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与天抗争”:古代是如何精准扶贫的?谈谈唐朝的社会救助

“与天抗争”:古代是如何精准扶贫的?谈谈唐朝的社会救助

有人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是看这个国家有多少的军队也不是看这个国家有多少的财力,而是看这个国家有多少贫困的人。而要想使国家繁荣就必须要解决这些穷困的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于穷苦人民的社会救助,早在先秦时期《周礼》“荒政十二策”就是政府对于灾荒时期针对遇到一些突发状况的专门政策,如今更是有精准扶贫等政策来解决这些穷困人民。

而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最为繁盛的朝代便是唐朝,无边落木看尽长安繁华,唐朝的之所以这么昌盛繁华我想这或许也跟唐朝成熟的社会救助有一定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唐朝的社会救助。

一、与天抗争

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大唐人民来说最大的阻碍莫过于自然灾害,人们在自然面前往往觉得自己渺小可怜,面对宏伟的自然人们能做的往往只有预防,唐朝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采取抗御措施防洪、抗旱、和除虫。

洪水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更有洪水猛兽这种成语来表现世人对于洪水的恐惧,面对这种不可抗力唐朝政府只能采取防御,用“防”和“疏”两种措施来抵御洪水。关于“防”便是加固堤坝,在这一点上唐朝十分重视,政府年年都会拨款去修筑堤坝,而“疏”方面更是重视有加,利用地势修建排水渠将积水导向低洼处引流,然后再挖一个蓄水池积蓄流水等到来年干旱或者需要用水时这些蓄水池就是很大的一个助力。中宗时期张柬之就有“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的方法来防洪。完美地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最让人们崩溃的灾害莫过于旱灾,赤地千里、旱魃为虐、河涸海干、民不聊生。这对于以粮食为产的中原地区而言是最恐怖的时期,人人逃荒民不聊生,面对旱灾唐朝政府利用各种蓄水、引水工程来灌溉受旱的农田,用来缓解旱情。如崔珙在旱灾时“会大早,奏析沪入禁中者,取十九溉民田”用来缓解灾情。

最让人头疼的便是蝗灾,由于古代人民的愚昧再加上自古以来巫蛊之术的流传和人们对于自然的惧怕,认为蝗虫是大自然对于人们的惩罚,面对蝗虫人们“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更是让蝗灾肆虐,直到唐代由于社会繁荣人们思想没有以前那样僵化,再加上佛教等思想的盛行社会环境的宽松人们开始对于这种巫蛊之术产生了一点的怀疑,以及唐朝政府的鼓励和带动,于是在宰相相姚崇的倡导下人们开始用焚烧等方法来防止蝗灾。

二、给予希望

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以来,唐朝便出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两个盛世,由此唐朝繁荣、国泰民安,而在这份繁荣之下有的是唐朝人民历代的不懈努力,才让国家昌盛国力强劲。其主要表现便是唐朝各个地区设有不同的粮仓,中央有太仓,地方有义仓、常平仓、军仓、转运仓等,这些粮仓的设立说明了唐朝强大的实力和国力。

正是因为有这些粮仓的存在所以唐朝国库充足,在发生灾难时国家便有钱去救济那些灾民。一旦有灾难发生政府就会出动救济粮食物资,如德宗贞元十八年“秋七月庚辰,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赐帛五万段,米十万石,盐三千石。”政府更是会在灾民众多的地方施粥饥民这在《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一》有载,“肃宗乾元三年二月以米贵,斗至五百文,多饿死,令中使于西市煮粥以饲饿者。”

面对困苦的灾民唐朝政府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对四处逃窜的灾民政府不仅会开仓放粮施粥给饥民,还会在这一时刻放低粮食的价格,用比原来还要底的价钱卖粮给那些有钱购买粮食的人。有记载“京城米谷翔贵,百姓乏食者多,夏麦未登,须有救恤。宜出太仓陈粟四十万石,委度支京兆府类会,减时价于东西街置场出粜。其价钱仍司府收贮,至秋收籴。”甚至会赊账给百姓“至贵时贱价出粜,贱时加价收籴。若百姓未办钱物者,任准开元二十年七月敕,量事赊粜,至粟麦熟时征纳。臣使司商量,且粜旧籴新,不同别用。其赊粜者,至纳钱日若粟麦杂种等时价甚贱,恐更回易艰辛,请加价便与折纳。”

由于灾害许多人背井离乡逃到其他地方躲避灾难,这些人逃往其他城市给其他城市带来很多的不便。甚至会影响其他城市的社会秩序,而面对这些个逃往其他地方的人政府没办法放任他们不管,于是唐政府想到了一个十分绝妙的办法,将这些逃亡的人聚集起来把他们安排到一些需要人力的工地或者政府部门采取以工代赊的方法让这些闲置的人变成劳动力,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毫不逊色于现在的人们,通过这种以工代赊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流民问题还增加了政府劳动力。

