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辽金时期的少数民族建城与宋代汉人建城的继承与差异

辽金时期的少数民族建城与宋代汉人建城的继承与差异

导语:

宋辽金时期是我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存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融合趋势加强,往来密切。

从宋、金、辽都城建制上来看,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宋为代表的中原都城形制对于辽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都城形制产生的较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注重都城的防御性、宫城位于都城中央位置、城内的坊区设置、宫殿的台基设置、园囿区设置等。除了深受中原宫制的影响外,辽金都城还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同时还为了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产生了新式的都城规划形制。

一、宋辽金时期的都城建立

宋代共有两座都城,分别是北宋东京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从都城的建筑规划上来看,临安城不属于中原地区城址规划的主要形制,盖因临安城为了适应南方地区河流桥梁众多、河湖密布的自然条件,采用临河设置街道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唐代的苏州城发展而来。

作为中原地区的典型城市,北宋东京城前期继承了唐代长安城的里坊制规划,后期逐渐呈现出逐渐开放式的转变

南宋临安城

宋代东京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极其附近,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据史书记载"

汴之外城,周世宗时开筑,神宗又展拓,其高际天,坚壮雄伟

"。东京城自宋代灭亡以来屡遭破坏,特别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报复和打击汉人将其多次拆毁,作为统治汉人的政策之一—汉城既亡,作为汉族正统象征的都城也不复存在,汉族人们只能接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国家。

根据史书记载,辽代共有五京,分别为辽上京、中京、西京、南京和东京,其中以辽上京城为五都中营建最早也最为重要的都城。辽上京为"

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

",是辽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中心。辽代帝王实行四时捺钵制,春夏秋冬逐水草而居,分别位于不同的行宫,这也是游牧民族自身特点的反映。

壁画中的契丹人形象

金代先后建立起三个都城,分别是金上京城、金中都城和金南京城,有趣的是,金代不同时期建立的三座都城从地理上来看,逐渐接近汉人所居的中原地区,在都城形制上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以金南京城来说,正是沿用北宋旧都东京城,形制布局和东京城相差无几。最能够反映金代自身特点的都城应为金源之地上京城和入主北京所建的中都城。

二、少数民族建城的民族性特点

辽上京城、中京城和金上京城的都城建制都体现出了本民族的特点和民族融合的特征。辽上京城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是辽人最早修建的都城,称为"皇都",是辽代早期的政治中心。历史上北宋与辽多次交战,辽人将掳掠来的汉人都安置于城内。也正是因此,城内出现了南城和北城两城分立的局面。

辽上京平面图

辽上京城平面呈日字形,北边为皇城,也称为大内,是契丹贵族的居所;南城为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汉城。汉城规模较小,且城内为街道和居住区都较为狭小,街道两侧还设置有"看楼",专门用于监视城内的汉人。

这种看楼的设置带有强烈的民族对立色彩,显然是因为当时的宋辽对峙所形成的,因为辽没有对宋朝进行直接统治,因此双城制显然只是针对居住在辽地的汉人,这是极端的汉与契丹间民族对立下的产物

金上京城也采用了类似的形制,在规划上几乎完全沿用了辽上京的形制,也分为南城和北城,不过两城间设有城门相通。金上京城中以南城为女真贵族的居所,北部为汉人居住的地方,此外北城还被用作发展手工业。与辽上京相比,金上京城对于北城汉人居住区的管控相对不那么严格。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二者都采用了游牧民族对于汉人的政策,以城市建筑和设置以示其与中原民族的不同

金上京城宫殿复原

契丹和女真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从他们早期构建都城的方式来看,都带有原始的游牧民族特色

。以辽代的五京制来说,除了最重要的上京城外,其余四座都是作为辽帝四时捺钵所用的行宫。另外在宫城的设置中也体现了类似的特点,以辽上京而言,尽管上京城作为少数民族在草原地区首先建立的都城,是北方草原政治、经济上统一的表现,但是其在城内设置大片空白区搭建毡帐的行为仍然反映了游牧的习惯。辽中京城的内城也流出了大量的空白为搭设毡帐。

