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暴雪过后又来冻雨(哈尔滨下暴雪了吗)

哈尔滨暴雪过后又来冻雨?最近有很多热心观众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还有少部分人想知道哈尔滨下暴雪了吗。对此,武陵观察网收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日渐多发、频发、重发。实践表明,灾害发生之前及早预警,是筑起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所在。

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服务首席曹之玉介绍,此次主题将预警与行动同时标为重点,是因为只有采取相应行动才能发挥预警信息的真正作用。早预警、早行动,关系到气象灾害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

“想让预警真正发挥作用,并不是预警信息发布、对老百姓进行广泛覆盖之后,就可以了。预警发布完之后,还要有具体的行动,只有行动了才能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曹之玉说。

2022年3月23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实验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解气象知识。图/IC photo

预警信号可影响30余个行业或部门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每当有雨、雪、沙尘、台风等天气,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都会有电子显示屏等设施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记者在中国气象局官网查到,目前,我国主要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沙尘、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种类。根据气象灾害等级、发展态势、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又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

不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不同的含义。以暴雨灾害为例,发布蓝色预警信号,意味着未来12小时内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意味着未来3小时内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续。

从蓝色、黄色到橙色和红色,信号级别不同,对应的防御措施也不尽相同。停工、停学、交通管制、能源保供、暂停户外作业……对不同的气象灾害,各地对预警信号的反应措施也有所区别。

每一条预警信息,都要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中发出。据中国气象局介绍,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接入了水利、安监、农业、林业、旅游、公安、民政、环保、卫生、海洋、地震等30余个行业或部门的200余类预警信息,预警公众覆盖率达92.7%,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分钟至8分钟,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应急责任人。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收到气象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后,要迅速行动,才能发挥预警信息“提前量”的作用。如公安交警部门要做好交通管理工作、地铁要预防和处理积水等;同时,也要及时向公众广泛传播,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等媒介及时传播预警信号。

预警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在台风、暴雨等重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提前3天加密区域天气会商,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给出过程风雨预测、风险预估、预警信号发布节奏及防御建议;提前1天预报精细到区的风雨落区、具体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并且加密与应急管理、三防、水务、海洋等多部门联合会商;提前6小时进入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状态,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发布分区预警和分区风险提示,滚动更新落区、过程累计雨量、最大雨强、最大风速等风情雨情信息;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其间,深圳市政府明确不同时段的防御举措,并以法律法规制度等形式做出规定。

将气象灾害落区精细到街道非常有必要,以前在一场大暴雨来临之前,可能动辄要转移几万人,耗时且耗力。现在依靠精细化预警信息,只需转移受影响地区的人即可减少灾害损失。

停课、清积雪、延长供暖,气象预警“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1年11月4日至9日,时值季节转换和秋冬种关键期,我国自西北向东南出现雨雪大风天气,尤其是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降雪之大实属罕见。11月8日,内蒙古东部迎来强降雪,通辽雪深达68厘米。其间,通辽市气象局严密监测,先后3次发布暴雪红色预警,通辽停工、停课、停运、停游机制启动,教育、住建、交通和旅游部门及时响应,市区及时清扫主要路面积雪,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出行安全。

时值秋收收尾阶段,为避免出现“雪捂庄稼”,辽宁气象部门通过一万多个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及时向农户发出提示。

做好能源保供和科学供暖气象服务,也是服务重点。据报道,在包头,各供热单位根据天气预报预警情况加强管网运行调节,从2021年11月3日晚开始给暖气“升温”,确保11月5日当晚天气降温前升温到户;在哈尔滨,暴雪过后又有冻雨,哈尔滨市气象局将此次天气过程相态变化复杂性和降雪时间、落区精细到全市12个区县,为交通、城管、机场、供电、供暖等部门提供天气影响具体建议,为政府部署和公众防御提供气象信息。

今年,北京气象部门预计3月17日到19日地表温度将低于0℃,易形成道路结冰。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向市城管委发布《扫雪铲冰气象服务专报》,并逐时滚动发布天气实况。根据预报,北京公交集团共计26条线路采取停驶或区间行驶等临时措施,降低道路结冰等影响。

此次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天气,让往年在3月15日结束集中供暖的北京地区,延长供暖至3月22日。早在3月11日,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向市城管委发送的《供暖气象服务专报》提示了此次降温过程。气象与城管、发改、财政等部门开展供暖结束时间气象专题会商,确定此轮降温过程已达到延长供暖的规定条件。

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在加剧和放大,预警机制还会不断更新、调整

去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表了一份关于灾害的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间,1.1万多起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带来的危害相关,几乎相当于每天发生一起;死亡人数达200万人,相当于每天死亡115人。在过去50年中,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经济损失直线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日前为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致辞中提到,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已经非常明显。热浪、干旱、森林火灾、极端降雨和洪水等灾害比以往更甚,并且这种负面趋势将会持续下去。“除了减缓气候变化以外,适应气候变化也相当重要。早期预警系统正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强有力手段。”他表示。

当下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在加剧和放大,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不断放大,需要全面提升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水平。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服务首席曹之玉介绍,提高预警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要更精细、更广泛、更快捷、更精准。“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而气象灾害预警是基于历史上各种天气的影响做出来的判断。新的极端天气发生后,相应的数据会被纳入到预警阈值的计算当中,所以我们的预警机制还会不断地更新、调整,达到更精准的程度。”

想让预警真正发挥作用,早期预警必须触发早期行动

早期预警是有效的,但要让人人受益,就必须触发早期行动。曹之玉说:“想让预警真正发挥作用,并不是预警信息发布、对老百姓进行广泛覆盖之后,就可以了。预警发布完之后,还要有具体的行动,只有行动了才能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所以今年的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就是为了同时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拿停课来举例,老师或学生是没有办法凭气象预警来决定是否去上课的。要想让预警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由当地的应急责任人或者决策者来下决定:是否真的要停课、停工,或者转移人员?”曹之玉表示。

他表示,目前,北京只要有气象灾害预警,政府部门一定有相应的应对,预警与行动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闭环。“哪怕是这次预警预‘空’了,也应该认为是一次演练,绝不能有了预警而没有行动。只要有暴雨预警,就会有路政人员上路,加强对易积水路段的排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曹之玉同时表示,公众自身对气象预警信号也要留心。当我们看到最低一级的预警信号时就要注意出行安排了。比如,当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时,人们应该谨慎考虑远行、郊游或者去地势低洼地区的计划,并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提高,人们应做出相应的防范准备。“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某次大风、暴雨是否有问题。发布预警,意味着我们判断发生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很大,这是在总结了无数次教训之后做出的决定,公众不要因为自己的判断而再次付出代价。”曹之玉说。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