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萧嵩:不要叫我绣花枕,我曾拯救大唐帝国,唐玄宗将我用错了地方

萧嵩:不要叫我绣花枕,我曾拯救大唐帝国,唐玄宗将我用错了地方

萧嵩曾经是大唐帝国的宰相,而且是那个“群相闪烁”时代的宰相,只不过他辛辛苦苦干了五年,结果却被唐玄宗下了个“徒有虚表”的恶评。

萧嵩继承了南梁萧氏皇族的优秀基因,他长得“貌伟秀,美须髯”,走到哪里都是“拉风派”。

一枚大帅哥,被说成徒有虚表,那意思就是,别看你外表光鲜,其实肚子里都是稻草,绣花枕头而已。

唐玄宗是一位比较有涵养的皇帝,如此恶语伤人的话实属罕见,更何况他与萧嵩还是亲家。每次见到萧夫人,唐玄宗立刻放下皇帝的架子,连连称呼“亲家母”。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唐玄宗失了风度呢?

原来,唐玄宗准备提拔苏頲为宰相,便让中书舍人萧嵩起草一道任命诏书。萧嵩吭哧瘪肚半天,写好了,呈交给唐玄宗。

唐玄宗看得直皱眉头:“国之瑰宝?这个词不大合适,你不知道苏頲他爹叫苏瑰吗?要避讳,换个词。”

大意了,萧嵩连拍脑门,我回去就改。

唐玄宗说,别介啊,就在这里改,来回走你不嫌麻烦啊,来人,把屏风撤了,将朕的笔墨纸砚给萧大人。

萧嵩顿时傻了,原来这伙计自幼不好读书,写封信都比生孩子难,就这道圣旨还是别人代劳的,这会儿你让他“当堂考试”,那岂不是要难为死他?

就因为笔头的功夫差,萧嵩一直被阁房的同事们嘲笑。如果不是宰相姚崇护着,他恐怕早就被踢出了中书省。

萧嵩急得抓耳挠腮,冷汗直流,手提着笔,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唐玄宗很纳闷,稍稍修改一下而已,有必要重写吗?太认真了,好吧,你自己慢慢弄吧,朕先去后宫慰问一下。

等唐玄宗再回来时,萧嵩已经走了,草诏丢在了案几上。他拿过来一看,鼻子都气歪了,全文仅将“瑰”字改成了“珍”,其它地方一字未动。

还以为会改成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美文呢,原来一肚子稻草,徒有虚表,绣花枕头!

这个故事记载于《明皇杂录》,不过它的可信度不是太高,大概率是宰相张说麾下那些文学之士的编排。

其实遭到他们讽刺的远不止萧嵩一人,但凡学问差的都逃不掉,比如李林甫被讽刺为“弄獐(璋)宰相”,萧炅被嘲笑为“伏猎(蜡)侍郎”。

草诏是中书舍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如果萧嵩基本的文字功底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担当此任?只不过他的水准确实跟那些科班出身的有差距而已。

再说了,姚崇是什么人?开元第一名相啊,他看重的人哪有等闲之辈?

其实早年萧嵩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有人看好他了。那人叫夏荣,号称江湖“神算子”。

某一天,陆象先(萧嵩的连襟)请夏荣给他相面,夏荣说:“您虽然十年后会位极人臣,但不如萧郎,他将一门显贵。”

那么,夏荣算得究竟准不准呢?萧嵩有没有辜负姚崇的提携呢?

事实证明,只要放在正确的地方,每个人都会发光,开元十五年正是萧嵩发光的时候。

那年九月,唐玄宗接到河西发来了紧急战报:吐蕃人攻破瓜州,河西节度使王君㚟遇害,河陇危矣!

这个背景稍有点复杂,建议您关注本账号,查看上一篇文章——大唐那么强,为何败给吐蕃差点丢掉河陇?唐玄宗好大喜功错用一人。

如果您懒得看,就记住一个结论就行了:这次危机如果不及时解决,西域就丢啦,河西、陇右将是吐蕃人的牧马场,关中就是他们旅游胜地,长安就是他们的私库。

事关大唐帝国的安危,唐玄宗不敢怠慢,他立刻颁布了一道圣旨:萧嵩出任河西节度使,即刻前往抗击吐蕃。

您认为唐玄宗会让一只绣花枕头去主持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局吗?如果您还有疑虑,我们就看一看萧嵩的作为吧。

☛第一步:选才择将

一个人能不能做成大事,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萧嵩重点提拔了四个人,分别是裴宽、郭虚己、牛仙客、张守珪。

这四个人当时的名气都不大,职位都不超过五品,似乎很平庸,但他们后来都成了名人,而且在各条战线上都为大唐帝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萧嵩独具慧眼,他看人不看名气,不看资历,不看学历,能从平凡的小事里选拔出可用之才,你敢说他肚子里是稻草?

