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胡惟庸请朱元璋到家中喝酒,朱元璋走到一半,突然下令:满门抄斩

胡惟庸请朱元璋到家中喝酒,朱元璋走到一半,突然下令:满门抄斩

大家在看古装电视连续剧的时候经常会听见这样一句台词:君要臣死,则臣不得不死。

而一般来讲,能让皇帝起了杀心的臣子如果不是犯下了罪无可赦的大错,那么就是因为该臣子的“存在”会使得皇帝久久不能“安心”。

明朝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胡惟庸,盛邀皇帝到其府上宴饮。

可朱元璋刚走到半路,就突然下诏将胡惟庸一家满门抄斩,不留任何活口——最终,明朝的史官将明太祖抄斩胡惟庸全家一事定义为“宰相谋逆案”。

但后世不少史学家却始终持有异议,认为明太祖是籍此来大开杀戒以实现其政治目的,将胡惟庸当成了取缔“相权”的牺牲品。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才华平平却好运频仍的明初宰相胡惟庸

公元1320年前后,一个叫胡惟庸的男孩降生在安徽濠州定远县一户寻常人家之中。由于家境平平以及生逢乱世,胡惟庸虽然入过私塾受教,但终究也没能饱学诗礼,充其量就是一介文弱的书生而已。

双亲相继过世后,略微懂点玄学的胡惟庸为了温饱不得不到市集上摆摊卖艺,通过给人相面和算卦来赚取柴米家用。

而命运的罗盘总是在暗中操控着一切,一天,20多岁的胡惟庸遇见了彼时正担任知州元帅的朱元璋,当时,器宇轩昂的朱元璋在胡惟庸的摊位上坐定,只想让胡惟庸为其卜算一下前程未来。

而胡惟庸暗中瞧出了朱元璋的不凡,于是便搅动三寸不烂之舌对朱元璋大肆夸赞吹捧了一番,直哄得朱元璋飘飘然欣喜异常,不但主动多给了2两赏银,还特意记下了胡惟庸的姓名这才满面含笑地大步离去。

是夜,回到营帐中的朱元璋对白天那个叫胡惟庸的算命先生所说的话深以为然,因为那个时候朱元璋正在冲击事业之巅,他深信自己即将拥有一个光耀尊荣的未来,而那个未来“碰巧”与胡惟庸描述的不相上下。

因此,朱元璋第二天就命人到市集上去寻找胡惟庸,问他愿不愿追随自己干事创业。

天降薪职,胡惟庸岂有不受之理,他赶忙收拾了包袱衣物喜滋滋地投奔在了朱元璋的麾下。

后来,朱元璋故意将一些普通且细碎的文职工作安排给了胡惟庸,而胡惟庸却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总是将所负责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也算初步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不久,朱元璋将更多且更为重要的文书工作交给了胡惟庸处理,还让胡惟庸担任了“主簿”一职。

胡惟庸不负期望,不仅办事沉稳而且思虑周详,再加上他实际上还是朱元璋的同乡,所以没过几年,胡惟庸便成为了朱元璋信重有加的心腹之才。

胡惟庸的才能不大不小,其人又极擅逢迎之术,故在朱元璋的有意拔擢之下接连升官,从主簿升至知县、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位,可谓仕途顺畅、十分风光。

公元1368年元月,朱元璋在应天建制称帝,建立了明朝,定年号为“洪武”。

洪武三年,胡惟庸被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3年后,胡惟庸在其儿女亲家、天子第一心腹谋臣李善长的推荐之下,出任了大明朝的右丞相一职。

又过了4年,胡惟庸再度加官进爵,官拜“左丞相”,即大明朝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在朝野内外炙手可热、权势逼人。

明朝史官笔下描绘的“胡惟庸谋逆案”始末

提到明初的“胡惟庸谋逆案”,我们就不得不先说一说“云奇告变”的典故:公元1380年初夏里的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受宰相胡惟庸之邀,自西华门摆驾离开皇宫,要到距皇宫不远的胡惟庸府上去看热闹。

皇帝的车辇正在行进途中,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却径直冲到御驾的车马面前,他在紧张地说不出话,同时还拼命地指着宰相胡惟庸的家,令朱元璋十分惊愕,最终未去胡惟庸府邸为客。

