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关系国运的三场卜卦:朱元璋用此物,掷出了明王朝的新生与宿命

关系国运的三场卜卦:朱元璋用此物,掷出了明王朝的新生与宿命

本文计6631字 | 阅读约12分钟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

在朱元璋身上,集合了历史学家和政治人物对于这位平民创业帝王的不吝赞美。面对元末这样不输汉末隋末唐末的大乱之局,朱元璋能够以赤贫之身,重新缔造一统瓯夏的大明帝国,除了迥异常人的雷霆手段,更有几分为大历史所眷顾的“天选”之幸。

历史总是由无数的偶然组成,因缘际会,合成浩浩荡荡的必然大势。在历朝开国君主身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偶然”之幸降临,集合为“成王败寇”的大逻辑。

光武帝刘秀,借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及天降陨石的异象,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昆阳之战”,为东汉两百年天下奠定雄基。

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王夫之《读通鉴论》)

昆阳之战形势图。发生在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不过22岁,能以居劣势的兵力,在洛阳虎牢之战单枪匹马直入阵中,大破十万众,活捉了前来支援的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一战而定天下之北。

(唐太宗)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刘邦),神武同魏祖(曹操),年虽少,命世才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末唐初天下形势图。长江以北以王世充、窦建德势力最大。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同样可以找到为上天眷顾的人生印记。

比如,朱元璋一生经历的三场特殊的占卜。

皇觉寺首卜:是留下,还是逃离?

在朱元璋为父母陵寝亲自撰写的《御制皇陵碑》中,他向天下人,坦白了一件隐情:

那是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一日,当时还叫朱重八的他,收到了少时玩伴汤和的一封信,信中说,天下群雄并起,请他投奔时已割据濠州的元帅郭子兴。就在他不置可否之时,这封信的内容却已经为人所知,被人举告到官府,恐怕就在一时之间!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那时的朱元璋,心慌无措,他选择向神明祈求前路的吉凶。他所选择的物什,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占卜工具:杯珓。

杯珓(图源:网络,侵删)

杯珓由两片形似贝壳的竹片或木片组成,一面凸起,一面扁平。占卜者通过抛掷,观察它们落地的正反来判断吉凶,凸面向上为阴,平面向上为阳。杯珓在唐代就已经是习见的占卜工具,韩愈在《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就写明:“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馀难同。”到了元末,这种为唐人所习见的占卜技艺,已成为中国人熟知的卜筮代名词。

杯珓的基本规则很简单,与“掷硬币”的原理基本等同,就是请神明帮助做选择题。分三种情况:“圣杯”(一阴一阳)——表示所请之事可行。“笑杯”(两阳)——表示说不准,需再请。“阴杯”(两阴)——表示所请之事不行,也可再请。每一次需抛掷三把,以三把“圣杯”为上上大吉。

这种已被概率论破解的投掷游戏,成为乱世之中的朱元璋,唯一可以信赖的抉择方法。

关于这场占卜的过程和结果,在《明史》中的记载非常简单:

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明史·太祖本纪一》)

而在明万历朝国子监祭酒邓士龙所辑录的《国朝典故》卷二无名氏所撰《皇明本纪》中,却留有一段非常详细而生动的记录。

《国朝典故》[(明)邓士龙 辑 许大龄 王天有 主点校]

面对未卜的前途,朱元璋显得很惶惑。在默诵了经文后,他决定用杯珓向神明问一问前路。

将晚,上(指朱元璋)归,祝伽蓝,以珓卜吉凶,曰:“若容吾出境避难,则以阳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祝讫,以珓投之于地,则珓双阴之。如此者三。(佚名 《皇明本纪》)

第一次投掷时,他心中所想的是:如果神明是让我逃离皇觉寺去外面避难,就用“两阳”来预兆,如果照旧留在皇觉寺,就用“一阴一阳”来告诉。结果,他投了“两阴”,而且一连三把,都是“两阴”——神明既不让他逃走,也不让他留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复祝,谓神曰:“出不许,入不许,神可报乎?无乃欲我从雄而后昌乎?则珓如前。”祝既,投珓,如前。神既许之,于心大惊。(佚名 《皇明本纪》)

既惊又惧的朱元璋,采用了另一种证明的方式,在第二次抛掷时,他向神明发问:您既不让我逃,又不让我留,难道是让我投奔起义军然后获得平安富贵吗?如果是,就还是像刚才那样,连续三次“两阴”吧。

结果,果不其然,这一次的三把,依旧是“两阴”。——看来神明已同意朱元璋去投奔义军了。

复祝曰:“甚恐从雄,愿神复与吉兆而往他方避。”祝毕,投珓于地,一阴覆一卓立,特见神意必从雄而后已,因是固守所居。……上深思之,以四境逼近,讹言蜂起,乃决意从诸雄。(佚名 《皇明本纪》)

激动的朱元璋开始了第三次占卜,他向神明祷告:如果您让我去投奔义军,那么就请指明一处方向吧。而这一次,他居然掷出了一个“圣杯”——一阴一阳,运气以极小的概率、用最明确的方式告诉他,Go ahead,My son.