另外金代上京城还具有布局散漫、结构不清晰的特点,总的来说就是城内主要建筑规划较为繁杂且缺少合理的分区

。北城内居民区与手工业区杂处期其间,使得整个北城呈现出主次不分的特点,这种现象或许正是体现了女真族"自在散居"的生活特点,是游牧生活的孑遗。

三、宋代都城对中原都城的继承与发展

北宋东京城在都城规划上以重城制为主要特点,并且城外和城墙上有马面、瓮城和护城壕等防御设施加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

。马面的起源较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遗址中就已经发现有马面的痕迹。所谓的马面就是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部分,也叫做墩台,是一种城墙防御系统,主要是为了加强城墙转角处的防御,一般为方形的高台,与城墙一起形成了坚固的防线。

城墙上的马面

翁城出现的时间已不可考,不过目前发现已知较早的翁城是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统万城,城墙坚固异常,城门上又设置了翁城作为保护城门的设施。

翁城最早出现应该和骑兵有关,翁城能够对于骑兵突袭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并且和城墙、城壕、马面等一起构成加固城墙的坚固防线

。这些城市防御设施在中原地区城市中极为常见,尤以城壕、马面更加突出。有的城市,如唐长安城,为了加强防御、传递信息还在城墙之间设置了夹道。

古代画作中的瓮城

另外东京城注重对于都城的防护,也是自东汉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重要设置。为了保护宫城,汉代开始将多宫制变为两宫制,并且开始将城内重要建筑转向北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对城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轴线规划和设置;唐代尤为注重对于宫城重要功能的体现,将宫城至于北部正中,且以皇城对宫城形成保护之势。

总的来讲,宋代继承了中原国家的都城设置,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都城规划

四、宋代都城对少数民族都城的影响

多城环套式的都城规划是宋代都城对于少数民建城重要影响之一

。北宋为宫城、内城和外城三重环套式布局,其中宫城位于全城的中北部,四周环绕居民区,对宫城形成环围之势。其中以辽中京城受到北宋都城影响最为深刻,东京城采用重城式布局,城中央设置宫城,四周以民居缠绕,宫城和皇城的布置与汴京相同。同时中京城还保留了一些唐代里坊制度的特点,将居民至于高高的坊墙以内。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宋代东京城首创的开放街巷式布局也对少数民族都城产生了浓厚的影响。

从唐代将里坊制度运用到都城建造以来,中世纪对于城市的封闭式管理达到了顶峰

。这种城市制度使得唐长安城称为封建时代城市的典范,更是深刻影响到了古代日本、新罗和高句丽、渤海等国家的都城建造。宋代前期也曾采用这种里坊制度,到了宋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了里坊的界限,转而向开放式的纵街横巷发展。

可以说,宋代的这种街巷式规划是经济作用下产物,带有明显的优越性,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金上京中有不规则的十字形街道,金中都中封闭的里坊制和开放式的长巷式街道并存,无不体现出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对中原筑城术的认同。除此之外,北宋的工字形宫殿建筑、及中轴线的规划设计都不同程度地为少数民族城址所继承。

结语:

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交流和融合往往不是直线的,而是伴有曲折性。

就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对于汉人的城市制度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之外,还带有本民族的特点

。随着宋辽金时期宋与辽、金你的接触日益密切,这些交流的方式往往都是以战争为主,从心理上来说,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隔膜。辽和金人在修建城市时有意识地进行南北城的设置,目的就是将汉人与本民族间隔开来,这种排他性可以视为时是少数民族尽管能够在军事和武力上压制汉人,但是在文化上也承认自身与汉文化间存在的深深隔阂。正是如此,才会将汉人间隔开来,尽量减少汉人对于本族人的同化,给汉人以弱势地位,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参考文献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

脱脱等《辽史》

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都城,时期,少数民族,上京,中原,汉人,建城,形制,的特点,规划,消息资讯,都城,东京城,宫城,辽上京,汉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都城,时期,少数民族,上京,中原,汉人,建城,形制,的特点,规划,消息资讯,都城,东京城,宫城,辽上京,汉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都城,时期,少数民族,上京,中原,汉人,建城,形制,的特点,规划,消息资讯,都城,东京城,宫城,辽上京,汉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