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母亲简介(袁隆平母亲介绍)

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十分关心袁隆平母亲简介这个问题。还有少部分人想弄明白袁隆平母亲介绍。对此,武陵观察网准备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5月22日,有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在“禾下”永远地睡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国人哀痛!世人悲恸!

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致敬、默哀!

可你是否知道

袁隆平与扬州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杂交水稻之父”的母亲是位扬州姑娘


袁隆平(左)和母亲,右为袁隆平哥哥


袁隆平的母亲叫华静,生在江苏扬州的大户人家。华家的家境十分殷实,因此从小就被父亲送到英国教会学校读书。毕业之后,她被安排到了芜湖的一所小学当英语老师,也就是在此期间她认识了袁父——袁兴烈。经过长久的相处,袁父对华静暗生情愫,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袁隆平的一生中,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多。


尊重孩子的学农初心


虽然华静出生在富商家庭,但是没有一点大小姐的架子,反倒是平易近人,待人宽厚仁慈。袁兴烈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非要和华静结婚。


袁隆平父母照片


1930年9月7号,袁兴烈和华静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这就是袁隆平。袁隆平从小被父亲袁兴烈和华静寄予厚望,当时父亲袁兴烈并不希望孩子学农种地,但他偏偏就走上了农业的道路。袁隆平回忆:小学春游的时候,看到五颜六色的植物和绿油油的庄稼,顿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心里种下了一颗学农的种子。


袁隆平(左)


袁隆平填报志愿的时候,袁兴烈、华静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他们问孩子究竟想要学习什么?袁隆平认真地回答说:“我要学农业,我要为农业奋斗。”此后,夫妻二人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袁隆平也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也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袁隆平常常回忆母亲说:“没有母亲的教育,我这辈子无法想象……”


母亲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常常因一口流利的英语“惊艳”年轻人。其实,袁隆平今天飚的英文,是他母亲80多年前打的底。他的母亲华静早年在江苏镇江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位贤良的知识女性非常喜欢哲学,喜欢读英文版尼采的哲学著作。



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华静非常注意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袁隆平曾回忆说:“我家兄弟姊妹六人,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的放松,不管辗转到哪里,都把我们送进学校读书。我母亲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启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袁隆平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一传统的受益者。”


袁隆平曾在接受扬州媒体采访时说:“乖乖隆地咚,我是半个扬州人!”这句家乡话,让我们和院士的心贴得更近。



人们深切悼念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他生前许下的梦想再次在全网刷屏,他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世间传颂。哀痛之中,农业专家、扬州大学教授、退休教师,向记者讲述袁隆平的故事。


“书本上种不出水稻”


“听到袁老逝世的消息,我非常痛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对记者说,“这是我国农业科学界、世界农业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张洪程与袁隆平相识30多年,合作20多年。张洪程说:“袁老做杂交水稻的育种,其中不少品种由我配套栽培技术。袁老和江苏农业科学界有很多合作,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就是在袁老主持指导下培育的,而先锋组合的栽培技术由我的团队和袁老团队合作。”


张洪程说,虽然上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水稻杂交优势,但袁隆平把这条路走通了,他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让杂交水稻技术真正大面积利用,转化为巨大生产力,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袁老最早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杂交水稻的母本;在国内最早发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首次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态’特征,开启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发的序幕。他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指引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去研究。”


“袁老有一句名言,‘书本上种不出水稻’。他带领着团队,和农民一样,脚上常沾泥土,紧盯现实需求,所研究的目标和成果贴近实际,精准地解决问题。” 张洪程说,“从三系法杂交稻到两系法杂交稻,袁老一直向着科学高峰攀登,他的身上体现了伟大的科学精神——执着追求理想的献身精神。”


