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施耐庵、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后,为何不投靠朱元璋,而是隐居着书?

施耐庵、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后,为何不投靠朱元璋,而是隐居着书?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崛起,完成了驱逐鞑靼、光复中华的大业。他被认为是自汉高祖刘邦以来最正直的皇帝。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有两个强大的对手,一个是陈友谅,一个是张士诚。其中,张士诚与朱元璋几乎同时崛起吴国,并称王。他们斗了十几年,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仇人。农民战争初期,张士诚的财富和声望远高于朱元璋,并得到江南各界人才的拥护,形势正盛。然而,朱元璋完全是以泥腿起家的。不仅他的财富远不如张士诚,而且可以依靠的人才也少之又少。

但就是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朱元璋力挽狂澜,先后歼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主力,建立了明朝。

在回顾张士诚被淘汰的原因时,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不尊重人才的错误。这主要是说,张士诚在叛乱初期的势力大大扩张,占据了元朝北运粮盐的要道,成为起义军中最富有的一方。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广纳江南人才,其中不乏进士和元朝地方官,可谓人才济济。这些人才中最著名的当属后来成为四大名家的施耐庵和罗贯中,他们都是当时张士诚招揽的重要幕僚。

然而,自封为吴后后,张士诚任性好色的作风就暴露无遗了。他喜欢做情人,不听施耐庵、罗贯中等员工的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这些人才纷纷离他而去,选择隐居.失去这些人才后,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屡屡败北,最后战败身亡。

回顾这段历史,不少学者认为,张士诚任性享乐的作风值得后人警醒。赦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施耐庵、罗贯中等人在离开张士诚之后,没有去投靠朱元璋继续反元,而是选择回家隐居?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比较一下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区别,找出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投靠他的原因。张士诚是起义军首领,以私盐商起家,是元朝末年动荡时期最富有的军阀。由于他占领了苏州、扬州、高邮等繁华之地,控制了从江南运来的财富和粮食经大运河运往北方元朝都城的通道,成为最强大的造反派。

元末军队。同时,他的领地又临海,也切断了浙闽出海运粮北上的航道,北元军队后勤难以为继,南下无计可施。长期镇压抗元起义军。可以说,张士诚的存在,在元末农民战争初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张士诚不同,朱元璋在张士诚以西的内陆地区。虽然水网密布,交通便利,但他的财富远不如张士诚。由于元朝的暴虐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地方有大量流民食不果腹。朱元璋通过招募这些流民组建了自己的军队。

从军队的构成来看,朱元璋一方全是贫苦农民,钱不多,而张士诚身边则有大量的盐商和富商,战争资源完全不同。所以,抗元之初,朱元璋的军队力量薄弱,而张士诚却在财富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壮大。有了钱,张士诚在江南广纳贤才,一时间成为最强志愿军。

永嘉之乱后,江南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这里长期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因此,不少江南文人纷纷投靠在张士诚麾下。一时间,他的手下人才济济,更招揽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这些人才中,有不少在元朝都是小有名气的,甚至在元朝当过地方官吏。

比如大名鼎鼎的施耐庵,与刘伯温同时进士。还有当时的著名诗人陈霁,曾任元代检阅人,因为人撰谏篇被诛,隐居江南。而罗贯中更是“志在成王”,主动投奔张士诚麾下,只为完成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业。

从张士诚和朱元璋原有的势力和战争资源对比来看,施耐庵、罗贯中等人投靠张士诚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一方面,张士诚地势不错,控制着元军的后勤补给,占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张士诚有钱有粮,招兵买马。各方面情况都很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张士诚与当时的主流之一的红巾军关系不大,尤其是与白莲教。

江南读书人都是儒家弟子,比较反对宗教造反。他们更倾向于儒家治国安民的理论。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朱元璋不如张士诚,所以他并不是这些优秀的江南人才的首选。

