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著作(孙思邈所著书籍)

最近有很多兄弟对孙思邈著作充满疑问。还有少部分人关心孙思邈所著书籍。对此,武陵观察网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帮助到你。

因唐朝“药王”孙思邈而得名的药王山,如今松柏苍翠,山泉叮咚,被誉为渭北大地上的一颗绿色宝石。那里五峰秀出,时有祥云缭绕其间;古窟罗列,二百碑石环山而立,是一处集文物与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名胜区。

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三里处,古代盛产玉石,可作玉磬,其声闻于遐迩,所以又叫磬玉山。

到了隋唐时代,这里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叫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他极为聪慧,七岁上学,每天诵读经书上千言。北周洛州总管独孤信(隋文帝的岳父)曾称其为“圣童”。年长以后,精研诸子百家之学,对老庄的学说,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他身居乱世,深切关心天下百姓的苦难,于是隐居太白山中,潜心医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这时,他先后谢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位皇帝要他到朝廷作官的诏令,终身不仕。《新唐书·孙思邈传》载:“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初……欲官之,不受。(唐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行医济世的事业。唐高宗曾为之在长安赐以府第、良马,他仍以自由之身,行医民间。

孙思邈作为大医学家,他把医学和社会、政治、自然融为一体,加以阐述,极为精到。他对弟子、诗人卢照邻说:“善言天者,必究之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行替,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雪,张而为虹,此为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为人之常数。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相同,若有所失,蒸而生热,反而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疽痈,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良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大德,辅以人事。”

他有高尚的医德,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家必须用高度的爱心对待病人。他对卢照邻说:为人看病“需谨慎时,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需大胆时,要有‘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的气势;需决策时,要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魄力;需灵活时,要有‘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的机敏。”

他的不朽医学著作《千金方》,是为平民备急和养生而写的,即所谓“未可传于士族,庶几贻厥私门”。

这部医学宝典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首创“复方”治病的方法,指出一病可立数方,一方可治数病。全方共收载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处方。他对治疗儿科、妇科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并主张把儿科、妇科分科。他还重视特效药物的研究,对老百姓的常见病,如瘿病、脚气等,已经掌握了十分先进的治疗手段。他的医学理论和医学成就,对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孙思邈杰出的医学成就和高尚的行为节操,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爱戴。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已经九十四岁的孙思邈回到耀州,隐居于磬玉山。他的学识渊博,魏征等人在撰写齐、梁、陈、周、隋等五部史书时,曾多次向他请教。他常年往来于民间,行医济世,被尊称为“药王”,他采药隐居的磬玉山亦更名为药王山。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2年),在那里逝世,享年101岁。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耀州人万俟景“每游真人(孙思邈)故宅,观其遗迹旧基,慨然有感。乃备私钱,基构堂庙”,建造了第一座纪念性的祠堂,叫孙真人祠(见金世宗大定九年重刻北宋元丰四年《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此后,虽历经兵燹灾祸,坍塌损毁,但乡绅邑人,修建不掇,才形成现在具有165间的堂构宏丽、气势雄大的古建筑群。

这座名山,道教气氛十分浓厚,大概与唐人尊崇道教的社会风气和孙思邈本人就是一位舍身道教的真人有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