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神算子刘伯温之死,应该由明太祖朱元璋,还是丞相胡惟庸来背锅?

神算子刘伯温之死,应该由明太祖朱元璋,还是丞相胡惟庸来背锅?

前言: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文成)人。随着明代中后期文官集团开始掌握话语权,对于刘伯温的评价突然地出现了拔高和神化。甚至于明武宗朱厚照在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下诏夸奖刘伯温"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追赐其为太师,谥文成。

在一场长达数百年的造神运动中,刘伯温逐渐成为了前知500年,后知500年的神仙一般的人物。民国年间,一本托名刘伯温为作者的《烧饼歌》更是风靡天下。以至于刘伯温没能当成丞相,被认为是朱元璋对他的忌惮。甚至刘伯温之死,也被逐步演化成了皇帝朱元璋授意,丞相胡惟庸动手的一个连环套阴谋。

诚意伯刘伯温画像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基刘伯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是否神奇到朱元璋一定要下毒手除掉他呢?要知道在刘伯温去世的洪武八年,朱元璋还一点看不出要屠戮功臣的迹象。今天笔者就来梳理一下史料,看看刘伯温之死这口锅,到底应该由谁来背。

刘伯温的个人简历

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开国功臣来说,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集团的时间是比较晚的。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成为了一方诸侯。

那么这段时间刘伯温在干什么呢?作为元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刘伯温在官场上一直不得意。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刘伯温被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协同剿灭方国珍义军。结果方国珍招安了,刘伯温则因为觉得赏罚不公,再次隐居乡里。

直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羽翼渐丰,开始打起聘请文人的主意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既没有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亲自去请,只是"遣使以束帛徵之"。甚至邀请的对象都不是一个人,还包括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

雪后的南京城

至于刘伯温归附朱元璋以后的主要工作,更多地在于观察天象。比如陈友谅奔袭南京的那一次战役,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坚定了众将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刘伯温再次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当老朱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之时,刘伯温又提出"金木相犯日决胜"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更多地以一个术士的形象出现,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至于实打实的战功,那他是没有的。

因此在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之中,同样没有战功,但是资历既老,为朱元璋集团的后勤保障工作立下头功的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名列开国勋贵第一名。而资历既浅,然后既不从事实际政务,又没有实打实战功的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难道有什么奇怪和不合理的地方么?对于刘伯温的功劳,朱元璋在给他的诰文中写得很清楚:"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说白了还是当一个术士来用。所以开国两位伯爵,老资格、干实事的忠勤伯汪广洋岁禄就是360石,是刘伯温的1.5倍。

人设的崩塌

刘伯温既然以神机妙算,善观天象作为人设,那么这种玄而又玄的事情总有失算的时候。根据《明史》的记载,有一次大旱,朱元璋问计于群臣。刘伯温指出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数万去世将士的妻子导致阴气郁结,第二死去的工匠暴尸荒野,张士诚手下投降的官吏都被编为军户导致上干和气。只有改正这两点,大旱才会结束。

会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胔骸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没想到这次刘伯温算术不灵,朱元璋按他说的做了以后,旱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于是乎刘伯温在老朱心中"算术如神"的形象一下子崩塌。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更为致命的是洪武三年那次关于丞相人选的讨论,让朱元璋彻底失去了对刘伯温的信心。当时左丞相李善长办理病退,回家养病去了,其实也是急流勇退的一种表现。但是朝廷工作还是要有人来做,这空出来的丞相位置应该由谁来接班呢?人选涉及到三个人:分别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对于这次谈话,我们来看下《明史刘伯温传》之中是怎么记载的。

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杨宪,山西阳曲人,朱元璋攻克南京时招纳的人才。杨宪长期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包括和张士诚、李察罕等人的联络工作,都是由其一手操办,同时又是刘伯温的好友。

