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上官婉儿究竟多肮脏?她认贼作父甘愿为奴,视男人为玩物随心所欲

上官婉儿究竟多肮脏?她认贼作父甘愿为奴,视男人为玩物随心所欲

上官婉儿究竟有多肮脏?这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衡量数据,她留于史册的种种事迹似乎都在将她早已肮脏不堪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加重、染黑。当我们提及上官婉儿的肮脏时,我们很大程度上会去说她与许多男人不清不楚,并且在这种暧昧关系中释放自己的权欲,将政坛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我们说她肮脏时,另一个侧面则展现为上官婉儿认贼作父。武则天杀光上官家人,只留下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她。一般来说,斩草要除根是大部分封建统治者的共识。也不知道武则天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留了这个小家伙一命。

对于上官婉儿来说,这从武则天手指缝漏出的生机就是她存活的全部倚仗,她感恩、她戴德,她认贼作父。

以上种种常常就是正常情况下的我们对上官婉儿不齿的点。这完全有违于传统道德观念。但或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侧面去观察这件事,不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的行为。

优秀的家学渊源造就了优秀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时担任江都宫福监,祖父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身世显赫,完完全全是公卿之家的出身。家庭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良好的家室文化的熏陶下和郑氏的精心培养下,即使家里遭遇灾祸,也造就了熟读诗书、能吟诗着文、明达吏事、聪敏异常的上官婉儿。

一般来说,古代女子的人生轨迹往往就是出生→学习出嫁必备的知识→出嫁→生孩子→死亡。虽然经过抽象和简化后,这条人生线看起来似乎过于简单,可是它却能完美地贴合到大部分,或者说是90%以上的古代女人身上。这真的很残忍,似乎女性完成了这一生最重大的使命过后,就即将迎来死亡。

有人抗议这样的命运轨迹吗,当然是有的。但是在广袤无垠的历史长河中,能跳出这种既定命运的女人真的很少,不过上官婉儿无疑就是其中一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武则天突然想起上官家还有这么一个孩子,于是她一时兴起下昭见了年仅14岁的小上官婉儿,对她的知识学问进行了一些考察。深厚的家学渊源在这一刻终于起了作用,上官婉儿以极其出色的才识和应变能力,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赏。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一众所周知的道理在这一刻终于应验到上官婉儿身上。

在武则天的大悦之下,上官婉儿终于脱去了奴籍,开始在宫中破格任职,掌管着宫中诏命。虽然如今上官婉儿留下的笔墨大多是她的诗文作品,难以窥得这些诏命的真迹,但是我们猜想,她应当将这份工作做得极好,不然上官婉儿何以能够在武则天身边待这么久。

初遇挫折

不过,就像几世都贵为公卿的上官家也会栽跟头一样,上帝永远不会从头到尾眷顾一个家族、一个人。上官婉儿就是如此,她仍然在刚刚顺利起来的生活上栽了一个大跟头。她因为违忤了旨意,触怒了圣颜犯了死刑。可是上官婉儿会就此被杀吗?答案是否定的。或许是因为在做事上的不可替代性,又或许是因为她极高的才华引起了武则天的不忍。

最终武则天没有杀了她,退而求其次处上官婉儿以黥面刑。这个结果本身算不上有多好,但是比起丢掉性命这样的后果来说,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针对上官婉儿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触怒圣颜上,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因为武则天想要废掉中宗自己当皇帝,当时骆宾王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极力讽刺和斥责武则天的行径。婉儿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从宫人手中得到这一檄文,之后被骆宾王飞扬的文采文风给震撼到,又在随后与武则天的交谈中不慎透露出对骆宾王的爱护之心才招致了武后的不满、被施以黥面刑。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这件事与张昌宗有关。某天武则天正在和张昌宗兄弟二人吃早餐,我们都知道这件众所周知的事,即张昌宗和武则天的关系,他们没有隐藏,并且也无意隐藏。那么心知肚明这件事的上官婉儿也同时坐在旁边一起吃饭。

上官婉儿在用餐时对张昌宗多有关注,武则天也不是瞎的,这样明显的眼神交汇怎能让人不注意,气愤之下用刀刺向上官婉儿的额头。本来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因为在此之前上官婉儿就多次和张昌宗有一些看似正常实则带有暧昧的交往。因此武则天认为上官婉儿与自己的男宠有偷情的嫌疑。不过武则天在不理智中又还有些理智在,没有直接杀了婉儿,而是施以黥面刑。