在朱元璋个人陈述中,这段记录并没有那般惊心动魄,但结果与上述史料保持一致。根据一阴一阳的结果,朱元璋听从汤和的建议,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

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在投奔的当日,差点成为守门小卒刀下鬼的他,被郭子兴侥幸救下,引为亲兵,并由此为路径,娶了相伴他一生的皇后马氏。

朱元璋的第一场占卜,将他引向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末世赌场。在这一场占卜中,他显得非常被动,也非常迷惘。所幸,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殊不知,仅仅两年之后,又一场新的占卜正等着他。他会继续做对选择吗?

太平府再卜:是受降,还是诱杀?

时间推进到至正十五年(1355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事:郭子兴于当年去世。红巾军刘福通扶持小明王韩林儿建立龙凤政权。韩林儿故意分而治之,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而将朱元璋任命为排行第三的左副元帅。彼时的朱元璋,早已不是那个投奔义军的游方僧,而是成长为占领滁州、和州的总兵官。因顾忌龙凤政权势力较大,只能阳奉阴违,名义上暂时屈居于郭、张之下,但军政大权未曾假手旁人。

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明史·太祖本纪一》)

在和州,朱元璋遇到了一个比军权更棘手的问题:粮食没了,而且还没有船。

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明史·太祖本纪一》)

此时,朱元璋的基本盘是滁州与和州,都位于长江以北。而与和州隔江对望的,恰是南岸的太平和芜湖两城,那里稻谷丰足,是一处绝佳的粮仓,且沿江东下可以去到一个他心心念念的战略要地——集庆,也就是后来的应天府、南京。

元末群雄争霸格局。朱元璋所处的位置并不比当年宋太祖的形势更好,他的大本营位于群雄环伺的四战之地。

在当年六月,朱元璋终于等来了一份厚礼。有巢湖水军廖永安、俞通海等率领几千艘船突破元军封锁,慕名来投。新添了千余只战舰的朱元璋军队,一鼓作气,东渡长江,攻克了重镇采石,并一举拿下了太平府。此时,距离战略目的地集庆,已举目在望。不过,此时的太平府仍是孤子一枚。

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幕府事,李习为知府。时太平四面皆元兵。(《明史·太祖本纪一》)

很快,朱元璋收到了第二份破题的礼物:扼守鸡笼山,投靠元军的民兵元帅陈野先首先耐不住寂寞,率众数万,直攻太平城。朱元璋分别派遣徐达、邓愈、汤和三路应战,又派遣军队断其后路,首尾夹击,抓住了陈野先,降服了数万之众。

朱元璋为表诚意,与陈野先歃血为盟,约定以兄弟相待,并将他放归军营。在之后的一个月中,朱元璋腾出手来,以太平府为南岸根据地,遣徐达顺利攻取了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一时间,攻占集庆的大势已成。

但是,这个被迫投降的陈野先,并非善类。在还归军营的次月,便与元人眉来眼去,准备反杀朱元璋。

其野先者,密谋于部下,建业不可力攻,必声攻城而弗战,少待得脱羁囚,仍与元合。彼既归矣,阴与元合。……密请元臣左纳失里至营,佯言生擒耳,意在诱上诣营。(佚名《皇明本纪》)

陈野先设计了一个圈套:他假称抓到了官员左纳失里,请朱元璋亲自来他的营中审讯,想借机诱杀朱元璋。这个计策并不高明,但在盟誓面前,朱元璋需找到充分的理由,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推却这场可能的危机。

此时,朱元璋早已在长江东岸的太平府驻所当涂筹划攻克集庆的事情。面对盟友的邀请,他当着诸将的面,先去了两个地方——当涂的东岳庙和城隍庙。他要去占卜。

时上(朱元璋)卜于黄山东岳(此黄山系当涂山名,非今黄山),神弗许;数卜于城隍,连皆一签耳,亦不许。(佚名《皇明本纪》)

