祭祀,朝廷予以采纳。于是,乃罢祀元世祖,并罢除从祀的木华黎等五人。

(十一)

至此,明朝的历代帝王庙基本定制。

每年的仲春(农历二月)、仲秋(农历八月),皇帝都会派遣大臣,前往历代帝王庙,进行祭祀。

定制之后,明朝历代帝王庙中,所祭祀的帝王,其详如下:

1、太昊伏羲氏

或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虑牺、牺皇、皇羲,风姓。相传始作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与女娲氏兄妹为婚,制嫁娶,正姓氏。图像为蛇身人首。

2、炎帝神农氏

远古人民以采集渔猎生活;相传,至神农氏,始教民用木制耒、耜,耕种,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治疗疾病。

3、黄帝轩辕氏

传说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居姬水,又姓姬;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败姜姓部落首领炎帝于阪泉;与九黎族首领蚩尤战于涿鹿,击杀蚩尤;又北逐荤粥;遂被各部落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传说黄帝时期,发明创造甚多,如建造宫室、舟车,养蚕、缫丝、织帛,作甲子,调历,造字,制音律,明医药,作算数等等;为中原各族之共同祖先。

4、帝金天氏

即少昊,一作少皞,传说为远古黄帝之子,姬姓,名挚,字青阳;一说号金天氏;以别于太昊,故称少昊。相传以鸟名官,设有工正、农正,司手工业、农业。春秋时郯国为其后裔。

5、帝高阳氏

即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相传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称高阳氏;居于帝丘。其事迹类神话:少昊之时,九黎乱德,民神杂糅。颛顼继位,命重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命黎为火正,司地以属民,使民神不相侵扰,是谓“绝地天通”。又传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传在位七十八年。

6、帝高辛氏

即帝喾,喾或作告、俈;传为黄帝曾孙,尧之父;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代高阳氏为帝,称高辛氏。在位七十年。传帝喾四妻四子:元妃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简狄,生契。次妃陈锋(一作丰)氏女庆都,生放勋(尧)。次妃娵訾氏女常仪,生帝挚。近人云,帝喾当为上古东方部落领袖,与帝俊为一人,卜辞称高祖夋。

7、帝陶唐氏

即尧,名放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族首领;初居于陶,后迁居唐,故称陶唐氏,史称唐尧。相传曾设官掌时令,定历法;命鲧治洪水未成;咨询于四岳,选择舜为继承人;察舜行事三年,命舜摄政。死后由舜继位,史称禅让。一说,尧晚年德衰,为舜所囚而夺其位。

8、帝有虞氏

即舜,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当为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传由四岳荐举,尧命舜摄政,举八元、八恺;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兜、三苗四凶。尧死,继帝位,选用贤人,以禹为司空,治洪水,遂以禹为继承人;又命弃、契、皋陶、垂、益、伯夷、夔、龙等治理民事,天下大治;巡行南方,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是为零陵。一说舜被禹放逐,死于苍梧。在位三十九年(近人研究,舜与帝俊、帝喾可能为一人)。

9、夏禹王

即禹,或作夏禹、大禹;姒姓,名文命;鲧子。鲧治水无功,舜命禹为司空继续治水;禹亲历各地疏通江、河,平洪水,理山川,别土地等级,制定贡赋。相传舜选禹为继任人。舜卒,得各部族拥戴为天子;建立夏代,号夏后。传说曾铸象征国家之神器九鼎;又传禹年百岁,卒于会稽。今绍兴有禹陵。

10、商汤王

即汤,亦作天乙、大乙、成汤;名履;契之后裔;自契至汤十四世,主癸之子。建都于亳;任用伊尹执政,先后攻灭葛、豕韦、顾、昆吾;夏桀无道,汤发兵灭之,连续获胜于有娥、鸣条,灭夏,建立商朝。在位三十年。

