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君伴诤臣|汲黯屡次以下犯上,他是汉武帝的魏征?

明君伴诤臣|汲黯屡次以下犯上,他是汉武帝的魏征?

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

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的确!水太清了,鱼儿都无法生存;过于精明的人,很难有朋友。

“察”字除了当精明讲,还有清高的意思。清高一般形容人品德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也可以指为人比较高傲,不愿意合群。

清高之人,朋友也不会很多。

所以,汲黯大概就没朋友,因为清高。

性格高傲,还缺少礼节,当面直言,自己看不惯的就怼人家,而且还是当面毫不留情,即使是九五至尊的汉武帝也多次遭怼。用司马迁的话来说“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符合意愿的人就善待他,不合意的人连见一面都不能容忍,士大夫因为这个而不愿意依附于他。

所以说汲黯是没有朋友的。

司马迁虽然说汲黯“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据@七品草民 估计这纯粹是汲黯一厢情愿,对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友好,然而人家未必拿汲黯当真心朋友。

在《窦婴灌夫田蚡列传》中,灌夫为了窦婴可以两肋插刀。汲黯与灌夫两人虽都具有“游侠,任气节”秉性,但是灌夫落难时,汲黯并未出手相助。

汲黯画像。

秉性正直大概源于祖上

“汲黯字长孺,濮阳(河南濮阳西南)人也”。

“其先不宠于古之卫君”,汲黯的祖上不受卫国国君宠信。有版本“不宠”为“有宠”,@七品草民以为“不宠”,反而说明汲黯秉性正直为祖上遗传。

“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到了汲黯七代,每代都做卫国的卿大夫。根据这一句“有宠”也可以解释得清。

“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父任”为汉制,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满三年者,都能保举同胞兄弟或者儿子一人为郎。汲黯经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因端庄严肃而被人敬畏。

这句话还隐藏着信息,汲黯之父也是二千石得、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汲黯任职太子洗马,说明很早便与汉武帝建立了亲信关系。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汉景帝刘启驾崩,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汲黯的职务由太子洗马转变为谒者。“谒者”是负责接待宾客,传达通报的近侍。

从“太子洗马”到“谒者”,俸禄均为六百石,以此来看汲黯并未提拔重用。所以,接着司马迁说,“然好学,游侠,任气节”,然而汲黯爱好学习,又重义气、好交游,注重气节。

这些优良品质是否为汲黯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呢?

看来没有。

司马迁又是这么记述的:“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上之颜色”,汲黯私居时虽然品行端正美好,一旦入朝却敢于直言劝谏,多次触犯龙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汲黯触犯龙颜岂不就是惹怒老虎嘛,且还是三番五次。

而汉武帝竟然能够容忍了!最多将汲黯外放做官,“不得久留内”。

对于忠臣只能忍了。汉武帝画像。

汉武帝招贤纳士遭讽刺

“触犯龙颜”,汲黯究竟干了些什么呢?

武安侯田蚡为丞相时,大概是建元六年(前135年)之后。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真正掌权,于是启动尊儒黜道的改革,向天下广泛征集儒学之士。

此处,司马迁虽然将汉武帝的想法给省略了,但是不妨碍阅读,因为紧接着汲黯回答中补充了汉武帝的构想。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陛下您内心私欲太重而又声称广施仁义,却想效法唐尧虞舜古代圣王之治,怎能做得到呢!

这话语,这场面太具有讽刺意味了。

“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朝堂之上,众臣面前,汉武帝被怼得无语了,脸色都变了。想要发火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干脆,站起身退朝回到内宫。

“公卿皆为黯惧”,朝堂之下,众臣吓得像鹌鹑一样,瑟瑟缩缩,都认为汲黯必死无疑。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甚矣”解释为太过分了;“戆”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刚直而愚。

语言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在此用了一个倒装句,表示汉武帝对汲黯仍心怀不满,极度的愤怒,退朝之后对身边人诉说心中愤懑。

“群臣或数黯”,画风一转,这边众臣中有人站出来数落批评汲黯。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三公九卿就是要匡正救过,难道要他们放任谄媚迎合心意,使主上堕落到不合正道的地步?既然已经位居公卿,即使爱惜身家性命,怎能使国家蒙受耻辱!