我们以张守珪为例,他此时的职务是建康军大使,萧嵩将他提拔为瓜州都督,将他顶到最前线,而且军政一把抓。

张守珪到任后立刻修筑被毁坏的城池,同时招募流散的百姓,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

城池修到一半,吐蕃人打过来了,此时张守珪根本无力抵抗,城中的百姓、官兵一片慌乱。

张守珪却临危不惧,他令所有人都撤进城内,同时城门大开,又在城头摆上酒席,他和将士们悠闲地品酒、歌舞升平。

这个情节大家都不陌生,但一般情况下,敌人还真的不敢贸然进攻。观望半天后,他们决定还是不要招惹,于是调转马头撤了。

而张守珪竟然把假戏演得跟真的似的,他令旗一挥,全军出动追杀过去。吐蕃人误以为真的中了圈套,于是慌不择路地逃窜,把本稳赢的仗,打成了溃败。

☛第二步:反间除敌

随着瓜洲城的修复,河西最薄弱的一根木桶板子被补齐了,各路军镇也在萧嵩的指挥下顶住了吐蕃人游荡式的袭击骚扰,老百姓也开始慢慢安心下来。

至此,吐蕃忙活了半年,耗光了开局的所有优势。

当然,这段时间萧嵩不光在忙着修补漏洞,他的防守反击战早已经布局,第一招“反间计”开始。

吐蕃的将领叫悉诺逻,此人出身于吐蕃豪族,官居大贡论(宰相)。吐蕃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体制,类似于中国北朝时期,每个家族都有跟赞普扳手腕的资本。

这个格局注定悉诺逻不被赞普信任,也必然会遭到其他家族的诋毁,萧嵩看得很透。

于是萧嵩做了个局,制造出悉诺逻跟他有秘密交往的假象,同时放出风:悉诺逻正在和唐军谈判,准备反戈一击……

结果成功了,悉诺逻被赞普召回,稀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

您可能说,太老套了吧?确实老套,但是要把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演得跟真的一样,这就是功夫。就跟你打名牌,还要让你上当受骗,你服不服?

☛第三步:全面反攻

吐蕃这才发现有点不妙:怎么越来越被动呢?于是他们决定梭哈,新统帅悉末朗倾囊而出,他兵分两路,一路猛攻瓜州,一路从渴波谷突袭。

萧嵩早有防备,张守珪和鄯州都督武张志亮分别抵挡住了进攻,并反击成功。

吐蕃人吃了亏,立刻调集所有兵力转移到祁连城,企图从这里撕开口子。

这是一场决战,萧嵩遣副将杜宾客率领四千名弓箭手,一顿狂风暴雨班的射击,让吐蕃人丢下无数尸首。

双方的攻防大战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吐蕃人终于抵挡不住了,开始向山谷内撤退。唐军趁机杀出城外,紧追不舍。吐蕃人四散溃逃,哭喊声响彻天际……

随着这场大决战的结束,吐蕃人的主力损失大半,已经不可能再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了。萧嵩从接受任务,到大败吐蕃,仅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

战报传到长安,唐玄宗大喜,当即下旨:授萧嵩同中书门下三品,拜相入阁。

一位因为文采不够出众而遭人编排的“绣花枕头”,居然一鸣惊人,成功化解了大唐帝国的一次巨大危机。

唐玄宗对萧嵩的恩宠“甚盛”,他的儿子萧衡被招为驸马,孙子萧升后来又娶了唐肃宗的女儿,萧升的女儿又嫁给李诵(唐顺宗)为太子妃。

萧嵩的长子萧华和另一个孙子萧复,后来也都当了宰相,算得上“一门尽贵”了吧?

第二年,唐玄宗又提拔萧嵩为中书令(一把手宰相)、金紫光禄大夫、集贤殿学士、知院事、徐国公,能给的荣华富贵全都到位了。

然而,富贵到极点的萧嵩又开始“绣花”了。

萧嵩在位五年,几乎一事无成,他先跟副相裴光庭斗,裴光庭死后,又跟继任的宰相韩休斗。

唐玄宗的宰相除了李林甫,任期没有超过四年的,萧嵩做了五年,结果却是被打回原形了。

估计唐玄宗的头被他们吵大了,开元二十一年,他一道圣旨宣布将萧嵩和韩休同时罢相。

《新唐书》的记载稍有不同,说萧嵩是主动辞职的,唐玄宗还舍不得,萧嵩垂泪说:“趁着陛下还没讨厌我,我还能辞职,否则的话我脑袋都不保了,哪里还能有选择呢?”

故事讲到这儿,还是要忍不住问一句:当了宰相后的萧嵩为何又“绣花枕头”了呢?三个原因吧。

其一,能当得了一名出色节度使,未必能胜任宰相,二者之间的差别太大了。客观讲,萧嵩的宰执能力不突出。

其二,萧嵩在位期间还是做了一些事的,比如他废除了裴光庭的“循资格”选拔制度。

唐朝官员比较泛滥,晋升难度也比较大,很多官员熬了一辈子还是原地踏步。裴光庭在任吏部侍郎时,搞了一套“循资格”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论资排辈,熬时间,到点升级。

这项制度让一群能力低下的官员呼声雷动,居然获得通过了。萧嵩当了宰相后,坚决废除了这项明显不合理的制度。

其三,开元中后期的官场,明显存在“文吏之争”。在萧嵩和裴光庭之前,每一任宰相班子都存在相互扯皮、甚至拆台,除了日常工作,早就不能做大事了。

因此,如果非要苛责萧嵩的话,其实有一大堆“绣花枕头”。

最后补充交代一下萧嵩的人生结局。

开元二十七年,萧嵩因为贿赂给宦官牛仙童良田数顷,被李林甫告发,因此被贬为青州刺史。

于是萧嵩干脆辞职回家养老,在院子种满了草药,他又用这些草药配云母,制作丹药自己服用,居然活到了八十多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河西,稻草,张守珪,萧嵩,地方,宰相,姚崇,吐蕃,唐玄宗,夏荣,故事传记,张守珪,萧嵩,宰相,吐蕃人,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河西,稻草,张守珪,萧嵩,地方,宰相,姚崇,吐蕃,唐玄宗,夏荣,故事传记,张守珪,萧嵩,宰相,吐蕃人,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河西,稻草,张守珪,萧嵩,地方,宰相,姚崇,吐蕃,唐玄宗,夏荣,故事传记,张守珪,萧嵩,宰相,吐蕃人,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