11、周武王

姬姓,名发;文王子,嗣为西伯。遵文王灭商遗志,盟诸侯于孟津,兴师伐纣;牧野之战大胜,灭商,建立周王朝,都镐;分封诸侯;灭商后二年而死。在位十九年。

12、汉高祖皇帝

即刘邦;沛人,字季。秦末为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刘邦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与项羽所部并为反秦主力。汉王元年,攻占咸阳,秦王子婴降,约法三章,除秦苛法;项羽入关,大封诸侯王,刘邦为汉王;不久与项羽战,汉王五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先后讨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迁豪强于关中;重本抑末,发展农业而抑制商贾;以秦律为依据,制定汉律九章。在位八年。

13、汉光武皇帝

即刘秀;南阳蔡阳人,字文叔;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爆发农民大起义,刘秀与兄刘起兵舂陵,加入绿林军,大破莽兵于昆阳,镇压并收编铜马等农民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镇压赤眉军,讨平公孙述、隗嚣等,统一全国;屡诏释放奴婢,免罪徒为庶民,减轻租税徭役,兴修水利,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朝廷中加重尚书职权,地方上废除掌军权之都尉,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位三十三年。

14、唐太宗皇帝

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劝父举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统一之业。高祖武德元年,为尚书令,进封秦王;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讨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为太子;旋受禅即帝位,尊父为太上皇。锐意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史称贞观之治;铁勒、回纥等族尊之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长生药”中毒死。谥文皇帝。

15、宋太宗皇帝

即赵炅;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太祖开宝六年封晋王。开宝九年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对割据政权继续各个击破;太平兴国三年,平海军陈洪进、吴越王钱俶相继纳土;太平兴国四年,亲征,平北汉;乘胜攻辽,于高梁河大败而归。雍熙三年,再命将三路攻辽,大败,遂行守内虚外政策。在位二十二年,加强中央集权,收节度使所领支郡,扩大科举取士,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加强“重文”风气。淳化中,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

以上历代帝王,共十五位,分别祭祀在五室之中。

每次祭祀,每室进献太牢一。

每次祭祀,行三献之礼。

所谓三献,即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每次祭祀,七奏乐章。

每次祭祀,舞八佾。

所谓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历代帝王有从祀。

所谓从祀,也就是配享,陪祭;指古代庙祠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历代帝王的从祀,皆为各代名臣,其详如下。

1、风后

黄帝之臣。黄帝曾梦大风吹天下尘垢皆去,求天下姓风名后者,得之于海隅,以为相。又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风后奉帝命作指南车以别四方。

2、力牧

黄帝之臣。黄帝曾梦见有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醒后占梦,以为千钧之弩喻力大,驱羊万群喻能牧民为善。乃依梦意求得力牧于大泽,任以为将。

3、皋陶

或作咎繇。偃姓。舜命作掌刑法之官。以正直称。禹继位,委之以政,被选为继承者。早死,未继位。春秋时英、六之君为其后裔。

4、夔

尧时举用为乐正。舜时命夔为典乐。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百兽率舞。授乐于国之子弟。使正五声,协六律,和谐八音。

5、龙

尧时已举用。舜命为纳言,掌帝命之出入。

6、伯夷

相传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龙南)人。原为孤竹国君长子;其父欲立次子叔齐,当父死后,叔齐不肯继位,让位于他,他不受;后与其弟叔齐奔周。周武王伐商,兄弟二人叩马苦谏。商亡,两人均逃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采薇为生,最后饿死。

7、伯益

或作伯翳、柏翳。舜命伯益为虞,掌管草木鸟兽。又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嬴,为古代嬴姓诸侯之祖。禹选伯益为继承人,伯益让于禹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一说,因争夺君位而为启所杀。

8、伊尹

商代人,名伊,一名挚。尹,官名。相传为家内奴隶,乃有莘氏女陪嫁之媵臣。受汤赏识,举用;佐商灭夏,综理国事。汤卒后,历佐外丙、仲壬二君。仲壬死,太甲立,不遵汤法,不理国政,为伊尹放逐于桐;三年,太甲悔,乃接归复位。至沃丁时死。一说,太甲当立而伊尹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归,杀伊尹。