史书记载,云奇不顾一切地阻拦御驾前行之后,朱元璋满腹惊疑地返回皇宫,他登上宫墙却望见了宰相胡惟庸的府邸里兵勇跃动、刀剑林立。

至此,朱元璋总算明白了太监云奇的意思,他立即命御林军将宰相府重重包围,逮捕了胡惟庸及其全部家眷并投入大牢,而后又以最快的速度将朝中的胡党一一革职查办、问罪论斩。

而就在“云奇告变”的前一日,权倾一时,且早有谋逆之心的胡惟庸,谎称家中水井里长出了石笋,乃是祥瑞之兆,遂特邀皇帝到府上亲赏祥瑞之象。

按照明史的说法,宰相胡惟庸邀请明太祖观赏祥瑞是假,意欲犯上谋逆是真。

公元1380年秋,“中国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伏法被诛,九族尽灭,罪恶滔天。

“胡惟庸谋逆案”不仅连带出了3万余人与之牵扯垫背,更拉开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血腥序幕。

那么,真实的胡惟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深受皇帝倚重和高看的他又何来谋逆之心呢?

为确保“君权”的集约与威严,朱元璋通过诛杀胡惟庸而取缔“相权”

纵观胡惟庸的上位史,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事实: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能人奇才不少,而才华平平的胡惟庸最终却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明宰相,的确与他善于逢迎圣意、投奔朱元璋时间极早不无关系。

从龙数十载,让朱元璋见到了淮西旧勋胡惟庸的沉稳和勤奋、用心与谨慎,胡惟庸纵然不是什么大才,但他办事情一向都是揣摩着朱元璋的意思,极擅迎合和奉承皇帝,故逐渐赢得了朱元璋的倚重和信任。

洪武六年,朱元璋在中书省的3位丞相里左挑右选,最终敲定了让胡惟庸来担任大明宰相一职,使其官居百臣之首。

上位后的胡惟庸风光无限,真可谓权柄在握、前程似锦。

然而随着宰相生涯的增长,高高在上的胡惟庸渐渐滋生出了一些“小心思”,开始背着皇帝暗中搞一些小动作。

比如,他开始向皇帝“只报喜不报忧”,朝中一些废贬官吏、生杀治罪之事时常不向明太祖报奏,而是自己私下里拍板论定。

每当看见有人向皇帝递呈弹劾自己及胡党的奏折,胡惟庸就匿而不报,并对那些敢于“诋毁”自己的臣子暗自开展打击和报复,顺带“辨别”出哪些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亲信和党羽,而后蓄意拉拢皋牢,在朝廷中拉起了一支同气连根的“胡党”。

大将军徐达率先发现了胡惟庸贪腐奸恶的一系列行径,但却选择暂且隐忍不发,继续替皇帝暗中监视着胡惟庸的一举一动。

不久,番邦使节来京进贡,胡惟庸将贪欲之手伸向了那批贡物,徐达得知后愤怒难抑,遂向朱元璋告发了胡惟庸的劣行。

但最终,朱元璋只是将罪过加到了中书省右丞汪广洋的头上,放过了胡惟庸。

躲过一劫的胡惟庸在一旁暗暗庆幸自己的好运,殊不知心明眼亮的明太祖早已设下了暗局:财势滔天的独相胡惟庸霸权横行了许久,其“相权”早有轧制“皇权”之势,而皇帝的卧榻旁又岂容他人酣眠?!

于是,看透一切的朱元璋便开始考虑如何打压“相权”,甚至还意图彻底取缔“相权”的存在。

7年过后,权倾朝野的大明宰相胡惟庸因结党营私、意欲谋反而被问罪下狱,“胡惟庸谋逆案”最终导致了胡党3万余人被连根拔起、尽数遭诛。

随后,明太祖断然借此而废掉了丞相制度,从而重新强化了“皇权”,结束了长期以来“相权”对“皇权”的牵扯和制约。

回首再观明初的“胡惟庸谋逆案”,我们不禁对明太祖为除心头大患而不惜编造借口来“栽赃”宰相胡惟庸的事情感到些许愕然。

看来,宦官云奇救主只是洪武年间的一则轶事传闻,而那嚣张横行的独相胡惟庸无论是否包藏谋反的祸心,都是死劫难逃的。

一切皆因明太祖思想超前,他不想看到“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尖利对抗,于是最终硬下心来一举屠戮了胡惟庸及其势力党羽,将堪与“皇权”制约、抗衡的“相权”来了个斩草除根,以永绝后患。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宰相,明朝,朱元璋,府上,胡惟庸,未来,皇帝,皇宫,公元,云奇,消息资讯,明太祖,宰相,朱元璋,胡惟庸,胡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宰相,明朝,朱元璋,府上,胡惟庸,未来,皇帝,皇宫,公元,云奇,消息资讯,明太祖,宰相,朱元璋,胡惟庸,胡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宰相,明朝,朱元璋,府上,胡惟庸,未来,皇帝,皇宫,公元,云奇,消息资讯,明太祖,宰相,朱元璋,胡惟庸,胡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