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北宋缺乏地理优势加之其崇文抑武的国策导致最终的灭亡

北宋缺乏地理优势加之其崇文抑武的国策导致最终的灭亡

北宋的灭亡,跟宋徽宗及宋钦宗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昏庸的皇帝。任何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两种因素: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环境因素体现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边境又缺少屏障天堑

北宋从建朝起,就面对北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威胁,不得不在北方囤积数倍于敌军的重兵抗辽。

为什么契丹人威胁这么大呢?因为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北宋北部边境缺少了屏障天堑。

契丹在唐朝时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活动。总之,就是长期盘踞在长城以北地区。但是到了五代的时候,中国北方有个叫石敬瑭的军阀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动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这片地区,被称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燕云十六州示意图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国著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面对深入宋境的辽军。宋真宗在吓破胆的大臣忽悠下,心惊胆战,想南逃避敌。后来经过宰相寇准出来力劝,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变成南宋。最后经过与辽国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之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双方的和平协定,宋、辽之间是平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平等之下,暗含两个不平等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北宋在事实上是承认辽国对“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来,当金国崛起时,宋与金的结盟,历来被视为是宋朝对辽国的背盟行为。当然,这个因素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损失。

宋朝疆域图

第二个因素,是从此之后,宋朝每年给辽30万两的岁币,岁币虽然买来了和平,但带来了长期的恶劣影响。很多人认为,对于宋朝来说,30万只不过是一笔小数目,用来换取和平很划算。但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成本上来去衡量,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30万岁币虽然不多,但这等于对外承认,北宋不但有钱,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钱来换取和平的这种方式。这个口子一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辽、金、西夏对宋的战争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过战争逼迫北宋修改条约,提高岁币。比如,澶渊之盟几十年后,辽朝趁着北宋和西夏交战的机会趁火打劫,将岁币从30万增加到5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中,宋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国关系中疲于应付。

除了北方没有天然屏障,北宋国都开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曾经的双都长安和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都将国都设在了汴梁(开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赵匡胤也将北宋的都城定在了开封。

但和长安、洛阳比,开封有个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开封虽然距离洛阳不远,但是两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别:洛阳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环山,整个洛阳地区等于是在四周天堑包围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独厚,所以才成为历朝古都。开封呢,除了北边有黄河外,周围全是平原,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没有可以用来防御的地势。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没有天堑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驻扎数倍于平时的防卫军。又因为辽国拥有机动优势,这些军队又不能平时种田、战时组织,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打仗是古代最费钱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一支庞大的作战队伍,这对国力是极大的消耗。光抵抗一个辽国还不算,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又崛起了一个新势力——由党项人建立的“夏”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比辽国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争。北宋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每年耗资巨大,却只能勉强自保。

赵匡胤

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紧邻北方边境。所以,从赵匡胤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执念,也为后来北宋在处理金、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埋下了种子。

北宋的内部制度,导致了军事的羸弱

宋太祖赵匡胤的抑武制度

唐朝的灭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军事效率,放任藩镇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赵匡胤也是靠军权夺得江山,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于是,宋朝采用一套“强干弱枝”的政策,资源向中央军倾斜;同时经常轮替将领,保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让兵将之间不能好好协作;又重文轻武,让文官挟制武将,降低武将的地位。这些措施保证了权力稳定的同时,却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斗力降低了,为了保证边境的安稳,国家就要供养更多的部队,以弥补效率上的损失。大宋对养兵倒是舍得花钱,士兵的福利很不错,结果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让国家财政苦不堪言,这就是所谓的“冗兵”。

重文轻武,导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

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对于流民问题,以往朝代的解决办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汉、唐。但是这个办法在北宋行不通。因为,北宋的领土面积比较小,远远比不上汉、唐,而人口又比较多。所以,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

流民问题是解决了,但却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军队数量剧增。军队从宋初的20万,增长到了中后期的100万以上。二、军人素质偏低。北宋重文轻武,百姓凡事有口饭吃,都不去当兵。《水浒传》中经常有老百姓骂“贼配军”,什么意思?就是北宋军人很多都是罪犯。

北宋一方面因为“抑武”政策导致朝廷中枢普遍缺乏军事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军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数量来补,这巨大的军费开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

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宋、辽的实力相比金都较弱。而且,在宋辽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却选择和金国结盟,共谋灭辽。

金灭辽宋示意图

再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应该知道,面对强大的女真人势力,宋朝的正确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国。对于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

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国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基础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国对峙的准备。而现在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国掌握了。而这种策略背后,不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思路。

宋撕毁与辽的盟约,和金一起灭了辽。但失去辽国作为屏障,自己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金国时,才发现,金人比辽可难对付多了。最终,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的拙劣指挥下,北宋的命运也以“靖康之变”结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人口,地区,燕云十,辽国,国策,契丹,宋朝,开封,崇文,优势,故事传记,辽国,契丹,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地区,燕云十,辽国,国策,契丹,宋朝,开封,崇文,优势,故事传记,辽国,契丹,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地区,燕云十,辽国,国策,契丹,宋朝,开封,崇文,优势,故事传记,辽国,契丹,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