占卜的结果很明确,神明告诉他,此行凶险,不能去。

面对信使,朱元璋没有回复要去的意思,而是向陈野先发出了一道命令:等到九月,请陈野先与郭天叙、张天佑合兵,共同攻打集庆。

这一招,其实颇为狠辣。朱元璋并非不知道陈野先的首鼠两端,他正是要利用这个反复小人,行一招“借刀杀人”的计谋——借用陈野先的必然叛变,将郭天叙与张天佑这两位“顶头上司”送上断头台。或许,保佑这个计策得以顺利进行,才是朱元璋在当涂连续问卜的真正动因。

上知彼不诚意,纵军妄掠,将以为俘囚而斩之,恐惊诸雄,于是血牛马与彼立誓,立誓后,宁可生纵以归。(佚名《皇明本纪》)

秋九月,郭天叙、张天祐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将尽归太祖矣。(《明史·太祖本纪一》)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扫清内部障碍的朱元璋,意欲一举拿下集庆。这一次,他又在当涂向神明求卜。这一次,神明告诉他:此行会很顺利。

时采石守谧,姑熟无后顾之忧。复卜于神祠,神乃许行。(佚名《皇明本纪》)

发生在二月末的采石之战为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三月初一进攻集庆的战斗更是超乎寻常的顺利,陈野先的儿子和侄子所拥有的三万余人武装,尽归朱元璋所有。面对又一批降众,朱元璋有意向部下透露,自己曾向神明占卜以求此战速胜;而之后,他用一场优秀的行为艺术,展现了超乎常人的政治胆识:让降卒替自己守夜。

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明史·太祖本纪一》)

九天之后的三月初十日,集庆城被攻破,元守将福寿战死,陈野先残部水军元帅康茂才投降。朱元璋于当日改集庆为应天府,“江东由是而定”。一个与元大都、陈友谅、张士诚角逐天下的格局,至此形成。

朱元璋将南京选为宅兹中国的首都,除了考虑经济区位和军事地位,近故土凤阳与早年奋战的感情,也交杂其中。

与24岁上迷惘彷徨的朱重八不同,经历战火和人心淬炼的朱元璋,早已不是一个等待决断的迷信农民。从这些所谓神明的预告中,他要获得的,恰恰是人力所不及的精神力量——他要用这些公开向神明卜筮的操作,告诉他的将领,得自于天意的他,会安全地带领这支农民子弟兵,走向问鼎天下的征途。

刘伯温三卜:是遇顺则止,还是三百单八?

在大明朝已经定鼎的时刻,对占验怀有特殊感情的朱元璋,请刘伯温为王朝的命数卜了一卦。

高庙(明太祖朱元璋)尝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高庙遂以书手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然此亦圣祖之谦德耳。盖其取天下于夷狄之手,名正言顺,虽汤武不能及。圣子神孙享帝王莫大之业,虽与穹壤共敕可也。所谓三百单八,何足云乎!(梁亿《遵闻录》,辑录于邓士龙《國朝典故》卷之六十二)

明末李自成响应谶纬之说,以“大顺”为国号起兵反明。

许多历史学者都对这则充满谶纬味道的史料抱有某种偏见。认为这段毫无根据的说法,无非是为后世的造反者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实——如李自成(国号大顺)、张献忠(年号大顺)、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

但该史料值得探讨之处恰在于,它是由正德朝进士编纂,由万历朝学者收录,当作者撰写、编者辑录之时,民间还没有迎合谶纬之说,无法用崇祯朝才出现的三位异姓皇帝拿来“反证”。也就是说,至少在万历朝之前,“遇顺则止”应有其他的含义。

朱元璋用“拆字法”解构了这句卜辞——顺的繁体由“川”“百”“八”组成,谐音“三百单八”。对于传至三百年的时间,他显得很满足。作者梁亿在用“华夷之辨”吹捧了本朝的同时,说了一句实在话:圣祖之谦德耳。此处谦德,并非过誉。

对于朱元璋而言,从他问鼎天下的那一刻起,他宵旰图治,无日无休,都只为这一件事,那就是确保王朝统绪绵延,子孙后代可以按照他的思路,延续朱家天下的统治。三百年的时间,足够了。