但由于张士诚任性贪图享乐,尤其是自封吴后后任人唯亲,逐渐背离江南文人治国理念,被施耐庵、罗氏弃用。关中等。据史料记载,张士诚之所以被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称王。这与朱元璋同时期谋士朱升所建议的“筑高墙,广聚粮草,渐为王”的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张士诚急功近利,与江南文人的民族路线设计发生冲突,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可以说,这些江南文人并没有加入善于接受意见的朱元璋,甚至拒绝了朱元璋的招揽,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翻看当时的各种史料记载,可以发现朱元璋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这些江南文献对国家的期望。第一,朱元璋不是儒家弟子,也不推崇儒家思想。他出家为僧,叛乱时加入红巾军,有白莲教叛乱的影子。这有悖于儒家的宗教观,所以很多江南文人对他敬而远之。

第二,朱元璋的军队以最贫困的劳动人民为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多。从明朝初年的史书来看,朱元璋手下的军队大多是流民灾民中脱颖而出的将领。只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几位官员,这与张士诚阵营的鼎盛时期完全不成比例。

施耐庵、罗贯中等江南文人云集,自然喜欢文人多的地方。

在这些上层社会精英眼里,朱元璋手下都是泥腿秋吧,根本不是功成名就的一方。虽然朱元璋的军队非常有战斗力,而且张士诚一方分布均匀,但这些文人对他们的评价并不高。在文人眼中,他们认为的天下共主应该是高度理想化、具有人文气质、文武双全的人。但朱元璋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天下共主,顶多是个能打仗的军阀。其实朱元璋因为没有背景,一度被很多人看不起。他发了财之后,虽然派人去招揽过这些江南文人名士,但大多都失败了。

只有刘伯温、宋濂等少数人接受了邀请,加入了他的阵营。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朱元璋表面上是个下士,其实也看不起文人,重武轻文的倾向很严重。从明朝的史书来看,在明朝初年的开国功勋中,文人得到正式封赏的寥寥无几。相反,大多数军事将领,只要有一些功绩,就可以超过文官。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刘公、二十八侯、二主,共封有功臣36人。其中文官只有三人,剩下的三十三人都是将军。官吏中,以李善长为最高,任开国大臣、守信大臣、特晋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史、中书左丞相、大韩国公,年薪四千石,世袭子孙,铁券,救李善长二死一命。

李善长是唯一一位被封为公爵的官员,也是一位具有士大夫最高地位的功臣。剩下的两个官员是王广洋和刘伯温。他们既是三十六英雄中垫底的两位,也是仅有的两位伯爵。事实上,王广洋和刘伯温曾多次受到朱元璋的嘉奖,甚至被认为可以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但获奖时却排在最后,可见朱元璋对文人的歧视。而时任朱元璋谋士的朱升、太子朱标的师父宋濂却没有得到这次册封,可见朱元璋麾下文人脱颖而出之难。在重武轻文的风气中,文人不如武将,这也是施耐庵等人拒招的原因之一。

基本上,以上原因都与朱元璋的身世息息相关。朱元璋不是出身名门望族,更不是普通的豪门。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因饥荒和自然灾害走上了造反造反的道路。和他一起工作的,都是一起吃苦的农民,对这些江南上层文人,并没有什么好感。施耐庵和罗贯中虽然才华横溢,但同样出身于元朝的精英阶层。他们过着富裕的生活,对出身贫寒的底层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所以排斥底层人。事实上,在张士诚的顾问团队中,比施耐庵和罗贯中还要得意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陈机、陆远等人。

让这些人弯着腰听一个泥腿子指挥,真是太打脸了。张士诚虽然算不上什么高端人物,但却是私盐商出身。至少他家境富裕,与文人来往多,知道不少行事规矩。文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让施耐庵和罗贯中看不起朱元璋,没想到这个低贱的泥腿却成为自汉高祖刘邦以来最有正义感的开国元勋。因此,古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是一句空话。人民只能是最底层、最贫穷的人民群众,而不能是高层精英。当一个国家从以民为本的政治转向精英政治时,它就注定要灭亡。明朝的发展轨迹揭示了这个道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朱元璋,江南,人才,离开,罗贯中,财富,军队,张士诚,施耐庵,故事传记,朱元璋,江南,罗贯中,张士诚,施耐庵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朱元璋,江南,人才,离开,罗贯中,财富,军队,张士诚,施耐庵,故事传记,朱元璋,江南,罗贯中,张士诚,施耐庵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朱元璋,江南,人才,离开,罗贯中,财富,军队,张士诚,施耐庵,故事传记,朱元璋,江南,罗贯中,张士诚,施耐庵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