刘伯温当然也很清楚朱元璋第一个抛出杨宪的目的,所以他也直截了当地指出杨宪的缺点,那就是"有相才无相器"。丞相是一个长袖善舞的角色,显然刘伯温并不认为他的好友杨宪有这样的能力。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汪广洋,江苏高邮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起便追随朱元璋,行政能力极强。徐达北伐攻下山东之后,被朱元璋派往当地安抚军民的就是汪广洋,可见老朱对其能力的认可。但就是这样一位能吏,刘伯温对其的评价是器量还不如杨宪。

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两个人选都被否决,朱元璋斜着眼睛看了看刘基,提出了最后一个人选:胡惟庸。胡惟庸,安徽定远人,韩国公李善长老乡。胡惟庸也是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起便追随朱元璋,并且长期担任地方工作。不但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团结同僚也很有一套。

驾,可以泛指普通车辆,也可以特指帝王的车。偾,音[fèn],是败坏、搞糟的意思。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对于胡惟庸,刘伯温就差破口大骂了。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所提的三个人选被全部否决,老朱自然是心下不快,于是他试探性地说:"那丞相一职只有请先生你来担任了。"刘伯温看出了皇帝的猜忌,立刻否认自己想当丞相,并且给出两个理由。第一是"疾恶太甚",也就是不能团结同僚,缺乏做丞相的素质。第二是"不耐繁剧",也就是不喜欢做繁复的日常工作,当然也可能是不会做。总的来说,刘伯温所说的这两点集中反映了文人的缺点,那就是眼高于顶和不能踏实做事。

老朱很生气,自己提的人选被贬低的一塌糊涂,然后呢又提不出实际人选,难道丞相一职就空在那里么?朱元璋摇了摇头,在心中默默地把刘伯温摆到了不可重用的位置上去。

告老还乡,身败名裂

最终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意见,还是任命了杨宪作为中书左丞相。没有想到的是杨宪出任丞相还不到一个月就被扳倒。杨宪的迅速落马一直是明初历史的一桩迷案,但杨宪恐怕死也没想到他的好友刘伯温会在背后捅他一刀。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明太祖实录五十四》)

杨宪虽然倒台,但其实朱元璋很清楚这是派系斗争的结果,因此在第二年三月,61岁的刘伯温就被打发退休回老家了。

(洪武四年三月)丁未,诚意伯刘基致仕。(《明史卷二·本纪第二》)

刘伯温带着一身怨气回到了老家,天天喝喝酒下下棋。青田县知县微服求见,这位堂堂的诚意伯竟然自称草民,足见心中的块垒之深。

刘伯温故里

当时在浙江瓯、括间之间有块隙地,名字叫“谈洋”,和福建接壤。刘伯温上奏朝廷称这块地方从方国珍时代开始就有奸民贩卖私盐,请在其地设立巡检司。老朱一听这是好事啊,当即准奏。

结果当地老百姓不干了,这块地明明属于温州管辖,有着老百姓的产业,什么时候变成三不管地区了?你个刘伯温太不是东西了,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就要抢夺民田吗?于是乎老百姓团结一心,拒绝官府征地。地方官自知理亏,把这事给压下,不敢上奏朝廷。

刘伯温勃然大怒,一群"乌合之众"胆敢对抗大明开国伯爵!这时候他不认为自己是草民了,派长子刘琏直接到南京去告御状。老朱一听这还了得,地方官竟然放纵老百姓对抗官府,立刻指示刑部把当地官员给抓到南京问话。

等中书省收到刑部递上来的审讯结果之后,本就与刘伯温不和的丞相胡惟庸一看差点没把嘴都给笑歪了。胡惟庸心想好你个刘伯温平时道貌岸然,还骂我是翻车的货,自己回老家居然能干出这样不要脸的事。

胡惟庸在和朱元璋汇报时候指出:第一、刘伯温让儿子跳过中书省,直接到御前奏事,属于程序错误。第二、地方官员称事情真相是刘伯温看中谈洋这块地,想把它作为家族墓地。但因为当地老百姓不愿意转让,所以刘伯温才建议设立巡检司,"实欲逐民,以规取其地"。地方官员在开国功臣和老百姓之间左右为难,所以才没把这个事情上报。

事情真相大白,要搁在十年之后,刘伯温估计就直接咔嚓了。但现在还是洪武初年,朱元璋对功臣们还是比较客气的,因此只是免去了刘伯温240石的岁禄,没有进一步追究。

死亡之谜,毒发身死还是因病而亡?