9、傅说

名或作兑。武丁时大臣。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

10、周公旦

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武王即位,他辅政伐纣灭商。周朝建立,被封于鲁,但不就封,留于朝中辅政。因食邑在周,称为周公。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幼,他摄行王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联合纣子武庚及东方夷族反叛;他率兵东征,平定叛乱,继续大规模分封诸侯,并兴建洛邑,作为东都;又吸取先代历史经验,厘定礼乐刑罚制度,主张“明德慎罚”,使周朝统治得以巩固;后成王年长,乃返政于成王;其政治思想见于《尚书》的《大诰》、《多土》、《无逸》、《立政》等篇。

11、召公奭

姓姬,名奭。因食邑于召,故称召公。曾佐周武王灭商。封于燕,为周代燕国始祖。本人不就国,留于朝中辅政,只以长子就封。周成王时,任太保,负责治理陕以西地方,和周公旦同为三公。周公摄政,他曾猜疑,经解释,转而支持周公平定东方叛乱;所在有治绩,甚得民和。

12、太公望

或作姜尚。西周齐国国君。东海人,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家贫,钓于渭滨,文王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佐周文王、周武王为计灭商,有大功。周武王时,尊为师尚父;封于齐,都营丘,为齐之始祖;至国修政,民多归之;留周为太师;有征伐五侯九伯之权。兵书《六韬》传为所作。

13、召穆公虎

即召穆公。西周大臣。召公奭后代。名虎。任周厉王、周宣王大臣。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以其子替死。周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曾率军战胜淮夷,并奉命经营谢邑(今河南唐河南),封申伯。遗物有“召伯虎簋”

14、方叔

西周人。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有功于周。

15、张良

西汉沛郡城父人,字子房。祖与父相继为韩相。秦灭韩,良图复韩,募力士于博浪沙狙击始皇未中,遂更姓名;传说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受《太公兵法》;秦二世元年,聚众响应陈胜。后从刘邦,为主要谋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良与樊哙力劝刘邦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于鸿门宴上为刘邦解除危难;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高帝六年,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16、萧何

西汉泗水沛人。初为沛主吏掾;从刘邦入关,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藏之,以是汉知天下关塞险要,郡县户口;刘邦王汉中,以萧何为丞相;又荐韩信为大将;楚汉相拒,留守关中,转输士卒粮饷,使军中给食不乏。刘邦称帝,论何功第一,封酂侯;后定律令制度,协助汉高祖消灭陈豨、韩信、黥布等,封相国。汉高祖死后,事汉惠帝,病危时,荐曹参继相。卒谥文终。有《九章律》,今佚。

17、曹参

西汉泗水沛人。秦时,为沛狱掾,萧何为主吏;秦末,与萧何同随刘邦起事,屡立战功。高祖六年,封平阳侯;曾任齐相九年,并从刘邦击破陈豨、英布;任齐相时,用盖公所言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初与萧何友善,及为将相,有隙;萧何将死,推荐继相。为惠帝丞相三年,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卒谥懿。

18、陈平

西汉河南阳武人。家贫,好学。秦末,陈胜起事,事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为谋士,建离间项羽、范增、笼络韩信之计,均为采纳。刘邦为匈奴围于平城,以计赂匈奴阏氏,得出;汉高祖六年,封曲逆侯。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时,历任丞相。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等合谋,诛诸吕,迎立文帝;任丞相。卒谥献。

19、周勃

西汉泗水沛人。秦时以织薄曲为生,又常为人吹箫给丧事,后以中涓从刘邦起于沛,屡破秦军。从击项羽,定天下。汉高祖六年,封绛侯;汉初,从刘邦平定韩王信、陈豨及卢绾之乱;为人质直敦厚,高祖以为可属以大事。汉惠帝时,任太尉;吕后死,诸吕欲危刘氏,周勃与陈平定计诛诸吕,汉室以安。汉文帝立,拜右丞相;惧功高招祸,又不谙政事,称病辞职;陈平死,复相,旋免。卒谥武。

