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谈谈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走向

从晋武帝罢州郡兵说起,谈谈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走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经过过了百余年的战争,政权林立,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生灵涂炭。在乱世当中唯一的真理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实力才是王道,因此绝大多数诸侯将重心放在了军事上面,军队数量极其庞大。

一场战役动辄数十万大军参战的规模,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之后,便有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想法,大量的解散军队,转向国内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罢郡兵,但是这一举措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走向。

一:天下归一,西晋一统

1:伐蜀灭吴,建立西晋

司马炎废除郡兵,肯定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先来走进西晋建国前后的时代。自从司马懿掌握了曹魏大权以来,司马一家的实力就急剧的扩张,到了司马昭时期,派遣大将邓艾、钟会伐蜀,经过一番苦战之后灭亡的西蜀政权,天下归一的大势已经非常明显。

之前西晋又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一鼓作气拿下了盘踞在江南的东吴政权。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称:"是日,濬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从此之后,结束了华夏大地政权林立的局面,西晋王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

2:外族内迁,关外无外患

西晋王朝在消除了内忧之后,再将目光转向了外患,再两汉时期外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羌人的异族势力困扰着中原的王朝,在三国时期关外的异族势力也不安分,但是到了西晋建国前后大量的关外异族内迁汉地,或者是成为中原世家大族的奴隶。

据《晋书》当中记载司马炎时期胡人的境地称:"会建威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由此可见在司马炎在位期间,外患的局面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西晋王朝也迎来了太康之治,在没有了内忧外患的制约,司马炎也在考虑马放南山的问题,强干弱枝、罢除郡兵的方略也渐渐成型。

二:强干弱枝,刀枪入库,罢除郡兵

1:壮大宗室势力,此谓"强干"

当战争不在的时代的主题之时,国内治理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罢除郡兵只不过是表象,司马炎采取的强干弱枝的策略才是真正的核心内容。首先就是要增强西晋宗室诸侯王的实力。

司马炎先后分封了27位宗室为地方的诸侯王,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保卫西晋皇室的屏障,据《晋书》当中记载司马攸为齐王时期的权势称:"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就可以窥视出西晋司马炎时期在有意的加强宗室的权力,成为地方上真正的实力派,集军政大权与一身的存在。

2:削弱异性功臣集团,平衡豪强势力

在西晋王朝一统天下当中,涌现出大量的有功之臣,他们都为西晋王朝的大一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如王睿、王浑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司马炎对于这些有功之臣自然也是加官进爵大肆封赏。

但是面对日益强大的功勋集团和豪强势力司马炎也不得不谨慎对待,有意的平衡削弱这些势力。其中司马炎有意的引导权贵斗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消磨功勋集团的进取之心。据《世说新语》当中记载称:"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石崇炫富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蔚然成风,这很难说和司马炎的默许没有关系,这也是司马炎平衡功勋集团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3:罢除郡兵,削弱州郡刺史的权力

在司马炎强干弱枝政策之下罢除郡兵无疑是核心之一,当时州郡太守刺史皆有统兵募兵的权力,这也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魏晋时期的淮南三叛为例,据《三国志》当中记载称:"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就是地方刺史权力过大的表现,为此司马炎吸取教训,罢除州郡的郡兵,削弱收回了州郡刺史太守的募兵统兵权力,司马炎此举深刻的改变了西晋王朝的国运和历史的发展方向。

三:晋武帝司马炎罢郡兵带了的双重影响

1:减轻朝廷财政负担,致力于国内建设发展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队消耗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古代交通落后生产力底下的情况之下每日消耗更加严重。据悉在西晋建国之初有三十六军,至少有数十万人之据,这些兵马给当时的朝廷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为此在一统天下之后,有了裁军的现实依据。

据《晋书》当中记载称:"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这样一来军队规模大大缩减,极大的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压力。军费支出的大大减少,对于西晋王朝转向国内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节省的军费开支可以用来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减轻百姓农民的负担。

据《晋书》当中记载晋武帝开创的太康之治称:"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自于道路。"晋武帝时期之所以能够开创如此盛世和他罢州郡兵节省出大量的军费用于支援地方建设息息相关,才得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人口滋生,一副盛世景象。

2:有效的抑制地方势力的做大做强

晋武帝罢州郡兵更深层次的影响还在于处理和地方这一对关系之上,东汉末年之所以会群雄并起,政权林立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地方权力过大,州郡长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的军队,据《三国志》当中记载诸葛诞作为淮南地区长官叛乱的事件称:"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由此可见西晋武帝罢郡兵意在削弱地方州郡太守的权力,加强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

3:战乱起,无兵可守,迅速沦陷

晋武帝司马炎罢郡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忽略了外族入侵带了的严重后果,极其容易造成无兵可用的地步与境地。司马炎在罢除郡兵的同时却保留了地方诸侯王的兵权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据《晋书》当中记载西晋诸侯王所掌握的兵权大小称:"《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地方势力间兵力差距巨大,这也是为何八王之乱会延续长达16年之久的原因。

除了导致八王之乱持续之外,还无力征讨日益做大的异族势力。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在西晋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异族在中原地区生活定居。他们借着八王之乱的东风乘机扩张势力,迅速壮大,匈奴刘渊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据《晋书》当中记载称:"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而地方却无力阻止这些异族的壮大入侵,在八王之乱耗尽西晋最后一丝元气之后,异族铁骑马踏山河,国土迅速沦陷。

4:地方治安难有保障,盗贼蜂拥而起

晋武帝罢州郡兵的举措只给地方州郡留下了百余兵力,抛开其他方面不谈,很显然难以维持地方治安的稳定,在太平盛世还好,一到乱世地方则会迅速的陷入混乱当中。

西晋后期社会陷入混乱,无数暴民冲击朝廷官府却无力阻止,啸聚山林,劫掠一方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地方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因为缺少兵马,自保尚且不足,何谈保境安民,同时也是西晋王朝在一场内乱丢失半壁江山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结语

晋武帝作为西晋开国皇帝实行罢州郡兵的举措给前期的王朝带来了许多好的影响,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都得益于大批军队的裁剪。但是司马炎的举措却是过犹不及,陷入了两个极端之中,最终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更是让异族有了可乘之机,地方盗贼也是蜂拥而起,却无力抵抗剿灭,由此可见制定国策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目光长远。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晋书》

《资治通鉴》

文/小生趣谈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州郡兵,地方,司马懿,时期,势力,历史,国运,政权,王朝,晋武帝,故事传记,罢州,司马炎,郡兵,晋书,晋武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州郡兵,地方,司马懿,时期,势力,历史,国运,政权,王朝,晋武帝,故事传记,罢州,司马炎,郡兵,晋书,晋武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州郡兵,地方,司马懿,时期,势力,历史,国运,政权,王朝,晋武帝,故事传记,罢州,司马炎,郡兵,晋书,晋武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