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史料中的夏朝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但已是崩溃边缘

史料中的夏朝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但已是崩溃边缘

关于夏王朝,古籍上叙述的史实不多。但至迟在周初就有人说过:“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足证西周人认为周以前有殷,殷以前有夏。这应当是无可怀疑的。

汉司马迁作《夏本纪》,所载夏世系十七君十四世,世系分明;并且所列诸王名,竟与数百年以后晋人在汲冢所发现的战国时人所撰《竹书纪年》记载的大致相合,可见司马迁作《夏本纪》一定是有所根据的。所以说,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夏代,是不容置疑的,不可能是一个神话。

传说夏部落是由包括夏氏族在内的十多个氏族联合发展而来的。其活动地区,西到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与我国其他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据说在唐尧虞舜为部落首领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们没有住处,扶老携幼,东游西荡,十分艰苦。这时,舜派禹去治理洪水。据说禹在治水期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洫。最后,他领导民众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洪水治平,立了大功。

由于当时已是氏族公社制的末期,禹在他个人声威上升当中,拥有了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殊权力。他利用获得的威望和权力,继承舜当上了部落酋长。在他任酋长期间,又打败了南方的三苗。这一显赫的战功,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地位。

禹之子为启,晚周文献多有记载。不过,关于启继承禹的传说很不一致。有的说禹当时曾举荐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先卒,又举其子益为继承人,可是禹死后,人民“不归益而归启”;有的说禹的继承人是益后来“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有的说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益子启位,启杀之”。这些都是周末人所记,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自启开始的。这是古代一大变局。

这个时候在经济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引起了“位”私有的观念,不过旧的“禅让”的传统习惯为启所破坏,一定会有很多思想保守的人起来反对,经过较长时间的动乱,而后安定。据说当时有扈氏就“仗义”起兵,反对启破坏旧制,因而展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也就是“传贤”与“传子”的斗争。

结果,启战败有扈氏,罚有扈氏做牧奴。关于这段历史,各书所记颇有分歧。《尚书》有《甘誓》一篇即记征伐有扈氏,大战于甘而作的誓师辞。从文字很平易这点来看,可知决非夏代的作品。并且有扈究竟是谁?征有扈氏的是夏王朝的哪一个王?扈和甘两地到底在何处?自古即无定说。今文家谓有扈为义而亡,并谓有扈是启的庶兄;古文家谓有扈为姒姓,并谓有扈为无道国。

由此可见,由于没有夏代原始史料流传下来,对夏史出现一些传闻异辞是毫不足怪的。根据顾颉刚、刘起钉对《甘誓》篇的研究,与有扈氏作战的是启而不是禹。

有扈氏不是夏的同姓部落,而是异姓的东夷少昊族的“九扈”。“扈”就是殷代的雇,在今郑州北原阳一带。“甘”在今洛阳西南。这说法与传说中夏族活动的地域及发展的路线暗合,是个较妥当的看法。

总之,启战胜了有扈氏,才使夏代的传子制真正巩固下来。传子制的产生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的。

下面,我们根据《夏本纪》所记夏王朝的点滴史迹,略作说明。

据说启死后,继位的是太康、仲康等兄弟五人。《史记》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中之《五子之歌》已亡佚。所说的“昆弟五人”,《楚语》作“五观”,《墨子·非乐》作“武观”。于是后人有谓“五子”即“五观”,亦即“武观”。其实谓“五子”为“五观”尚可,谓“五子”为“武观”则不可,因《墨子》所说的“武观”似为书名,不是人名。

太康失国的原因,孔安国谓其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夏初,游牧经济一定尚处于重要地位。这从后来殷代卜辞中卜猎之多,可以想见在商以前的夏初,游牧、田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一定更大。

所以,田猎是当时正当的生产活动,不会构成失国的原因。《史记》又称太康死,弟仲康立。仲康时和湎淫,废时乱日,胤曾往征,并作《胤征》誓师河。《胤征》篇久亡,内容不可详知,而其羲和乱日,则今古文经说相同。

伪《古文尚书》有:“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历史上这次日食到底有没有发生?发生在哪年哪月?均无从考定。唐人始明著其事为仲康五年癸已岁九月康戌朔日食。此又由伪《古文尚书》推演而出。