20、邓禹

东汉南阳新野人,字仲华。少游学长安,与刘秀亲善。新莽末,从刘秀镇压铜马军;劝秀以河北为基地,收民心,待机取天下,得信任;又以前将军破刘玄之将王匡、成丹等;光武帝刘秀即位,拜大司徒,封酂侯,渡河入关,多方招降,所部号称百万;后屡为赤眉军所败,被免大司徒;复拜右将军,击破延岑;封高密侯,行司徒事。汉明帝时,拜太傅。卒谥元。

21、冯异

东汉颍川父城人,字公孙。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新莽末,以郡掾监五县,为王莽拒刘秀。后归刘秀,为主簿,从破王郎,平河北。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退处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刘秀即帝位,封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击败赤眉军于崤底;后攻公孙述、隗嚣,卒于军。谥节。

22、诸葛亮

三国蜀琅邪阳都人,字孔明。东汉末避乱隆中,躬耕读书,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有“卧龙”之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刘备屯新野,三顾茅庐,诸葛亮陈据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共抗曹操之策,出而为刘备主要谋士;次年,曹操南争荆州,出使东吴,孙刘联合抗曹,获赤壁之胜,刘备据有荆州;建安十九年,入蜀增援刘备,定成都,任军师将军,镇守成都。刘备称帝,任丞相,录尚书事;张飞死后,领司隶校尉。章武三年,受遗诏辅佐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东和孙权,南平诸郡,北争中原,多次出兵攻魏;与魏将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传制木牛流马,用于山地转运,又革新连弩,能同发十箭。有《诸葛亮集》辑本。

23、房玄龄

名或作乔。唐代齐州临淄人,字乔。房彦谦之子。隋开皇时举进士,为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唐高祖武德中,与长孙无忌等策划玄武门之变。唐太宗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封邢国公;后任尚书右仆射,改魏国公;监修国史;贞观十一年,徙梁国公。居相位十五年,与杜如晦共掌朝政,世称“房谋杜断”。进司空,累表固辞。卒谥文昭。曾受诏重撰《晋书》。

24、杜如晦

唐代初京兆杜陵人,字克明。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擢陕州总管府长史,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兼文学馆学士;从李世民征伐,常参谋帷幄,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李世民立为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唐太宗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号为称职;贞观三年,进右仆射,仍领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裁定。当世称良相,必曰“房、杜”。卒谥成。

25、李靖

唐代雍州三原人,字药师,一说本名药师。姿貌魁秀;少有文武材略,通书史,誉称“有王佐才”。唐高祖时,拜行军总管,萧铣平,招降岭南四十九州,又曾镇压辅公祏军。唐太宗即位,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转兵部尚书;破突厥,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吐谷浑侵边,复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又改卫国公。卒谥景武。后人录其论兵语,为《李卫公兵法》。

26、郭子仪

唐代华州郑县人。以武举累迁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唐玄宗时,安禄山乱,为朔方节度使,败史思明于河北。唐肃宗即位,官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以功擢中书令,后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仆固怀恩叛,联回纥、吐蕃攻唐;郭子仪驰数十骑说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唐德宗立,尊为尚父,罢兵权。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卒谥忠武。

27、李晟

唐代洮州临潭人,字良器。初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凤翔节度使高昇召补列将;因击羌、党项、吐蕃有功,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以右金吾卫大将军为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朱泚反,李晟收复京师,以功拜司徒兼中书令;改封西平郡王。唐德宗尝曰:“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非为朕也。”李晟好善嫉恶,理家严,达礼敦教。卒,谥忠武。

28、曹彬

宋代真定灵寿人,字国华。五代后汉乾德中,为成德军牙将;仕后周历河中都监,迁引进使。入宋迁客省使,以军功改左神武将军,俄兼枢密承旨;宋太祖乾德二年,伐蜀,为都监,下峡中郡县,清介廉谨,所至悦服;后又从征太原;开宝七年,任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榷都部署,征南唐,克金陵,不妄杀一人;师还,拜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雍熙三年,与潘美等北伐契丹,连下州县,后为耶律休哥所败,退至岐沟关兵溃;责授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即位,复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召拜枢密使。卒谥武惠。