汲黯舌战群臣,义正言辞地予以回击。无论群臣之“数”是出于对汲黯的保护,还是出于对皇帝尊严的维护,群臣如何批评汲黯,司马迁又给省略了。

汉武帝画像。

汉武帝好大喜功遭批评

汲黯正义直言再度顶撞汉武帝,是关于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降。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21年秋(即元狩二年),《匈奴列传》和《卫青列传》中均有明确。

“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浑邪王投降,汉武帝好大喜功,准备派二万辆车前往迎接。但是,面临难题——“县官无钱”,连年征战耗费导致财政缺钱,而且有车却无马,马匹在战场上损失严重。

“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于是从民间征借马匹,有老百姓不舍得出借,所以藏匿马匹导致数量不够。“上怒,欲斩长安令”,汉武帝大怒,以为长安县令办事不力,准备杀一儆百。

长安令无罪,独斩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叛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疲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史记·列传第六十 汲黯 郑当时》

汲黯又站出来说话了——长安县令没有罪,皇上只要杀了我汲黯,百姓就肯献出马匹了。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降,朝廷可以让沿途各县依次准备车马把他们接运过来,为什么要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人疲惫地去侍奉那些降兵降将呢!

“上默然”。汲黯的正直再一次气哑了汉武帝!

当然,看待此事需要一分为二。汉武帝作为政治领袖,他是从对匈奴作战的全局出发,来看待匈奴归降一事的;而汲黯作为朝廷大臣,则是从百姓疾苦来判断。所以,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着眼点有区别而已。

张汤审鼠。

为五百人请命顶撞汉武帝

“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等到浑邪王率部到来,商人因与匈奴人做买卖,五百多人犯罪被判死刑罪。

“黯请间,见高门”,汲黯为这五百人性命请求给机会觐见,汉武帝在未央宫高门殿接见了汲黯。

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虏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的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以为陛下不取也。——《史记·列传第六十 汲黯 郑当时》

匈奴攻打我们要害部位的关塞,断绝和亲关系,朝廷派兵征讨,战场上死伤数不胜数,而且耗费了数以百亿计的巨资。

我以为陛下抓获匈奴人,会把他们都作为奴婢赏给从军而死的家属,连同缴获的财物也赏给他们,以此告谢天下人付出的辛劳,满足百姓的心愿。

即使这点做不到,浑邪王率众来降,也不该倾尽官家府库的财物赏赐他们,征调老实本分的百姓去伺候他们,把他们捧得如同宠儿一般。

陛下纵然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慰劳天下人,又要用苛严的法令杀戮五百多无知的老百姓,这岂不是“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吗?我认为此举不可取。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此前@七品草民 分析过博士狄山因为劝谏与匈奴和亲,被汉武帝派到边塞驻守,岂料被匈奴割了脑袋。汲黯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竟然未遭汉武帝“腹黑”。

汲黯说这么多,目的明确为五百余人求免罪,中心突出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所以将汉武帝怼得再次“上沉默”,但是最终汉武帝没有听从汲黯劝谏。

事后汉武帝也有抱怨,“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宦海沉浮几度遭贬官

过了几个月,汲黯因为涉及相应案件,恰巧又逢大赦,所以被免官回家了,“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

“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过了几年,正当朝廷更换五铢钱,民间私自铸造现象泛滥,楚地尤其严重。于是汉武帝“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淮阳郡是楚地的交通要道。

“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汲黯趴在地上拒绝接受任命,汉武帝多次下令强逼汲黯接受,最终束手无措被迫走马上任。

汲黯这次被外放淮阳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令黯以诸侯相秩(俸禄)居淮阳,七岁而卒”。

