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赵构如何完成宋朝第二次“释兵权”

赵构如何完成宋朝第二次“释兵权”

转载 赵构的“B面”:一个软弱皇帝,如何完成宋朝第二次“释兵权”

sias16846 2020-02-29 | 69阅读 | 3转藏

转藏

全屏

朗读

分享

故事要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时说起,《续资治通鉴》记载,一日,宋太祖找到赵普,询问国家长久之计,他说:“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混乱,光皇帝就换了8个姓,到了宋朝,又该如何做到长治久安呢?

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一语中的,五代乱世的顽疾在于“君弱臣强”,而解决之道便是实行“强干弱枝”。

大图模式

公元962年七月初九晚,宋太祖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大将。第二天,参加酒宴的将军们纷纷请求辞职,主动交出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赵匡胤后来灭南唐时的名言,也是此时他收夺武将们兵权的内心真实写照。有宋一朝,对武将群体的控制登峰造极,中央牢牢把持军权,使藩镇割据再无可能。

大图模式

可是,到了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形势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宋曾多达百万的禁军已经消亡,南宋境内金兵、溃兵、贼兵横行,就是没有一支直属于宋高宗赵构的正规军。

不过,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赵构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宋朝历史上第二次“释兵权”。

在历史上一直给人以“软弱”、“逃跑皇帝”印象的宋高宗,是如何完成如此艰巨任务的呢?他与宋太祖的初心虽然相似,但做法又有哪些不同呢?

大图模式

我们有必要透过这一历史事件,还原一下宋高宗的“B面”。

一、北宋正规军的消亡

北宋正规军的消亡,主要发生在联金灭辽和金国两次南下的过程中。

1、北宋联金灭辽。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曾与金签订了“海上之盟”,联金灭辽。为配合金的攻势,宋征调了其在西北、河北地区的主力边防部队,虽然他们号称当时北宋王朝的精锐,但还是未能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占得便宜。相反,被辽军打得溃不成军、损失大半的宋军,还要从金军手中购买燕云十六州。

2、金军两次南下。金灭辽后,继续对孱弱的北宋发动攻势,其两次南下,就让宋朝在河北仅存的主力军队损失殆尽。而在后来宋军救援太原的战斗中,剩下的大宋西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金兵第二次兵围开封时,由于宋钦宗在战与和之间左右摇摆,致使各路勤王之师始终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最后在守城宋军仅有区区万余人的情况下,“靖康之难”的悲剧也就无法避免了。

大图模式

二、“中兴四将”的崛起

既然北宋灭亡时,其主力军已经损失殆尽,那么,在南宋建立之初,宋高宗赵构手中“牌”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据记载,赵构在相州竖起大旗之时,手中仅有由溃兵、民兵、匪盗组成的8万人马而已,而放眼此时的北方,局势已经是混乱不堪:由于金国缺乏治理能力,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在广大的中原,金兵、溃兵与匪盗横行,甚至原来的勤王之师也顺势倒戈、割据称王,不再受南宋节制。

面对这种困境,一些坚持抗金的宋将开始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实力。在这些将领中,尤其以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实力最强,成为当时的三大帅,而之后岳飞也凭借其天才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大图模式

因为金兵不断南下,加之境内匪盗横行,赵构极力扶持这些将领们抗金、剿匪,在战争中扩充各自的势力。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也因为战功赫赫而被后世合称为“中兴四将”。

这四将在世时都被加封为两镇(或三镇)节度使,在生前或身后也都被获封王爵。作为武将获得这种待遇,在整个宋朝都是凤毛麟角的。

然而,在一片混乱的建炎(宋高宗早期年号)年间,有两大隐忧让宋高宗寝食难安,除了咄咄逼人的金军,就是内部的骄兵悍将们了:南宋的兵权日益集中于岳、张、刘、韩等少数将领手中,而宋高宗本人却对这些军队并无直接指挥权。这一点,从当时“张家军”、“韩家军”、“刘家军”等称谓中,就可见一斑。

特别是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发生了宋朝历史上少有的成功了的兵变——“苗刘兵变”,苗傅、刘正彦两员大将胁迫宋高宗赵构退位,立其3岁的太子即位。

尽管这场兵变很快就被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人平息,但这足以给宋高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成为第二个“苗刘”呢?而他的祖先宋太祖当年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得意身影,仿佛也还在眼前!