事实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单从结果来说就是上官婉儿被施以黥面刑。不过聪明的人往往都有一定的巧思。一般来说,被施以黥面刑的古人会在日常生活中抬不起头,因为这就是相当于在脸上做了一个记号,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脸上被画上了记号就有损孝道。

从而带来的就是耻辱的心态。但是上官婉儿却巧妙地将女人的巧思和聪明人看待问题的思维结合在一起,在被施以黥面刑的额头处刺了一朵红色梅花,将疤痕的纹路与梅花花瓣的形状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一时之间竟掀起了女子在额头上点红的风潮,进而推动了唐代时尚潮流的发展。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大抵就是这种情况。试问,谁能想到竟然有人不仅可以把黥面刑对人生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还最大程度地形成了它的正面影响呢?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这个风潮的推动上缺一不可。

再度受挫

一波既平,一波又起。上官婉儿注定不是能安分待在后宫里、只甘心做一个掌管着宫中诏命的人。尽管她的成就已经远超很多古代的女人了,可是她仍然不想止步于此。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秘密谋划神龙政变,他们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去发动这一场政变,武则天在无奈之下只好被迫退位。光从结果来说,这场政变是成功的,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逼迫武则天最终退出了政治舞台。政变之后,李显重新登上政坛,上官婉儿不仅没有就此沉寂下去,反而被委任专掌起草诏令。因为经历过武则天这样一位强势的帝王,上官婉儿有着丰富的和君王相处的经验。

她再度被重用,其母郑氏被加封为沛国夫人。对于一般政治家而言,能在经过政变之后仍然还可以在朝中任职,光凭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被称作一个优秀的大臣。但是显然上官婉儿对于优秀的定义更是深刻,她希望自己能够再度辅佐出一个武则天。

为此,上官婉儿频繁地出入韦皇后的住所,而且还屡次劝说韦皇后去走武则天硬生生开辟的那条路。显然,很难有人不对这个提议心动,韦皇后就是如此,她开始为自己的上位做准备,她先是去上表请求规定百姓要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而后又请求改革徭役制度,提高了服役的年龄,并且降低了免除徭役的年龄规定。

前一项制度用来宣扬自己是重“孝”的,后一项制度用来收取人心民望。这两项制度都不会在现实上对国计民生产生动摇根本的影响。因此李显都准许了。

上官婉儿却忘了,武则天的成功是武则天自己一点一滴拼出来的,是靠着自己远见和卓识,牢牢把握住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找准时机纵身一跃,才成为了唐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武后。而不是靠她上官婉儿辅佐出来的。说白了,上官婉儿就是一个添头,但是她却没有正视自己的价值。

对韦皇后的行为很满意,因此她又着手推动另一处的发展。她举荐武三思,这个人是周国公武士彟之孙,同时也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早年因父坐罪,被远远流放在外。武则天称帝后,成为宰相,一时间权倾朝野。在武则天丧失帝位后,因为婉儿的推荐以及他自身的原因,武三思不仅没有失势,反而更加得宠,很快武三思就成为皇宫的常客。

到此为止,韦皇后的野心似乎都已经摆到台面上来了,一方面韦皇后不断垂帘听政,不断对政事进行干涉。另一方面又与由上官婉儿举荐的武三思走得很近,经常共同谋划一些事务。这一切的一切都从侧面凸显出李显的无能,因此韦皇后更是在政治上百无禁忌,她的权柄越来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韦皇后和上官婉儿似乎都与武三思走得过于近了。一边是婉儿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使他们苟合成奸。另一边是李显本人无知无觉,竟也把武三思当作是自己的知己和心腹,一旦武三思有超过三天的时间没有入宫,李显与韦后一起去拜访武三思。无论事情的实际是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恰恰就是武三思与婉儿和韦后有着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

在后宫和朝堂上都同时顺风顺水的武三思,当然就如同在武则天时期一样,依旧是权势滔天。人只有一颗心,当李显的心向武三思这里偏一偏,那势必就会让别的人在天平上的分量减轻。这就导致原来的权臣、能臣被轻视和忽视,张柬之等前宠臣从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控制。

