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史载,夏朝有位养龙专家,皇帝曾让他养过2条龙,是真实的龙吗?

史载,夏朝有位养龙专家,皇帝曾让他养过2条龙,是真实的龙吗?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一直都是象征着权势、高贵和尊荣,也是成功与祥瑞的象征。

龙在我国一直都是神话般的存在,它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通广大,在封建时代,龙是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古代的帝王的身体都被称为龙体,与帝王有关的一切东西都带有“龙”字,比如:龙颜、龙袍、龙种等等。

至今,我们国家的人依旧将龙奉为神圣的神兽,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其实这也是大家对祖国繁荣昌盛、富饶强大的一种美好祝愿。

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那到底有没有龙呢?实际上龙这物种是否存在,这并没有得到证实过。

史载,夏朝有位养龙专家,皇帝曾让他养过2条龙,是真实的龙吗?

夏朝养龙人

我们都知道龙,并且将它奉为信仰,但是我们也清楚,自古以来,史册上并没有记录过龙的真实模样,考古学家也没有发现过龙骨,龙这一物种从来都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种信仰。

但是龙真的不存在吗?为何会有书籍提到一个名为刘累的“养龙专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在《竹书纪年》和《左传》等书籍之中,就提到过这位养龙专家——刘累。

这个刘累是夏朝第十四代君主时期的一个大臣,当时的君主名为孔甲,孔甲对鬼神之说特别相信。

就在孔甲登基的第三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一个小山沟里面见到了一对“龙”,这两条龙一雌一雄。

孔甲由此非常高兴,在他看来,自己现在是一国之主,又捡到了一对龙,这是祥瑞之兆。所以他将这两条龙带回去养着,但是他却不懂应该怎样养龙,无奈之下,他只有去找刘累,让刘累帮他养。

刘累无法拒绝君主,就答应了。这刘累在养龙方面,还真有几把刷子,两条龙在他这里被养的很好,孔甲对此非常高兴,特封刘累为御龙氏,让刘累以后专门养龙。

但是好景不长,那条雌龙意外死了,这把刘累吓坏了,他知道,如果孔甲知晓了此事,肯定会非常生气,还可能会降罪于他,他得想一个办法为自己脱罪。

他想了一晚上,终于想到一个办法,他将死去的那条龙做成一道美食,然后献给孔甲,他想,只要孔甲吃了这肉,就算以后孔甲知晓了雌龙死去一事,也不能再降罪于他了。

谁知,孔甲吃了这肉之后,说非常好吃,让刘累明天再给他做一盘一样的。这就让刘累很难办了,他没有想到孔甲会爱上这道菜。

他到哪去找那么多龙肉给孔甲吃,但是他又不敢说出实情,无奈之下,他选择逃跑,他跑了很远很远,跑到了鲁山隐居起来,让所有人都找不到他。

此龙非彼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史册中记载的“龙”与我们所说的“龙”并不一样,在人们的意识里,龙是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是神一样的存在。

而这刘累养的“龙”不仅不会飞,没有一点神力,最后还被做成美食让人吃掉,这和我们常见的那些普通动物没什么区别。

后来有考古专家发现了“龙”,是我国发现的有史以来最早的龙——蚌龙,存在于距离现在已经有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里,我们发现了一副用贝壳摆出来的龙的图像。

从这图像我们可以看到,这蚌龙的身形与传说中的龙的身形并不一样,这蚌龙没有蛇的身体,而且尾巴很粗大。

它身上披着鳞甲,四肢有爪子,头部狭长,从整体看来,长得就像我们现在的鳄鱼,和龙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不仅在仰韶文化中有这样的鳄鱼型的“龙”,在陶寺遗址之中,出土的距今有4300的彩绘龙纹陶盘、上古乐器鼍鼓,上面都有龙的印记,各方面都与鳄鱼相像,与我们意识中的龙不一样。

后来还有人研究甲骨文中的龙字,因为甲骨文字体大多都是象形字,是根据物体的外形来创造的,于是人们就发现甲骨文中的龙字形体也与鳄鱼很像,这也说明在很久以前,人们在史册上记载的龙,很可能不是我们所说的龙,而是鳄鱼。

结语

龙这个物种直到现在都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龙,这世界上真的有龙吗?我们不得而知。

至少距今为止,没有人见过,也没有科学能够证实,我们只能说,龙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信仰,龙的模样可能是人们一次次美化而来的。

不管龙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只要相信,龙是我国人民的信仰,如果有一天科学证实了它的存在,那么皆大欢喜,如果一直无法证实,那么就将其奉为永远的神话,这样也挺好不是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史册,我国,文化,孔甲,信仰,龙的传人,皇帝,人们,鳄鱼,刘累,消息资讯,孔甲,鳄鱼,仰韶文化,刘累,蚌龙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史册,我国,文化,孔甲,信仰,龙的传人,皇帝,人们,鳄鱼,刘累,消息资讯,孔甲,鳄鱼,仰韶文化,刘累,蚌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史册,我国,文化,孔甲,信仰,龙的传人,皇帝,人们,鳄鱼,刘累,消息资讯,孔甲,鳄鱼,仰韶文化,刘累,蚌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