29、潘美

宋代大名人,字仲询。从后周世宗征高平,以功迁西上閤门副使。入宋,以行营都监从征李重进。荆湖平,授潭州防御史。宋太祖开宝三年,以贺州路行营诸军都部署征岭南;次年,挥师广州,灭南汉,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开宝七年,以昇州道行营监征南唐;次年,平金陵;开宝九年秋,副党进伐北汉。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为北路都招讨兼判太原行府事,灭北汉;继征范阳,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师,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御契丹。雍熙三年,宋以三路北伐契丹,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以指挥不当,名将杨业陷敌阵亡,坐削秩;后加同平章事。卒谥武惠。

30、韩世忠

宋代延安人,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家贫无产业,年十八,以敢勇从军。宋徽宗宣和二年,随王渊镇压方腊。宋钦宗即位,迁武节大夫,以千卒败李复数万兵。宋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韩世忠率所部发平江,苗傅、刘正彦败遁,追擒之,送行在诛杀;授武胜昭庆军节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镇江;以八千众阻十万金兵渡江,与兀朮相持黄天荡达四十八日。绍兴初,镇压建安范汝为起事;绍兴四年,大破金人与刘豫之兵于大仪镇,时论以此举为中兴武功第一;绍兴六年,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屡挫伪齐及金兵,金人不敢犯;绍兴十一年,与岳飞、张俊同被召入朝,任枢密使,解除兵权。韩世忠诋排和议,疏桧误国。后罢为醴泉观使,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时跨驴携酒,纵游西湖。岳飞冤狱,世忠独诘桧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宋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

31、岳飞

宋代相州汤阴人,字鹏举。农家出身。徽宗宣和中从军,以功迁秉义郎,隶宗泽部下。宋高宗建炎元年,上书反对京师南迁,被夺官;改从王彦,与金兵战于太行山;复随宗泽守开封,任统制;宗泽死,随杜充南下;建炎四年,败金兵于常州、镇江,收复建康;后参与平定李成、曹成等割据势力,擢任都统制。绍兴四年,大破金与伪齐兵,收复襄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绍兴五年,镇压杨么起事;绍兴六年,驻兵襄阳,收复洛阳西南部分州县,联络太行山义军;绍兴十年,率师北伐,连败金兀术,获郾城大捷,进军朱仙镇;因高宗与秦桧力主和议,一日降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被迫班师;绍兴十一年,受召赴临安,被解兵柄,任枢密副使;旋被诬入狱,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宋孝宗时,追谥武穆。宋宁宗时,追封鄂王。有《岳武穆集》。

32、张浚

宋代汉州绵竹人,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张咸之子;宋徽宗政和八年进士。宋高宗建炎初,历侍御史、礼部侍郎;建炎三年,金人南侵,留吴门节制军马;苗刘之变,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议经营关陕,诏以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决策治兵与金军大战于富平,虽失利,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绍兴五年,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曾镇压杨么。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且谋北伐;以郦琼叛引咎求罢;秦桧用事,被斥近二十年;金完颜亮南侵,复起用。宋孝宗隆兴元年,除枢密使,督师北伐,符离之战失利。旋再相,为主和派排去。卒谥忠献。有《易传》、《中兴备览》及文集等。

历代帝王从祀名臣,共32人,列于历代帝王庙的两庑。每庑设置两个祭坛,每次祭祀时,每个祭坛进献少牢一。

所谓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全文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行,张浚,历代帝王庙,朱元璋,过程,朝廷,黄帝,祭祀,公元,发展,刘秀,刘邦,帝王庙,朱元璋,黄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行,张浚,历代帝王庙,朱元璋,过程,朝廷,黄帝,祭祀,公元,发展,刘秀,刘邦,帝王庙,朱元璋,黄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行,张浚,历代帝王庙,朱元璋,过程,朝廷,黄帝,祭祀,公元,发展,刘秀,刘邦,帝王庙,朱元璋,黄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