张洪程告诉记者,袁隆平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让后备力量成长。


2016年12月20日在三亚首届海水稻国际研讨会上袁隆平院士与江苏水稻育种工作者交流


在70后专家、扬州大学副校长刘巧泉眼中, 袁隆平是一个非常开明、鼓励创新的科学家。 2001年至2005年,刘巧泉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期间,曾和袁隆平的小儿子袁定阳在同一间实验室做研究,并有幸参与了袁隆平院士和该校辛世文院士合作的科研项目。“当时辛世文院士等想探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表达高赖氨酸蛋白以提升稻米营养品质,袁先生一直积极地支持,给我们提出各种建议。”


90岁高龄,袁隆平依然坚持到海南开展南繁工作,这就是伟大科学家对“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的诠释吧。袁隆平的“拼”劲,感染着刘巧泉等后辈科学家。“像这样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国士’,仍坚守科研一线,每日躬耕陇亩,而不只是做做咨询、安享晚年,我们又怎么好意思骄傲不前呢?”


对新技术新理念非常敏感


在杂交稻推广初期,籽粒不是很饱满,而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朱庆森当时的主攻方向就是水稻籽粒发育研究。 有一次在南京开会,袁隆平主动要朱庆森讲讲杂交稻籽粒发育的事情。朱庆森回忆:“在两个‘五年计划’里,我都在袁院士麾下工作。无论是确定议题还是研究方向,袁院士总是一下子就能抓住要害。”


作物遗传育种专家,扬州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顾铭洪记得,当年他申请加入“863计划”,提出广亲和基因可以有效改善籼米和粳米杂交种的半不育问题,正在看论文的袁老猛地抬头,急切地追问:“这是1984年日本提出的,这个品种你有吗?”“有!”“广亲和基因共用6个品种,你都有吗?”“都有!”袁隆平眼前一亮。


2000年,袁隆平与顾铭洪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合影


顾铭洪还记得,1995年在广东肇庆一次会议上,袁老特地请来一位企业家,让大家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或者需求尽管提,资金不愁。华中农业大学院士张启发提出利用一种抗早衰的新基因,来延长水稻灌浆的时间和速度,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即超级稻。袁隆平当即询问张启发这项研究进展,并把它吸纳到“863计划”,立即开展下一步研究。“袁隆平勇于接受新生事物,对于新技术、新理念非常敏感,而且动手快,他的行动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路走好!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0条)

  • 笪押防
    名人到处是家乡、扬州袁母亲、江西老祖、湖南一辈子的感情、
  • 查判颐
    无论是哪里人,袁老是咱中国人,是我们的骄傲[赞][赞][赞]
  • 轩辕泛肄
    刚看到一篇说袁老母亲是镇江人的,京口、瓜州隔江打起来了,唉!
  • 年显
    袁老是江西德安人
  • 贝奸
    完美的人格,伟大的母亲!
  • 鲁痔兰
    我也看了袁老的母亲是镇江人
  • 佟巫
    不是镇江吗怎么又扬州了[捂脸]
  • 邬队
    袁老的外公是镇江人,外婆是扬州人嫁到镇江的,所以袁老的母亲是镇江人。
  • 梁丘赣窟
    扬州一渡过来就是镇江,镇江一渡过就是扬州,袁老的慈母是镇扬人[呲牙]
  • 戎集
    那时候扬州镇江都是大城市 赛珍珠就是在镇江长大的
  • 丰停
    父母的教育影响了袁老的一生。一路走好。愿禾下乘凉梦早日实现。
  • 巫敌锐
    家庭教育,造就出一代名人
  • 尤绊
    希望是扬州人,,扬州历史名城
  • 南宫恢
    乖乖隆的咚,扬州老乡啊。
  • 明朽
    时代伟人[流泪][流泪][祈祷][祈祷]
  • 宰父可
    管它扬州镇江,都是江苏,属于中国
  • 赏邑
    我们扬州人对出嫁了的女性一般尊称为“姑老太”。
  • 黎纯捻
    都是我们湖南的,跟你们江苏没关系[大笑]
  • 段干第
    你弄清楚了吗?
  • 终宅氧
    镇江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