三、措施防治

在面对灾难时唐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而在灾难之后唐政府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稳定社会。

01.推行平粜,调剂粮食

由于古代交通不是很便利,在发生灾难时很难及时将那些富饶地区的粮食送达到受灾地区,所以政府会将那些受灾地区的人们有组织地带到就近的富饶地区接受救济,如永隆二年“八月丁卯朔河南、河北大水,许遭水处往江淮以南就食。”

为了预防灾难,于是唐政府还做到未雨绸缪,在平时百姓收成好的时候将百姓多余的粮食购买进国库,而当遇灾时又低价将粮食卖给百姓。如“贞元十四年(798年)六月诏以米价稍贵,令度支出官米十万石于两街贱粜。其年九月以岁出太仓三十万石出粜。是岁冬河南府谷贵人流,令以含嘉仓粟七万石出粜。”,政府多次发出平粜的措施救济百姓让百姓在面对灾难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02.蠲免赋役

在灾难发生时受灾地区百废待兴,面对破损的家园唐法规定“凡水、旱、虫、霜为灾害,则有分数: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租、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若已役、已输者,听免其来年。”免除一定的徭役减免赋税,让百姓可以修补自己的家园。

03.派遣官员,稳定民心

唐朝在面对灾难时有一个特色就是在发生灾难时中央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官员来解决灾难的一切事宜,根据灾情的大小和难易制定详细的救灾计划、安抚民心。而且为了防止官员对灾情的谎报还设置了巡查。

据唐太宗《赈关东等州诏》中所记载:“虫霜为害,风雨不时,政道未康,咎征斯在。朕祗奉明命,抚育黔黎,忧闵之至,实切怀抱。轻徭薄赋,务本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而阴阳不和,气候乖舛,永言罪己,抚心多愧。……可令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徵、治书侍郎史孙伏伽、检校中书舍人辛谓等,分往诸州,驰驿检行。其苗稼不熟之处,使知损耗多少?户口乏粮之家存问,若为支计,必当细勘。速以奏闻,待使人还京,量行赈济。”

以上这些都是唐政府在面对灾难时给出的社会救济,我们不难看出在面对灾难时唐朝政府有着敏锐的嗅觉和一套完善的措施,这些都离不开唐朝自身的强大,因为国家有着雄厚的资本所以在面对灾难时也有了应对的能力和勇气,正如李白诗所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何等的繁华,正是这样的繁华所以才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美誉。

四、佛祖的慈悲

自汉朝佛教传入我国以来,就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一些观念,甚至跟我国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和本土的道教文化有一争高低的能力,在唐朝佛教也受到了重视对佛教采取保护措施。而佛教一向提倡平等慈悲,《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佛祖讲究慈悲重视普度众生希望世间再无困苦这与我们的社会救助机构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佛教思想的传播对于唐代社会救援机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寺庙和各个爱心人士和政府的支持下唐代出现了一个专门的社会救助慈善机构——病坊,病坊里可以安置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身有疾病、贫困无依等的人,随着佛教在唐朝的不断升入佛教对于社会救助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梁武帝在普通二年发布的诏书说:“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尤穷之家,勿收租赋。”

五、善人组织

左丘明曾在《左传》中写道“惩恶而劝善”,惩恶扬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在那个朝代里都不会缺少善人的身影,而对于社会救助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朝廷冗杂的程序和佛教的鞭长莫及,这时候就是这些善人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善人大多都是民间互助,由于中国的宗族观念,人们对于自己的乡里乡亲都有着一种和蔼的善意,对于一个乡里的乡亲来说面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孩子、残疾、弱者献出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大多是百姓间的互助自救,在民间这种互助自救的称为“私社”,这种私设很好的弥补了官方救助的滞后性。

而私社作为民间的自发组织也有着一定的制度性,就如某乙社的社条规定:“今欲结此胜社。逐吉追凶,应有所勒条格,同心一齐禀奉。”可见私社对那些贫苦人有着一定的帮助。

六、总结

社会救助一直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唐代的社会救助在继承前代的一些基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国家有着强有力的实力,政府有着很好的组织能力面对一些灾难也有着完善的措施,佛教的传入促使病坊的建立,而且还出现了民间的救助组织私社。这样政民一心也促使了唐朝的繁荣昌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方法,政府,社会,自然灾害,古代,唐朝,扶贫,人们,人民,灾难,消息资讯,唐朝政府,佛教,唐政府,唐朝,灾难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方法,政府,社会,自然灾害,古代,唐朝,扶贫,人们,人民,灾难,消息资讯,唐朝政府,佛教,唐政府,唐朝,灾难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方法,政府,社会,自然灾害,古代,唐朝,扶贫,人们,人民,灾难,消息资讯,唐朝政府,佛教,唐政府,唐朝,灾难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