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

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

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在我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中还算是饱受舆论同情的一个人,清朝所纂修的《明史》甚至还给了他不少优秀的评价。

事实上,崇祯皇帝身上确实有一些优点值得被赞扬,从哥哥手上接到皇位的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他也曾努力过,可最终一切都无能为力了。

崇祯的烂摊子

崇祯皇帝是一个悲剧,这是历史带给他的。

1628年是崇祯元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年轻的皇帝决定重开经筵,这是明朝过去的一项传统礼仪,也可以视为评价皇帝勤怠的风向标。

崇祯想起了这件事,无疑是想要表达自己是个勤快的人,希望诸位臣子都能明白。

那会的崇祯也算是年轻气盛,他想要证明自己勤快,同样也觉得文臣是无能的,这也和当时明朝的处境有关。

内阁大学士刘鸿训还曾说过:“皇上是个冲主。”

很显然,崇祯如何“励精图治”也没能拯救大明王朝的命运,再说,他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误,最终让明王朝毁在了自己手上。

或许,历史不该轮到他的。

1627年8月,朱由检还不到18岁,那会的他被封为信王在宫外居住,也纳了南城兵马司副指挥周奎的女儿为妃,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恐怕,此时的他还从来不敢相信,祖祖辈辈守护的国家将会在十几年后分崩离析。

8月11日,朱由校已经快不行了,他只能歪倒在病床上,将朱由检给找了进来,并说:“来,吾弟当为尧舜。”

这样的话一般是很难接的,说不好就得脑袋落地。

当时年轻的朱由检也吓坏了,什么都不敢说,可他的心里又明白,自己的哥哥是没有子嗣的,按照祖宗的相关规定,这种情况下应该“兄终弟及”,可哥哥还没走的情况下,他是万万不敢多说什么。

望着哥哥的殷切期盼,朱由检却必须得说点什么,他考虑了很久才说:“臣死罪,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

兄弟俩的感情在这一瞬间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朱由检对于哥哥朱由校也确实是有感情的。

皇位固然充满了诱惑力,朱由检毕竟还是年轻,那会的朝政是否能控制住对他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毕竟是“九千岁”的天下。

政治斗争是极为微妙的,大臣面对不断变动的时局都不敢掉以轻心,有投机的、也有冒死进谏的,当然,更多则是不动声色。

魏忠贤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朝廷内外,无论是内阁、六部或者是总督、巡抚,到处都是魏忠贤的亲信死党。

魏忠贤也算是朱由校留给朱由检的最大“礼物”,当然,他不敢直接加害于崇祯,只是因为明朝皇权的权威,至于他会不会偷偷下手,在当时看来还都是未知数。

崇祯在入宫的第一天几乎一夜未眠,身上还别着佩剑用以防身,整个宫中都处于一种极为恐怖和压抑的氛围当中。

他脑袋不昏,也不可能相信宦官,只能去相信朱家的人,毕竟这些人不会害他,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崇祯的旁边,就有一个人极为惹眼,那便是皇嫂张皇后。

这个张皇后张嫣是河南祥符县诸生张国纪的女儿,从小长得窈窕美丽、举世无双。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明王朝已经出现了腐败的现象,那些王孙贵族更是仗着天高皇帝远在地方上肆意妄为。

福王在汴梁受封后就经常派人到封地内去挑选良家妇女,内监跑到张家,看到张家的女子长得非常美丽,就要将她选走,还说只要跟着福王,那就马上能享受荣华富贵。

可那会张嫣年龄还小,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她也知道福王在当地作恶多端,于是被逼急了还要跳井,这才躲过了一劫。

1621年是明熹宗天启元年,朱由校也要举办大婚典礼,要求礼选天下十三至十六岁的淑女,经过了层层筛选之后,共有50人入选。

这一年张嫣仅仅只有15岁,可她宛若出水芙蓉一般,一看便是风度翩翩的美人。

朱由校也在一众美女中一眼看上了张嫣,于是钦定了张嫣为皇后,并追加其父亲为太康伯。

册封典礼完成后,张皇后知道这也是她一生的命运了,便开始着手于适应宫中的生活。

时间长了,她也发现朝中的大事根本都不在皇上的把控范围内,由于皇上幼年时没有受到太良好的教育,朝中的大事基本都交给魏忠贤等人负责,而魏忠贤在拥有了这些权力后更是横行霸道,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张皇后对于这样的结果很不满意,她也果断站到了魏忠贤的对立面,经常向皇上揭发魏忠贤的种种罪行,遗憾的是皇上另有重心,就没太当回事。

魏忠贤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知道自己手中的一切都源自圣上恩宠,若是没有朱由校,自己将会什么都不是。

因此,就算张皇后一身正气,只要圣上还宠爱她,魏忠贤就拿她没办法了。

据说,在朱由校病重期间,张皇后担心由于皇上无子嗣的原因今后将会变成“魏家天下”,还极力劝说皇上立信王朱由检为帝。

无论怎么说,朱由校做出了人生最为正确的选择,没有让大明王朝败在自己的手中,免去了很多后世的指责。

朱由检在继位后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皇嫂自然成为一个完全能够信任的人,那会张皇后才仅仅21岁。

他将张皇后册封为懿安皇后,按照皇太后的待遇尊养在宫中。

与此同时,他知道若是要挽救危局,就必须得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开始了对于魏忠贤的打击。

在皇权面前,魏忠贤还是无能为力,最终自缢而亡。

1629年,时机成熟以后,朱由检找来大学士专门审定逆案,这次将魏忠贤的党羽悉数逐出,魏忠贤的影响荡然无存。

或许正是由于崇祯皇帝成功拿下了魏忠贤,才使得他在历史上获得了更多正面评价。

大明王朝轰然倒塌,张皇后却也下落不明

跟前朝的几任皇帝相比,朱由检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从他解决魏忠贤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一二。

