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第三大城市,却被赵光义完全摧毁,从此一蹶不振

唐朝第三大城市,却被赵光义完全摧毁,从此一蹶不振

在中国历史上,晋阳这个城市的名字曾经有过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有史记载的“晋阳之战”就有大大小小五十多次。晋阳又叫做太原,大约在秦始皇设立太原郡,将郡治定为晋阳时,就两者就密不可分了。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把晋阳定为北都,与上都长安、神都洛阳并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改为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唐肃宗复称北都。

唐朝时的太原,城市规模空前,周长四十二里,城门多达二十四座,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内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西城中有并州治所、太原府治所及晋阳县治所,东城中有太原县治所,东、西、中三城,习惯上统称为晋阳、太原或北都。

晋阳对于唐朝的地位,李世民说得很清楚:“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李白更是称赞其“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唐代时长安、洛阳、太原三京的州牧都由皇子遥领,实际由府尹执政,为正三品官。

那个时候,什么隋朝的陪读扬州、南方最大商业中心越州、西南最大的都市益州统统都要低于晋阳的地位。而唐朝对于晋阳的重视,终于得到了回报。那是在李光弼在晋阳以一万人抵挡住了十万叛军,这是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成为这次叛乱的重要转折点。龙兴之地的晋阳再一次为李唐王朝续命。

五代十国时,晋阳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阳。就像郭威对刘知远所说“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后唐太祖李克用、庄宗李存勖、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世祖刘崇等等,都从这里出发,走向了争雄天下之路。

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他们依靠晋阳为基地,进可以问鼎天下,退可以割据一方。也就是这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晋阳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墙越来越高,成为名副其实举国公知的重镇。而它的传奇色彩,更为这座城市增加了“龙城”的美誉。

后周的柴荣、北宋的赵匡胤,都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们未尝不想吞并北汉。然而北汉仅以十几个州县之地,就依靠晋阳的铜墙铁壁,让柴荣和赵匡胤束手无策。

直到宋太宗时期,依仗着北宋初年的雄厚国力,赵光义倾全国之力,御驾亲征,打退了辽国的援兵后,晋阳守将无心恋战,这才让北宋能顺利得手。

然而,面对这座已经放下武器的城市,宋太宗赵光义则做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情——他将历经一千多年才发展起来的城市亲手毁灭了。对于毁城的理由,他在《禁毁晋阳城诏》如是说:

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

其实,在宋太宗的内心,他是畏惧太原的“龙气”旺盛,怕在诞生李渊、李世民那样的真龙天子,也担心如朱温、李存勖、刘知远、石敬瑭、郭威那样的枭雄。所以他将征伐数万人削平晋阳北部的系舟山山头,号称为“拔龙角”,以杜绝北宋的威胁。

赵光义因晋阳军民的长期抵抗而愤怒,称他们“盛则后服,衰则先叛”,下令毁城时,更是找到了开封太原星宿不合的荒诞借口。

北宋先是强行勒令晋阳的富绅迁到洛阳,随之火烧晋阳城。不愿离开的老百姓万万没有想到宋太宗将如此极端和残忍,在火海之中做了这座千年古城的陪葬。第二年,不放心的赵光义继续下令决汾水、晋水冲灌晋阳城废墟。(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赵光义还下令永远不准居民居住。

后来的太原,则是太平兴国七年时,由潘美率部在唐明镇所建的太原新城。此后所称的太原城(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与晋阳古城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参考资料:《晋阳古城的兴衰》、《宋史》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晋阳,洛阳,唐朝,地位,北汉,赵光义,长安,宋太宗,城市,太原,消息资讯,晋阳,赵光义,宋太宗,刘知远,太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晋阳,洛阳,唐朝,地位,北汉,赵光义,长安,宋太宗,城市,太原,消息资讯,晋阳,赵光义,宋太宗,刘知远,太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晋阳,洛阳,唐朝,地位,北汉,赵光义,长安,宋太宗,城市,太原,消息资讯,晋阳,赵光义,宋太宗,刘知远,太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