朱元璋的处理结论一出来,刘伯温大惊失色,立刻赶赴南京谢罪,并且就此长居京师(可能也是没脸在家乡再待下去)。一个自诩"清流"的知识分子,竟然在老家巧取豪夺,刘伯温的形象算是垮了。洪武八年正月间,胸中一股火发不出来的"神算子"终于病倒了。朱元璋认为刘伯温之病可能与"谈洋案"有关,同时也为了弥补胡惟庸和刘伯温的关系,他老人家特地让胡丞相带着太医去刘府探望。

太医进行了诊断,并开了药方。胡惟庸和太医走了以后,刘府照单抓药。但是吃了药以后刘伯温感觉"若有物塞腹中",非常痛苦。三月下旬,朱元璋因为刘伯温久病未愈的缘故,特旨派车送他回浙江老家。在给刘伯温的御制诰文之中虽然提到"赐归乡里,冀永寿祺",但对他鱼肉乡里的行为依然没有忘记谴责:"何图咎生乡曲,有干国宪"。

丞相胡惟庸剧照

刘伯温回乡之后只过了短短一个月,就于四月十六日病故,终年65岁。从刘伯温去世开始,他的儿子刘琏、刘璟就把老父亲的去世和胡惟庸联系在了一起。消息传的久了,社会上对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几乎已经人尽皆知。洪武十二年御史中丞涂节向朱元璋揭发此事,甚至于连朱元璋本人都有所怀疑,特意把胡惟庸在中书省长期的老同事汪广洋叫过来询问。在汪广洋斩钉截铁地表示绝无可能之后,老朱一怒之下还把他给贬去了海南岛。在胡惟庸倒台之后,刘伯温被胡惟庸所害更是被打成了铁案。胡丞相实在是冤啊,方子是太医开的,药是刘府自己去抓的,有什么药能让人三个月以后才去世的呢?

然而朱元璋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几百年之后,人们进一步将刘伯温之死跟自己给联系了起来。胡惟庸也变成了受皇帝指使而奉命办事而已。

结语: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开国时刘伯温当然有功,但其功劳和其他勋贵相比还差的太远。朱元璋本人更多地也只是利用刘伯温"看天象"的本事,从来也没有把他作为丞相人选来考虑过。而胡惟庸虽然和刘伯温不和(任谁听到刘伯温在御前对自己的评价,恐怕都不会对他有好脸色),但是在"谈洋案"中刘伯温已经被搞臭了,胡惟庸又何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亲自出马去把他毒死呢?

事实上从刘伯温的病症来看,一直都有他是肝癌去世的怀疑。之所以先是胡惟庸,再是朱元璋,无非是后世之人添油加醋,先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胡惟庸作为替罪羊。接着在明朝中后期得势的文官集团为了给自己的祖宗涂脂抹粉,甚至不惜诬蔑到开国太祖头上。历史是个小姑娘,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有权对其进行打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丞相,汪广洋,胡惟庸,明太祖朱元璋,刘伯温,工作,公元,杨宪,集团,南京,消息资讯,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刘伯温,杨宪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丞相,汪广洋,胡惟庸,明太祖朱元璋,刘伯温,工作,公元,杨宪,集团,南京,消息资讯,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刘伯温,杨宪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丞相,汪广洋,胡惟庸,明太祖朱元璋,刘伯温,工作,公元,杨宪,集团,南京,消息资讯,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刘伯温,杨宪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