大图模式

三、宋高宗如何释兵权?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为了预防武将因兵权在身而觊觎皇位,即便是宋朝刚刚重建、正是用人之际,宋高宗也不能放松对武将的警惕,特别是在“苗刘兵变”之后。

赵构虽然不如赵匡胤般雄才大略,但一旦外部形势允许,他就决心效仿之,再来一次“杯酒释兵权”。

绍兴六年,“主战派”宰相张浚向宋高宗提出了具体方案。刘光世由于本身怯懦无能,甚至屡屡在与“伪齐军”的作战中一溃千里,因而成为首先被宋高宗裁撤的对象。

大图模式

张浚曾上奏说:

“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

第二年,张浚再次对刘光世发难:“(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续资治通鉴》)

不过,虽然刘光世在“中兴四将”中最为无能,但他在军中资历颇深,也曾在“淮西兵变”中救驾之功,若要动他,没有宋高宗的授意,张浚几无可能。

于是,在宋高宗与张浚紧锣密鼓的配合下,刘光世被解兵权,但他也被封为荣国公,2年后又进封雍国公,获得了大量赏赐。本就已经厌战的刘光世本就乐得如此,回家颐养天年。

刘光世被解除兵权后,宋高宗版的“释兵权”初战告捷。

这时,宋高宗本拟将刘光世的部队交予岳飞指挥,却遭到了张浚和秦桧的反对,理由不言自明:怕“岳家军”继续做大。

然而,张浚最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对刘光世部将处置不利,导致又发生了“淮西兵变”,张浚因而引咎辞相,同时“主战派”的赵鼎接任。

绍兴八年,还没能发挥本事的赵鼎被秦桧诬陷而辞相,秦桧接任,成为接下来“释兵权”的主谋。

大图模式

绍兴十年,宋高宗接受秦桧的建议,诏令张俊、岳飞、韩世忠三人入朝,让他们分别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同时,宋高宗还撤销了由三将所主持的宣抚司,由他们的副帅各自统领,自成一军。

虽然张俊、岳飞、韩世忠已经成为宋朝的最高武官——枢密使,看很显然,他们已被进行“无害化处理”。

接着,秦桧先将矛头对准了韩世忠,他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胡访,并且逼迫胡访诬告韩世忠谋反。相传,岳飞得到消息,密信以告韩世忠。韩世忠连忙入宫向宋高宗哭诉。而宋高宗念他当年救驾有功,将其赦免。

大图模式

韩世忠从此闭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后来他被封为潭国公,次年进封为咸安郡王,于绍兴二十一年寿终正寝。

韩世忠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发生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一个月后,在宋高宗的指使或默许之下,岳飞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

韩、岳之后,曾经依附于秦桧、陷害岳飞的张俊,也成为最后一个被“释兵权”的对象。

绍兴十二年,秦桧在宋高宗的授意下,毫不客气的指使御史将张俊弹劾。不过,作为补偿,张俊进封清河郡王,最后也落得个寿终正寝。

至此,以“中兴四将”为代表的手握重兵的武将们,除了远在四川的吴玠之外,几乎都被削夺兵权,宋朝的第二次“释兵权”正式完成,重新回到了重文轻武的“正轨”之中。

大图模式

四、宋高宗“释兵权”=“岳飞必死”吗?

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用温和的手段解决了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狡兔死、走狗烹”式的悲剧,被后世传为美谈。

而反观宋高宗赵构版的“释兵权”,则一直被人们所诟病。

不过,笔者认为,就初心而言,宋太祖和宋高宗其实没有本质之别,他们都是为了强化军权,弱化将权。

只不过,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宋高宗屈辱的绍兴和议和岳飞的不幸冤死,让人们对其“释兵权”的初心不太重视,反而是悲愤于赵构、秦桧沆瀣一气、陷害忠良的卑劣行径。

大图模式

其实,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在宋高宗削夺武将兵权时,秦桧并没有得势,而是张浚、赵鼎这些主战派为主谋。或许,在岳飞、韩世忠等人被解除兵权的一刻,南宋版的“释兵权”就已经可以划上休止符了。那么,岳飞被害的千古悲剧,或许就不会上演。

但是,历史不可能假设,正因为有了宋高宗、秦桧共同促成的屈辱的绍兴和议,才让本来可以光明一些的“宋朝第二次释兵权”,充满了晦暗的颜色。

宋高宗、秦桧通过岳飞之死,让绍兴和议“板上钉钉”,这种做法,本来就已经超出了南宋版“释兵权”的初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高宗,模式,兵权,宋太祖,金兵,历史,宋朝,大图,南下,赵构,宋高宗,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秦桧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高宗,模式,兵权,宋太祖,金兵,历史,宋朝,大图,南下,赵构,宋高宗,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秦桧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高宗,模式,兵权,宋太祖,金兵,历史,宋朝,大图,南下,赵构,宋高宗,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秦桧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