可当时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他不仅要面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还有各地不断发生的饥荒促成盗匪横行的现象,更难受的是,东北边境的后金政权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入主中原。

朱由检毕竟年轻,他也犯了识人不明的错误,特别是在内阁大学士的任用上,在他的统治时期就曾更换了50人。

也正是他用人多疑,更是导致了袁崇焕等数十位大臣被杀,这也是崇祯可恶的一面。

当然,最终导致明王朝崩溃的,还是军事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朱由检频繁更换前线的将领,导致了农民起义军不断获得喘气的机会,而东北的局势也没能得到片刻缓和。

到底是“攘内”还是“安外”,这在朱由检的心里似乎也很难找到答案,他还失去了一次次与满洲议和的机会,其实,当时皇太极还是有议和的诚意,愿意去帝号而改称汗。

奈何崇祯还是顾及到天朝的颜面,亦或是出于自负的心结,他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议和的问题。

因此,崇祯帝的真实形象也不能说是光彩,他的昏庸和其他亡国之君相比还是有着区别,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可崇祯的很多举动更是送上了“临门一脚”。

李自成入关之后,明王朝的故事就彻底结束了。

当然,清王朝对崇祯的评价很高,也是因为他们是打着“替明报仇”的旗号从农民军手里夺得了天下,他们也就没有必要像过去历朝历代那样刻意贬低前朝。

相反,若是他们抬高了崇祯帝的形象,越能起到安抚前明地主阶级的作用。

清军入关之后,懿安皇后却消失了,而且,她的消失和清军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她就不见了踪影。

那会,起义军只是发现了崇祯皇帝和众多后妃的尸体,在这里面并没有找到懿安皇后。

李自成这批农民军根本不考虑这些有着历史地位的人,反倒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们本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精神四处搜集线索,想要知道这个影响了历史进程的懿安皇后究竟身处何地。

在大量的调查后,大家总体上得出了几个结论。

其一是自缢说,这也是最多人所相信的一种说法,消息源于太监王永寿,他说:“起义军攻入了北京之后,懿安皇后便自缢了,还有人亲眼看到了懿安皇后吊死在皇宫当中。”

然而,懿安皇后自缢的具体细节上却又衍生出了多种说法,还有人认为:懿安皇后是在被人解救后自缢而亡的。

这种说法也同样有声有色,说懿安皇后是被起义军首领李岩所救下的,在王用章的《甲胄日记》等书籍中还记载了一些细节:李岩在宫中找到了懿安皇后,不许手下的官兵有丝毫不敬,最后保护着懿安皇后从容自缢而亡。

可根据内侍赵璞所言,懿安皇后是死在了娘家。

在《北游录见闻》当中就有相关记载:懿安皇后在皇宫中被起义军所俘获,刘宗敏当时还对身边的士兵说此人为国母,大家都不能轻举妄动,随后,他还亲自派了士兵送皇后回家,回去后的懿安皇后不忍大明王朝支离破碎,便选择了自缢而亡。

这些说法都是在论述懿安皇后已死,还是自缢而亡,虽说具体细节千奇百怪,不过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个结局。

其二是逃跑说,有人说懿安皇后已经逃走,她和崇祯帝的命运根本不同。

有史书记载,崇祯帝在眼见国破之后,杀死了全部公主,还令妃嫔全部自尽,并派人将白帛给了懿安皇后要她自杀,可她根本就没有自杀,在农民军攻入皇城之前就乔装打扮趁乱逃出皇宫,从此下落不明。

最后一种说法,是王源在《居业堂集》中记载的,强调懿安皇后是被杀害的。

这里面写道:起义军将领俘获了懿安皇后之后,有人想要对懿安皇后行非礼之事,起义军将领闻讯后勃然大怒,于是抽刀杀害了懿安皇后,使其免受屈辱。

后世普遍相信懿安皇后是自缢而亡,也是因为这是《清史稿》中的记载。

《清史稿》是官方正史,这里面还给出了懿安皇后被葬入德陵的信息,有人不愿相信这样的结局也是有理由的,毕竟,清朝编撰的正史中有不少赞扬和美化崇祯皇帝的内容,不少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个德陵还是在明王朝没落之时强行修建的,很多在朝大臣纷纷捐款,才勉强使得陵园修建起来。

若是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懿安皇后被葬于德陵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不过考古专家现在还没有打开玄宫,无法证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1920年,德陵陵门被当地的农民焚毁,多年以后才重新修补,出于保护的目的,暂时打开德陵的可能性也不算大。

有这么多说法流传于世,也和当时的混乱场面有关。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整个宫内都乱作一团,特别是在崇祯自缢后,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李自成等人进宫后只知道贪图享乐,对前朝的很多事情都没有仔细调查,很多历史就彻底消失了。

不管怎么说,在明朝最后那些年,懿安皇后也是个正面人物,因为他站在了魏忠贤的对立面。

在众多记载中,都将懿安皇后描述成一个不畏强权的人,或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更愿意她以自缢的方式守住了底线。

参考

熹宗朱由校皇后张嫣 中国皇后全传

德陵中是否埋葬着张皇后 历代帝陵全档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崇祯,明朝,历史,皇位,皇帝,处理,哥哥,消息资讯,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张皇后,皇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崇祯,明朝,历史,皇位,皇帝,处理,哥哥,消息资讯,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张皇后,皇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崇祯,明朝,历史,皇位,皇帝,处理,哥哥,消息资讯,朱由校,魏忠贤,朱由检,张皇后,皇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