武三思的权柄愈来愈大,再加上他秽乱后宫的事情在当时几乎无人不知,当然就使得很多人对其不满。一时之间有识之士都想将这个佞臣排出出朝堂。更有像王同皎一样的人,想要秘密杀掉武三思。但是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做好,事情败露,并被武三思知晓。导致武三思大怒之下在朝堂上排除异己,相继设计贬杀了那些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太子李重俊看在眼里。李重俊很大程度上认为,这些事的起因都是一个上官婉儿。没有上官婉儿的权欲,就没有现在朝堂的乌烟瘴气。为了将朝堂上从表到里的祸患彻底拔除。李重俊在景龙元年七月,连同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搜捕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急忙逃至李显和韦皇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那个帝王听得了这样的话,即使是懦弱无能的李显也不行。再怎么样他也是一国之君。因此二者大怒之下保住了上官婉儿的同时举兵进行反击,最终李重俊兵败被杀。

一波三折

这次的死里逃生仿佛就是对上官婉儿的死期进行了一次预告,又仿佛只是对她生命进行最后一次的延续。在这次事件过后仅三年,又一次政变被掀起。在这一次的政变里,上官婉儿终于不复之前的气运,生命走到了尽头。

景龙四年,太平公主的势力逐渐增大,或许是上官婉儿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政变中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她的第六感告诉她马上就要倒大霉。于是上官婉儿为了自保又依附于太平公主。同年六月,李显在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时候被韦皇后和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

韦皇后大计得逞后迅速将朝中换上自己的人,牢牢把握住包括兵权在内的各种大权。一时间朝政大权尽然落韦氏之手。韦皇后大权在握后,心中那颗称帝称王的心早已蠢蠢欲动,在宰相的撺掇下,决定效仿武则天的行为。

太平公主对韦皇后这一行为不满,因为她为了谋取韦氏和皇权正统之间的平衡,特意和上官婉儿共同起草遗诏,想要立李崇茂为皇太子,让李旦参谋政事。可是韦皇后在宗楚客等人的撺掇下,居然想要架空李旦。于是太平公主就参与了李隆基对韦氏进行抓捕的行动。

同年7月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此次政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彻底铲除韦后一党,以拥立其父李旦以及重振朝纲。作为韦皇后一党的上官婉儿此时此刻终于慌了,似乎之前的不安和各种预兆都在这一刻应验了一样,如今种种都成为了她的催命符。

不过就连动物在死之前都会挣扎,更何况是人。上官婉儿也不例外,她把之前和太平公主一起草拟的遗诏呈上,想要证明自己早已脱离韦后一党,是完全支持李唐正统的。但是李隆基完全无视了这个遗诏。在他看来,上官婉儿只是在苟延残喘,做一些徒劳的挣扎。

因为他们早已认定上官婉儿必死的结局。一切由她而起,最后没道理单独放过她这么一个祸端。于是李隆基最终杀上官婉儿于旗下。

小结

这就是上官婉儿传奇又潦草的一生。每当我们提起上官婉儿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人想起她的显赫出身、她的功绩成就、光荣事迹等等一些正面的内容。相反地,人们往往是去注意她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丑恶”行径。上官婉儿肮脏、权欲重、认贼作父等等语汇构成了她在世人眼里的形象。

但是如果我们从上官婉儿自己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她最开始只是不想就这么籍籍无名地过完一生,她只是想重现上官一族的辉煌。只不过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走了弯路,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子,从而导致了她悲剧的命运。

好像很多时候,带有桃色气息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们在看第一眼的时候就深刻记住。这就是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展现出的对有明显“瑕疵”历史人物的偏见。因此我们在对人物进行直观的、简单地评价之前,应该首先反问自己我能不能这么说、我该不该这样说,然后再斟酌自己的论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才是中肯的和客观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认贼作父,上官,张昌宗,武则天,女人,骆宾王,男人,一个人,郑氏,消息资讯,韦皇后,武三思,上官婉儿,武则天,李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认贼作父,上官,张昌宗,武则天,女人,骆宾王,男人,一个人,郑氏,消息资讯,韦皇后,武三思,上官婉儿,武则天,李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认贼作父,上官,张昌宗,武则天,女人,骆宾王,男人,一个人,郑氏,消息资讯,韦皇后,武三思,上官婉儿,武则天,李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