正直的人能力未必强,汲黯即如此。“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这是中大夫庄助很早之前对汲黯的评价,假如让汲黯任职做官,他没有超越他人的长处。

当然,为了佐证庄助的评价,司马迁还特意举例说明。

“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这事情从《东越列传》中查证应该发生于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发兵攻东瓯,汉武帝派汲黯前往视察。“不至,至吴(扬州)而还”,汲黯根本没有到东越,到了就打道回府了。

汲黯出差没有到目的地,就回去汇报工作了。“越人相互攻击,他们本来风俗如此,不值得劳烦天子的使臣。”这算什么呢?对工作敷衍了事?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河内郡发生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

汲黯这次视察到了现场,回来报告又说啥了呢?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史记·列传第六十 汲黯 郑当时》

那里是寻常百姓不慎失火,由于住房相临,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但是,我路过河南郡时,多达万余家贫民饱受水旱之灾,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权宜起见,我凭所持符节下令发开官仓赈济灾民。现在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公孙弘雕像。

这便是汲黯“任职居官”所作所为。“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汉武帝认为汲黯贤良,免去他擅自假传圣旨之罪,降职调任为荥阳县令。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汲黯自视清高,认为做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乡了。

“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汉武帝知道后,又把汲黯召回来,任命为中大夫。“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秩比千石,掌议论,类似于现在的顾问、高参。

但是,不久汲黯又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直言,“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汲黯崇尚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他的治理方式很简单,抓大放小,放权下属,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并不苛求小节。

如此治理说好听一点无为而治,说不好听的基本上放任不管。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汲黯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汉武帝又将汲黯召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

可是,汲黯的正直又很快得罪了公孙弘、张汤,两人非常痛恨汲黯,“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悦也,欲诛之以事”,汉武帝也不喜欢他,都想借故杀死他。

丞相公孙弘很有城府,阴人、杀人不动声色!

于是,向汉武帝推荐了汲黯做右内史。“右内史”也算是九卿之一,与左内史共同负责京畿行政治安。汲黯从主爵都尉调任右内史属于平级调动,但是右内史并非好差事。

“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右内史管辖范围很多都是贵戚宗室子弟,难于管理。所以,公孙弘“腹黑”的推荐了汲黯,“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汲黯为右内史”,不是平常著名的重臣不能担此重任,请调汲黯。

公孙弘将汲黯正直的矛头转嫁给宗室群体,企图以宗室力量对付汲黯。谁知公孙弘碰到了软刀子,“治务在无为而已”。

“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汲黯任右内史几年,政事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

汉武帝为何再三容忍汲黯?

因为汉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有安邦定国之才,可以与国共存亡。

汉武帝曾咨询中大夫庄助,“汲黯何如人也?”庄助回答说:“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挥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让汲黯做官干事,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祖先开创的基业,别人诱惑他不动,排斥他不跨,即使自称孟贲、夏育一样的勇士,也不能夺去他的志节。

庄助的说法应该是比较中肯的,所以得到汉武帝的认可。“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是啊,自古以来就有社稷之臣的说法,像汲黯这样子,差不多就是了。

“社稷之臣”,这便是汲黯屡次触犯汉武帝而未被杀害的原因。

以同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汉武帝大概熟知此话,有诤臣便有明君。身边有正直之臣时刻规谏,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得失。

汉武帝毕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而汲黯就是他的诤臣。

互动讨论,请关注@七品草民。码字不易,谢绝抄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汲黯,群臣,灌夫,司马迁,汉武帝,批评,洗马,朋友,太子,观点评论,中大夫,司马迁,汉武帝,公孙弘,郑当时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汲黯,群臣,灌夫,司马迁,汉武帝,批评,洗马,朋友,太子,观点评论,中大夫,司马迁,汉武帝,公孙弘,郑当时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汲黯,群臣,灌夫,司马迁,汉武帝,批评,洗马,朋友,太子,观点评论,中大夫,司马迁,汉武帝,公孙弘,郑当时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