朱元璋为子孙制定的“木火土金水”字辈排行,为元素周期表的汉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朱元璋耗尽六年心血、“凡七誊藁”才定稿的《皇明祖训》序言里,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并非是迷信上天之人,他向刘伯温询问王朝命数的背后,或有着为子孙后代设计安邦定国之法的良苦用心——只要法已定,人已守,恩威加于海内,民用平康,则王朝必然万年。

朕观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当时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于海内,民用平康。盖其创业之初,备尝艰苦,阅人旣多,历事亦熟。比之生长深宫之主,未谙世故;及僻处山林之士,自矜己长者,甚相远矣。

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年二十四,委身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继而收揽英俊,习练兵之方,谋与群雄并驱。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载,乃能翦除强敌,统一海宇。人之情伪,亦颇知之。故以所见所行,与群臣定为国法,革元朝姑息之政, 治旧俗污染之徒。且群雄之强盛诡诈,至难服也,而朕已服之;民经世乱,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而朕已齐之。

盖自平武昌以来,即议定着律令,损益更改,不计遍数。经今十年,始得成就。颁而行之,民渐知禁。至于开导后人,复为《祖训》一编,立为家法。(《皇明祖训·序言》)

《皇明祖训》书影

在这段序言中,我们看不到一个迷信天算、纠结命数的颟顸帝王,有的,只是一位实事求是、注重人生经验的谆谆长者。无论对错,这就是他一辈子靠自己走过的成功人生。

上天给不了答案,自己才是答案

当人面临选择的时候,抛硬币是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因为抛硬币真的会替你做决定,而是在硬币抛出去的时候你已经知道答案了。《爱情公寓》的这句台词,同样适合六百多年前那个农村青年朱重八。

朱元璋每一次占卜所询问的,并不是上天给他的答案,而是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那些内心笃定的意见,是否值得自己为之押上未来的命途。幸运的是,每一次杯珓的落地,朱元璋都把正确答案的决定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中。

人一旦下定决心,便一往无前,无论毁誉,绝不轻言更改。无论是亲冒战矢死战陈友谅,还是事必躬亲今日事今日毕,甚至身负恶名为子孙计尽罢功臣,朱元璋都做了。这是他在世道磨砺下的个性,也是他长于深思而能成大事的基因。

己丑,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皆殊死战。(《明史·太祖本纪一》)

太祖勤于政事,每临食匕箸屡废,思得一事,即以片纸书之,缀于裳衣,或得数事,则纍纍满身,若悬鹑焉,洎临朝则一一行之。(徐祯卿《翦胜野闻》)

太子谏曰:“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帝默然。明日,以棘杖委于地,命太子持而进,太子难之。帝曰:“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徐祯卿《翦胜野闻》)

朱元璋经营的瑰伟人生,不乏有运气的眷顾,却绝非是迷信的成功。他用一场无助的杯珓,扭转了赤贫的命运;却用有心的占卜,开创了王朝的气运——明朝的建立,既是元末群雄并起时,求安望治的民意普遍选择的结果;也得益朱元璋个人精准把握机遇,善于创造条件的极强能动性和卓越领导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占卜师。他为帝国抛掷的“圣杯”,除荫蔽子孙之外,连后来的王朝继承者,都享受着他的恩泽。孟森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治明史时,在讲授《开国》一章时,有过一段宏论: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韩林儿龙凤年号,为其后来所讳言,此不考史实而度以小人之心也。明祖有国,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渐废弛则国祚渐衰,至万历之末而纪纲尽坏,国事亦遂不可为。……能稍复其旧制者反是代明之清,除武力别有根柢外,所必与明立异者,不过章服小节,其余国计民生,官方吏治,不过能师其万历以前之规模,遂又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孟森《明史讲义·开国》)

《明史讲义》(孟森 著)

在这些被历史迷幻色彩包裹的记录中,只有朱元璋“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意志,“至难服而朕已服之”的大度和自信,以及七十余年“人之情伪,亦颇知之”的沉淀与深思,才是引导他面对接踵而至的命运考验,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开创大明帝国两百七十六年基业的最初真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本纪,新生,昆阳之战,朱元璋,国运,杯珓,天下,阴一阳,明王朝,神明,故事传记,朱元璋,陈野先,皇明本纪,郭子兴,神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本纪,新生,昆阳之战,朱元璋,国运,杯珓,天下,阴一阳,明王朝,神明,故事传记,朱元璋,陈野先,皇明本纪,郭子兴,神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本纪,新生,昆阳之战,朱元璋,国运,杯珓,天下,阴一阳,明王朝,神明,故事传记,朱元璋,陈野先,皇明本纪,郭子兴,神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