《汉书·律历志》、《晋书·天文志》都未载此日食事,可见唐以前尚无此说。而一些中外学者却根据伪《古文尚书》研究这次日食,提出了七八种不同的具体日期,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持前2137年10月22日或前2165年5月7日两说的人较多。但由于所根据的是伪书,所以这些研究可以说毫无价值。

夏代在太康、仲康、相及少康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夏与东夷的斗争。东夷自古居住在今山东全省、江苏北部、安徽东北角、河南东部一带,即所谓太皞、少皞之后。他们的姓氏传说有风、盈、嬴、偃等。《论语》有“九夷”之称。有夏一代长期与他们进行过战争。

奇怪的是司马迁写《夏本纪》对此却一字未提。所以,《索隐》、《正义》及《左传疏》都讥太史公此处的疏略。这件史实存在于《左传》、《楚辞》、《论语》诸书所载故事中。

根据故事传说,夏的太康天天宴饮游乐,不恤民事,引起人民的怨愤。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酋长界知道人民不拥护太康兄弟,就取而代之,“因夏民以代夏政”,当了夏族的首领。可是为时不久,羿也因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所杀,寒浞占有了羿的妻妾和家业。

后来夏的仲康及其儿子相逃奔同姓部落斟寻与斟灌(今河南巩县西南一带),寒浞来攻,灭相。幸喜相妻后缗方娠,奔母家有仍氏(河北任县),生子少康。少康年长,做了有仍的牧正,又被寒浞所逼逃奔到有虞氏(河南虞县),虞君妻以二女,叫他在纶邑经营。

少康后来终于纠合同姓氏族,将寒浞灭掉,恢复故土。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少康中兴”。这次夷夏之争,至少有好几十年,夏王朝经过了三世,其斗争,在那时来说,是相当激烈的。

上面这段故事,当然也跟其他传说一样,其中包含着一些后人附会的成分,甚至还杂有神话传说。但是,其中一定含有真实的历史。首先是启以下还是兄弟相及,这可以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遗。

其次,羿是夷族,他可以当夏族的首领,好像成了部落联盟的酋长。但这要获得夏民的同意,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足见当时人民还有很大的民主权利。其三,寒浞被其父所逐,羿将他收留下来,这是氏族社会中收养义子的习惯。寒浞既是作为羿的本氏族成员之一,所以他可以“篡”羿之位。因为被收留的义子,其权利与本氏族成员完全平等。

他的篡位还是在“外内咸服”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窥见夏代的原始公社制虽然正处在逐渐崩溃之中,但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基本的民主权利,其社会性质还应划入原始社会。夏代的农业生产大概有很大发展。传说禹这个尚未脱离生产劳动的酋长,曾大力倡导农业,“躬耕而有天下”,“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又“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传说夏时已知造酒。酒是由谷物制造的,酒的出现,也可说明农作物的产量已大大提高。

少康以后传六世到孔甲,据说他好鬼神,事淫乱,诸侯多叛。又传三世就到了夏的最末一代桀。据说桀是一个有名的昏君,后世几乎把古今所有恶事都推在他的身上。当然其中必有附会不实之词,但他不是受人拥戴的氏族首领则可断言。

据传说,人民诅咒桀早死,桀听了,笑着说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什么时候死,他才死哩。夏民于是指着太阳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说明夏末氏族首领职务已在转化为统治权力,一族之长高于一切人之上,已经以统治者自居,甚至自比为永不灭的太阳。

不过,桀的罪恶只限于夏邑,与别国或别的氏族没有多大关系,更无关于天下。这时东方与夏并存的商氏族的酋长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率众起而灭夏。《易》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夏代已处在氏族社会的崩溃阶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活动,崩溃,历史,太康,尚书,洪水,部落,原始社会,扈氏,仲康,消息资讯,夏本纪,太康,夏民,仲康,氏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活动,崩溃,历史,太康,尚书,洪水,部落,原始社会,扈氏,仲康,消息资讯,夏本纪,太康,夏民,仲康,氏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活动,崩溃,历史,太康,尚书,洪水,部落,原始社会,扈氏,仲康,消息资讯,夏本纪,太康,夏民,仲康,氏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